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忠,樊葳葳,吳衛平,2
(1.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2.武漢理工大學外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芻議
——基于BP神經網絡理論視角
彭仁忠1,樊葳葳1,吳衛平1,2
(1.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2.武漢理工大學外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際間跨文化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顯得尤為迫切。借助BP神經網絡方法構建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型的測試結果證明,利用BP神經網絡方法構建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型具有準確性、可靠性和實用性等特點,是評價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有效而適用的方法。
BP神經網絡;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際間跨文化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國際化視野人才,已經得到國內越來越多高校的普遍認同。如何適應形勢發展,及時調整辦學模式,加強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多方面拓展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已成為目前國內高校普遍關注的話題。由此,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顯得尤為迫切。國內外學者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就從各自的研究領域探討了跨文化能力的各種構成要素和模式。Ruben(1976)從跨文化交際情境角度提出了七大交際維度理論,如尊重、態度、知識、移情、角色、互動等七大行為要素。美國教育心理學家Joseph(1994)提出跨文化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意識與態度、文化知識、文化技能等。Chen&Starosta(1997)則從文化認知與心理調適角度把跨文化能力分為個人能力、交際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文化意識。Byram(1997)提出了跨文化能力模式由批判性文化意識,態度,技能和知識等四個方面組成。Spitzberg(1997)認為跨文化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因素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Campinha-Bacote(1998)提出了文化能力模型,包括五個相互依賴的部分,即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跨文化碰撞和跨文化愿望。Kim(2001)認為跨文化能力由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Samovar&Porter(2004)將跨文化能力歸納為動機、知識和技能三個方面。楊盈、莊恩平(2007)提出了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模式和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王艷萍、余衛華(2008)以Byra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為理論基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來自具有不同跨文化交際環境的兩個地區共193名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對比研究;Scheitza(2009)從各種理論中總結了跨文化能力的各種構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個人態度、知識、交際、自信和社會關系等等。許力生(2011)認為探索跨文化能力的構建已成為當前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最主要的領域之一。
綜合來看,國內外學者更廣泛地采納和認同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模式(意識,態度,技能和知識),而且,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知識、技能、意識、態度等資源因素在跨文化能力構成要素中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在跨文化能力評價上,各學者一般大多側重于定性研究,比較零散,定量實證研究較少,缺乏系統而全面的綜合評價研究。由此,筆者在評價方法上吸收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采用較為科學的評價方法——BP神經網絡,該方法是目前在各領域中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綜合評價方法之一,它是由Rumelhart和McCelland在1986年提出的一種按誤差反向傳播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模型。BP神經網絡的評價方法不僅不需要人為地確定指標權重,而且可以減少評價過程中的人為主觀因素,提高綜合評價的可靠性,使評價結果更有效、更客觀。[1]基于以上特性,本文擬構建評價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BP神經網絡理論建立跨文化能力評價系統模型。該評價指標體系與模型不但可以為高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的課程培養體系提供借鑒,而且可為國際性人才的選拔、任用和績效評價提供參考。
(一)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與方法。
參照國內外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量表是基于Byram(1997)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多維度模型(知識、技能、批判的文化意識、跨文化態度),參考Fantini(2000,2006)所編制的跨文化能力自評問卷(A YOGA FORM)和聯邦EIL研究項目跨文化能力測評問卷,并結合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水平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套評價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測評量表,經過因子分析及量表內在一致性檢驗之后表明該測評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評價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一種本土化的測評量表。[2](p103-106),[5],[6]本文評價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指標體系分別由四個主因子構成:意識、技能、知識和態度。其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與方法:
1.系統全面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包括能夠全面反映影響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各個方面的指標,并且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有機地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
2.相關性原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明確地反映目標與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指標選取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跨文化能力的評價結果,上一級指標與下一級指標關系要緊密相連。
3.動態柔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在設計不同層次的指標和確定指標權重時應具有足夠的動態靈活性基礎上,可根據不同的情況對指標進行適時調整,同時也可根據自己不同的評價目標對指標體系作相應的變動。[3]
(二)指標體系的內涵解釋。
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包含一個目標層(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四個一級評價指標(意識、技能、知識和態度),二十八個二級評價指標等,其組成了三個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各級指標具體內涵如下:[2](p102-106),[5],[6],[8](p132-139)
1.意識。意識是指人們對不同文化間差異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由于各自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自身文化素養和民族文化素養等存在差異,從而造成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差異性,是評價跨文化能力的一級評價指標,其中包括三個二級評價指標,如意識到與外國人交流時彼此存在文化相似性和差異性;意識到與外國人交流時自身文化身份和對方文化身份的差異;意識到文化風格和語言運用的不同,以及它們對社會和工作情景造成的影響。
2.技能。技能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進行交流時所具有的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保留與傳播本國文化、尊重與接納異國文化、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敏感性能夠避免并澄清誤解,使跨文化交流最終得以成功進行的能力,是評價跨文化能力的一級評價指標,其中包括十二個二級評價指標,如出現跨文化交流誤解時和對方協商、解釋本國文化從而達到讓雙方滿意的能力,出現語言交流障礙時借助身體語言或其他非語言方式進行交流的能力,使用外語和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和領域的人進行成功交流的能力,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禮貌對待他們的能力,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盡量避免在語言、穿著和行為舉止上冒犯他們的能力,在與外國人交流時盡量避免對外國人產生偏見和成見的能力,在與外國人交流時會避免提到外國人有關隱私話題的能力,具有對跨文化差異敏感性的能力,看待其他國家發生如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事件時會從不同文化和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具備通過與外國人的接觸直接獲取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的能力,具備運用各種方法、技巧與策略幫助學習外國語言和文化的能力,出現跨文化沖突和誤解時進行反思和學習并尋求妥善解決途徑的能力。
3.知識。知識是指對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其中涉及到各國的歷史、地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社交禮儀、宗教禮儀及文化禁忌等方面的知識,是評價跨文化能力的一級評價指標,其中包括十個二級評價指標,如了解本國的歷史、地理和社會政治知識,了解本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知識,了解本國的社交禮儀和宗教文化知識,了解外國的歷史、地理和社會政治知識,了解外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知識,了解外國的社交禮儀和宗教文化知識,了解外國的文化禁忌知識,了解和比較不同文化的基本規范與行為知識,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等概念的基本知識,了解一些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技巧等。
4.態度。態度是指人們以開明的態度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和理解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對待不同文化的積極態度,如有強烈的跨文化交流意愿和興趣,尊重其他文化,很強的耐心和容忍度,接受文化差異,克服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等交流障礙的能力。態度指標是跨文化能力的一級評價指標,其中包括三個二級評價指標,如愿意和來自不同文化的外國人進行交流和學習,愿意盡量去寬容外國人不同的價值觀、飲食習慣、禁忌等等,愿意學好外語和了解外國人。
BP神經網絡,即反向傳播神經網絡,是一個多層前饋神經網絡。它借助數學方法對人腦的神經網絡進行抽象和模擬,并建立簡化模型,是一種高度復雜的非線性映射關系系統,具有學習、記憶、聯想、歸納、概括以及自學習、自適應的能力。BP網絡學習的訓練過程是通過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根據誤差梯度下降法來調節各層的權值和閾值,使修改后的網絡的最終輸出能接近期望值。[4](p56-58),[7](p78-81)
(一)BP網絡模型構建。
BP神經網絡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型構建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輸入層神經元節點數i。一般來說,輸入層神經元節點數就是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因子(自變量)個數。如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有28個,即得到輸入層神經元節點數i=28。
2.確定輸出層神經元節點數k。輸出層神經元節點數就是系統目標個數,即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綜合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輸出層神經元節點數k=5。設定綜合評價值為Y,Y∈[0,1],評價等級可設為“低”、“較低”、“一般”、“較高”、“高”五個等級。期望輸出如下:[1 0 0 0 0],低;[0 1 0 0 0],較低;[0 0 1 0 0],一般;[0 0 0 1 0],較高;[0 0 0 0 1],高。
3.確定隱含層層數。如果隱含層層數越多,那么BP網絡訓練速度就越慢。Kolmogorov定理已表明,對于任意的連續函數,在合理結構和恰當的權值前提下可以運用一個相對簡單的三層BP網絡來實現。
4.確定隱含層神經元節點數j。隱含層神經元節點數一般情況下是依據BP網絡收斂性能好壞來確定。網絡隱含層神經元節點數對網絡預測的精度有較大的影響,如果節點太少,網絡不能很好的學習,需要增加訓練次數,訓練精度也會受到影響;節點數太多,訓練時間增加,網絡容易過擬合。所以選擇隱含層節點數很關鍵。目前沒有任何具體的理論依據來指導,只能是靠經驗和不停的嘗試,下面有幾個常用的經驗公式,如。其中,i為輸入層神經元節點數,K為輸出層神經元節點數,a為0到10的常數。筆者根據以上幾種經驗公式,選定網絡隱含層神經元節點數j=20。
5.確定神經元的變換函數。BP網絡神經元轉換函數f(x),采用Sigmoid函數,函數形式為:f(x)=1/(1+e-x)。
6.確定BP神經網絡模型。綜上所述,可以設計BP神經網絡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B P神經網絡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型拓撲結構
(二)BP網絡的學習訓練。
BP網絡是一種多層前饋神經網絡,其神經元的激勵函數是S型函數,因此輸出量為0到1區間的連續量,它可以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任意的非線性映射。在以上確定了BP網絡的結構后,將給定最初的學習數據經過歸一化處理,統一變換到[0,1]區間內,作為神經網絡的訓練樣本,利用這些樣本集對其進行訓練,即對網絡的權值和閾值進行學習和調整,以使網絡實現給定的輸入輸出映射關系。經過訓練的BP網絡,對于不是樣本集的輸入也能給出合適的輸出,這種性質稱為泛化能力,從函數擬合的角度看,這說明BP網絡具有極值功能(汪旭暉、黃飛華,2007)。運用MATLAB7.0對訓練樣本進行BP神經網絡訓練,BP算法包含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兩個過程。在正向傳播過程中,輸入訓練樣本從輸入層經過各隱層逐層處理后,傳向輸出層。若輸出層的實際輸出與期望輸出存在偏差,則轉入誤差的反向傳播階段。在反向傳播階段,輸出誤差以某種形式通過隱含層由原正向傳播途徑反向回傳,并按照誤差函數的負梯度方向,對各層神經元的權系數進行修正,最終使期望的誤差函數趨向最小。
(三)模型應用。
本文通過對北京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四所高校的15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要求被調查對象對跨文化能力各項指標進行自我評分,評分取值范圍是0~5。通過數據歸一化處理,從而完成對評價指標的標準化處理。并依據對以上四所理工類高校大學生調查收集的數據資料,隨機選取了22個學生問卷調查數據作為數據樣本集,其中使用前15個樣本數據作為訓練樣本,后7個樣本作為檢驗樣本。根據專家的意見,結合指標的取值范圍分析,確定了所選樣本的五個等級,即高,較高,一般,較低,低。筆者運用MATLAB7.0對15個訓練樣本進行BP神經網絡訓練,學習效率為0.65,收斂精度為0.001,訓練次數為37次,輸出結果比較理想。對于測試樣本,運用訓練好的模型進行檢測,實際輸出結果與理想輸出結果、專家意見相吻合,由此說明訓練后的模型評價效果比較好。鑒于所有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實際輸出與理想輸出完全吻合,較充分地證實了采用BP神經網絡方法的大學生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型能夠通過其各項指標來綜合評價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其評價結果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實際情況,由此說明,該模型具有準確性、可靠性與可操作性等特點,可以廣泛地用于評價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有助于國內高校針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實際情況培養和提高其跨文化能力水平。
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BP神經網絡評價模型,不僅為高校國際視野人才的培養,也為國際化人才的選拔任用提供了科學的評價方法借鑒,同時,利用神經網絡的評價系統進行評價,也可有效地避免評價過程中的人為主觀因素,是一種評價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方法,而且,BP網絡評價系統模型具有很強的學習和自適應能力,因此可以通過系統進一步訓練學習使系統誤差達到更高的精度要求,增強評價系統的可靠性,從而讓得到評價結果更滿意更客觀。
[1]韓秋明,李微,等.數據挖掘技術應用實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王艷萍,余衛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比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杜棟,龐慶華,等.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陳芝,張東亮,等.基于BP神經網絡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賈玉新,陳國明.跨文化交際研究:第2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汪旭暉,黃飛華.基于BP神經網絡的教學質量評價模型及應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8]許力生.跨文化能力構建再認識[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3).
責任編輯張豫
G521
:A
:1003-8477(2013)07-0165-03
彭仁忠(1972—),男,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樊葳葳(1956—),女,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衛平(1975—),女,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綜合評價研究”(10BYY091)和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培養理工科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課程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