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暢宇(華南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641)
黑格爾認為事物不僅具有同一性,同時還具有非同一性、斗爭性,它們是“相反的一”。這種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結合和相互作用,就是概念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馬恩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認為研究事物發展的動力必須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結合起來。根據目前的文獻資料和實踐經驗,矛盾的斗爭性的作用已被人們較多地重視,而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卻往往被忽視,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它們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一切矛盾著的雙方既相互依賴、相互聯結,又相互對立、互相排斥。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發展。
矛盾的同一性,也稱為矛盾的統一性,是與矛盾的斗爭性相反的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矛盾的同一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二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易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如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沒有正就沒有反,矛盾的雙方依賴彼此而存在。
(1)矛盾的同一性保持事物的質的穩定性,使物質世界呈現多樣性
事物發展過程包括量變和質變,在事物發展的量變階段,發展變化合乎規律,比較穩定,在一定時期內總是有確定的質,盡管依然存在矛盾的斗爭性,但這時矛盾關系主要表現為毛澤東所說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這是由于矛盾雙方存在著相互統一的、相對靜止的關系,這樣才能為事物的質變準備好充分的條件,也才能有事物的穩定,構成多樣的物質世界。沒有宇宙上百億年時間中的相對穩定性,就沒有自然界長期相對穩定的基礎,人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也就不存在了。
(2)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具體的現實的矛盾,只有相互之間互相規定的兩個東西,才能處于統一體中,構成現實的矛盾。恩格斯說:“正和負,是彼此不可分離的,正如它們是彼此對立的一樣,而且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總是互相滲透。”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聯結,不可分離,同一性是斗爭性的前提和基礎。脫離矛盾的同一性去講斗爭性,分不清矛盾的性質也就無從選擇相應的解決辦法,不僅矛盾不能解決,反而有可能加深或擴大。
(3)矛盾的同一性是新舊事物轉化的根據,為新事物的產生指明了方向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新、舊事物之間總是互相貫通、相互聯結的,它們之間有一條由此到彼的橋梁,只要善于發現矛盾中這種相通的“橋梁”,積極創造條件,就能促進事物的轉化。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使對立面的雙方內部包含對方,正是由于這種滲透的繼續,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相互發生轉化。這是事物的質變,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過渡,如果新舊事物之間沒有聯系,這個轉化就不能發生,而實現這一轉化的內在動力就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新事物從舊事物中萌發,并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因此新舊事物存在著繼承性,也是同一性。
蘇格拉底主張:“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求知、修德行善,然后便是一位幸福之人。墨子主張:“兼愛說”,如其所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若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即人生的目的是大眾的安寧幸福。“幸福”《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句“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不是純主觀的感覺,也非純客觀的存在,是兩者的結合。人在實踐中體驗到幸福。
物質是由生產創造出來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構建幸福感的基石。“人們用以生產自己 的生活資料的方式……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從這里可以看出,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物質文明的進步程度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其豐富程度,也就決定了人對自己生活的滿足程度,即幸福感。
坎貝爾(Compbell)等人關于“美國人的生活質量”的研究發現,在可能影響生活滿意度的12種因素中經濟地位排在第11位。而金(King)和納帕(Napa)則發現,在影響幸福指數的各種因素中金錢只起到1/5的作用。可見,擁有財富并不一定體悟幸福。因為人不僅有物質需要,更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物質需求是解決溫飽,滿足身體的較低層次要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就不滿足于吃飽肚子,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
幸福是擁有更廣闊、深厚的心靈體驗,擁有更多的精神財富。是能夠獲得知識,體驗文化。因為生命的個體在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擁有充實而快樂的自我感覺,創新的思想觀念,豐富的智慧情感和充實心靈感受,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體驗。這些并不在經濟領域“流通”。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動的目的”。
哈羅德·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果人的自我滿足與社會評價,他人的評價是毫無關系的,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否幸福。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精神生活的豐富,人們的道德觀念也隨之進步,能夠為社會做貢獻,為人類的進步而付出自己的積極力量,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最大限度的發揮個人的能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使自己成為內心期望的人物是現代人對自身使命的追求,即馬斯洛需求三角形的頂端——自我實現的需求。
實踐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在勞動和奉獻中可以獲得幸福的感受。因為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是人類的最初的社會活動,在人類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一個無法參與社會生產勞動,不能創造價值的人,無法擁有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更不要提獲得幸福了。
但工作和享受本身是一對矛盾,辛苦勞作就無法享受休閑的時光。所以,處理不好兩者的關系,就可能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也無法獲得幸福的體驗。根據矛盾的同一性原理,面對辛苦和享受這對矛盾,須認識到雙方相互依存,相輔相成,不要期盼某一方面能夠消失。所謂沒有辛苦就沒有甘甜,沒有勞動的汗水就體會不到收獲的滿足,人的幸福應在實踐中得到實現。幸福是對自由的體驗,是對外在限制的擺脫所獲得的主觀感受。只有擺脫了束縛,才能感到無拘束的自由。恩格斯說:“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的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為了獲得幸福而進行的勞動,也應被理解為人在享受自身存在價值過程。
獲得幸福即人的價值的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付出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身價值的認同。
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這二者是辯證統一關系,根據矛盾的同一性,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于首要地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和條件。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單一的奉獻和索取都不可取。另外,個人總是處于與他人的關系之中,衡量人生是否幸福,客觀上也在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欲望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欲望是人改造世界并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幸福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因此幸福感與欲望有密切的聯系。對物質的需要,對享受的向往和不勞而獲的白日夢,都是欲望,也總有新的欲望無休止地產生出來,所以滿足是相對的,不滿足是絕對的。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并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并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所有社會的道德標準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追求欲望和道德約束是一對矛盾,欲望是幸福的源泉,而道德則負責約束、規范惡的欲望,也是為了實現幸福。根據矛盾的同一性,要尊重人性,尊重每個人健康的、合法的欲望,使其獲得幸福感;對于超出道德規范,為滿足私欲損害公眾和他人利益的欲望,則應用理智制止。一方面,作為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的人性欲望不可能消亡,另一方面,作為人類文明的必要條件之一,以道德標準對人的欲望進行必要約束,也是不可或缺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里面有句話說,壓抑欲望過度可能患上神經癥,放寬道德的守衛,讓欲望得到滿足或可以幫助治療病癥。只有平衡好二者的關系,才能獲得幸福,把握不好,就容易滑入罪惡的深淵。
總之,認識到矛盾的基本屬性特別是矛盾的同一性對指導人的幸福的實現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要正確看待走向幸福的途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更需要意志力。世界上“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實踐中,人們能夠為自己創造幸福的生活。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32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鄭雪等,《幸福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第208頁。
5.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9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3.鄭雪等,《幸福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