高蘭香 陳中華
(上海電力學院數理學院,上海 200090)
早在1996年,國際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明確提出“21世紀的教育有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教育應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1].學會求知是四大支柱中的核心部分,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化社會中每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能力.在貫徹“以人為本”和“終身教育”理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并開展了系列研究[2~4].在大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社會發展對現代化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當今大學教學中面臨的一大課題.考慮到大學物理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為了解該課程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情況,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對結果進行分析后對大學物理教學提出了建議,以期在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調查對象為筆者執教的兩個教學班大學生,調查時他們開設了大學物理(上)的課程,調查時間為學期中間段.
1)研究工具
采用我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張衛教授等編制的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5],并進行了一定的修改,此問卷是目前國內較為常用的自主學習的測量工具之一.此量表共有69題,分為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兩個分量表.動機分量表包括:自我效能感6道題;內在目標8道題;外在目標3道題;學習控制感7道題;學習意義2道題以及學習焦慮4道題.策略分量表包括:一般方法12道題;學習求助9道題;學習計劃6道題;學習總結5道題;學習評價3 道題以及學習管理4道題;本問卷的計分方式為:非常不符合1分,不符合2分,比較不符合3分,比較符合4分,符合5分,非常符合6分.問卷得分值越大,說明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越強.本次調查中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α系數為0.944.
2)調查進程
在調查之前,由筆者召集學生進入教室,并向每位參與調查的學生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并希望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發放自主學習能力問卷,由學生在教室立即填寫并收回.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37份,其中有效試卷為136份,問卷有效率為97.1%.
3)數據分析
全部數據量化后,輸入計算機,并對反向計分題實施反向計分,采用SPSS13.0系統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以下分別對自主學習的兩個分量表統計結果進行說明.
首先分析構成學習動機的二級指標的得分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大學物理學習動機分量表得分情況
由表1可見,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各項指標值都不高,得分最高的是學習控制感,說明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這與大學生的年齡有關,表明他們已經生長成熟,能夠控制學習過程.得分最低的兩項是外在目標和學習意義,表明大學生對學習目的與意義認識的茫然.這可以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考慮,主觀方面,大學生在中學時受“讀書就是為了讀大學”思想的影響,進入大學前以考入大學作為惟一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進入大學后很難端正學習態度,自然很難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客觀方面,首先是就業壓力,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目標,認為學無所用,知識與能力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其次是教育管理體系的不完善,助長了學生投機和僥幸心理,使學生放松了對平時學習的要求.可見,這些因素都能影響學生對學習意義的理解,影響學生的外在目標.
從數據可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不高,即學生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物理學習的自信程度不高,這從學生對大學物理學習的“畏懼”情緒可以表現出來.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物理很難學,自己肯定不能學好,因此懷疑自身,從而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其次分析構成學習策略的二級指標的得分情況,具體見表2.
表2 大學物理學習策略分量表得分情況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策略的二級指標得分普遍不高,最高的是一般方法項,最低的為學習求助與外在目標兩個方面.先討論學生的學習求助.隨著年齡的增長,問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這包含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客觀上,很多大學實行兩地辦學,盡管各高校都實行了教師輔導答疑的辦法,但是這種空間距離使得教師給學生的輔導不能做到像中學一樣隨時隨地.因此,學生在集聚了一定的問題后,多到自己很難找到問題的突破口使得學生難以實行向教師的學習求助;主觀上,就是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尊心越來越強,使得他們認為有太多問題不能解決而要依靠教師或是同學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這種“面子觀”使得學生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少,即使在學習中碰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也羞于問同學或是教師.這些情況可以從課間師生間的交談、調查問卷中得到反映.
對于學習方法,從平均值來看屬于中等水平,但是卻存在很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一半左右同學選擇科學的學習方法,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依據學習內容的不同轉變學習方式;而另一半學生則對科學學習的一般方法基本不了解.學習方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已經被大眾接受,從歷年的大學物理考試成績來看也體現了這種兩極分化.因此,怎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在物理課程上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高,這與大學物理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有關.一直以來,我國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注重教師的傳授,很少或是基本上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一直以來,大學物理作為高校中的基礎課程受到課程內容多、教學課時少的制約,導致大學物理基本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造成了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和壟斷,使學生學習參與的興趣不高,缺乏學習動機.此外,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教材及教師本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方法都呈現一定封閉性,缺乏開放性,致使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以及用于探索的精神.最后,教學中缺乏學習策略的引導,教師沒有時間抑或是沒有意識到教給學生學習物理的策略,因此,學生學好物理或是自主學習物理都難以實現.
首先是激發大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興趣則是促進學生進行學習的源動力.首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重視物理學科知識的嚴密性與邏輯性的同時,注重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學習的過渡,注重知識的梯度;加大應用性知識的比例,重視理論與實際成果的聯系,增加物理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發展性.其次,改進教學方法,即使教學時數少,也要在以講授法為主的基礎上,嘗試討論法、基于問題的教學、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主動參與;最后,改進教學評價機制,改變單一的學習成績評價機制,重視過程性評價,如學生學習進步狀況、思想發展以及論文發表情況,甚至是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意見,都可以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建立多元、多維評價機制.
其次是教給大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的方法和策略.大學生在中學已經學習了物理,應該讓學生了解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的區別和聯系,尤其是關注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才能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上;要避免中學階段的題海戰術,要重視對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對物理問題的細致全面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解決問題.最后關注課后的復習與自學,由于大學物理教學內容多、教學時數少,大學教學不可能像中學那樣面面俱到,因此,課前需要學生預習,課后多復習,這樣才能消化、理解大學物理內容.
[1]黃正瑤,辜偉節.研究性學習讀本[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6~7
[2]李智.外語教學中的自主學習與學習者自我測評[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24(1):68~71
[3]李延年.基于建構主義的高中物理自主學習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周炎根,桑青松.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40~142
[5]朱祖德,王靜瓊,張衛等.大學生自主學習量表的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