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聲樂藝術作為一門能夠給人予美的享受的藝術形式,侵潤了人們的心靈,不同的理解給聲樂藝術帶來了審美范式的不同,但是聲樂藝術在表達和感受的過程中均是給人心靈以慰藉,傳遞了“美”的感悟與享受。
聲樂藝術屬于直覺藝術,通過人的聲音與音樂、語言相結合而產生能夠美化人們心靈的藝術作品,它憑借對語言的述說實現了對人們的情感的表達,他的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人的聲音與多種音樂手段相結合,實現情感的完全表達。
不同的審美環境決定了個人的審美情趣,聲樂藝術作為發聲藝術,其審美的特性是建立在心理的基礎之上的,歌者通過歌聲傳遞給觀眾美感,而觀眾通過心理的共鳴感受聲音藝術的美感,在情緒和情感的共鳴中兩者實現心靈的溝通。古人曰:“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嗓,有堂聲,皆合被蕭管。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得蘊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輕巧的,失之閑踐;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掏的,失之本調。”從中不難看出情感是聲樂藝術審美的基礎和源泉,歌者與觀眾的情感通過聲音的形式實現二者的溝通。在內心建立起良好地音樂審美感覺是聲樂藝術審美的重要方面,因此歌者需要從生活中感悟聲樂藝術的美的真諦,通過體驗人們的情緒的不同,通過體驗自然的風格的差異,通過感受高水平聲樂演唱者的作品來領略內心對事物的審美訴求。
另外,情緒美感與聲音的美感也是有機融合的。柴可夫斯基在批評重聲輕情的歌唱者們說:“那些小鳥們,只要嗓音,不用整個心靈去唱歌。”只有用心演唱的歌曲才能夠具有審美的意義,藝術的魅力通過情感來體現,因此聲樂藝術的審美核心主要在于對情感的把握,聲樂藝術通過對音樂、作品內容的把握實現審美的基本要求,即其中情感的把握,只有把握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夠創造出具有美感的聲樂藝術作品,才能夠與歌者引起共鳴,才能夠打動觀眾。因此,聲樂藝術內在的情感要求是聲樂藝術不竭的源泉和動力,而這樣的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實際,能夠反映民群眾的息怒、里、哀、樂,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理想并深受大眾的喜愛。
首先應該通過提升自身文化修養來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注意平時對知識的積累以及對事物的觀察,積極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使自己能準確而且深刻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現的藝術內涵,以達到思想的升華。另一方面要積極提升自身的音樂辨識和分析能力。以音樂的審美能力為基礎,要對音樂具有客觀的鑒賞能力。一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是對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的基礎,只有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鑒賞者才能正確理解音樂本來具有的藝術內涵,從而感受到音樂本身具有的陶冶靈魂的藝術魅力以獲取音樂真正的樂趣。當然,對音樂技巧以及詞曲的理解能力也是音樂鑒賞的重要要素。準確深刻的理解音樂技巧以及詞曲才能夠使自身充分的意識到音樂所要表現的深刻藝術內涵,才能使自身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中去,達到精神和靈魂的升華,深刻的理解和體會音樂本身所要帶給人的藝術啟示。
總而言之,聲樂藝術的表演者以及欣賞者演奏和欣賞過程都是對聲樂藝術進行一種審美的心理過程或者情感的表達。而這種審美的心里過程和藝術情感的表達都需要人們在日常實踐中去積累自身的藝術修為以及提升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聲樂藝術作品這一表演者與欣賞者這一介質,實現雙方的相互交流,以完成一次美好的藝術享受。
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政治的高速發展,人類文明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副作用。以經濟意義和功利價值為前提的人類活動的根本代價是人自我價值的喪失與失落。正如馬克思所言,“文明如果是自發的發展,而不是自覺的發展,所留給自己的是荒漠。”文化的發展要從人自身以及文化內涵方面來進行思考和發展。而聲樂藝術作為音樂文化的種類之一,其審美的教育價值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深刻的詮釋。蘇格拉底曾在《理想國》中對音樂的美學教育價值對人產生的終身影響有過這樣的評價:“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是不是為這些理由?頭一層,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音樂審美的這種教育功能使得音樂的審美活動更加具有教育意義。聲樂藝術通過聲音傳遞美,是人心理的真實反映,歌唱與發聲正是通過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的心理反映而進行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心理反映過程,歌唱者的演唱活動才能完整的、有效的表達出來。因此通過聲樂藝術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內在的審美要求得到滿足。
1.盛天啟·藝與美的旋律——美學篇[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
2.萬鳳妹等編著.京劇音樂百問京昆曲牌百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11月。
3.蔣孔陽、朱立元.西方美學通史第一卷(范明生).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