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馨
2010年以來,隨著部分外資撤出中國市場,外商撤資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學者認為,外資撤資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容忽視,但亦有部分學者認為,外資的流入流出是其逐利性導致的自然波動,不必過分擔心。
一、 我國吸引外資量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外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特色之一, 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我國部分外資流出,2009年引資量有一定幅度下降,但2010年和2011年的引資仍保持著繼續上升的勢頭,甚至高于2008年引資水平,吸引外資量遠高于印度、俄羅斯等國。
2012年以來, 我國吸引外資量出現下滑。表1總結了我國2012年引資變化。從表1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8月底,我國利用外資同比下降了3.4%,其中來自美國的外資同比下降了2.85%, 來自歐盟的外資同比下降4.09%,最為顯著的是來自亞洲十國的外資同比下降了5%。
二、外商撤資原因分析
大多數學者認為,外資撤出主要有三個原因: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增加使得外資出現虧損; 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政策成為中國引資的強有力競爭者;歐美的再工業政策引起資金大量回流。因此,我們需要逐一分析影響外資撤出的因素。
(一)歐美再工業化政策的影響有限
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政策,號召本國跨國公司重新返回本土進行生產,為國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發展資本。美國聯邦政府出臺了《鼓勵制造業和就業機會回國策略》,制定土地和稅收優惠政策,改善經營環境,支持制造業和就業回流。
從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看, 表2列示了歐盟27國2008-2011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量和投資地區。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吸引的歐盟外資在歐盟對外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并不高,歐盟對華直接投資在2008年僅為65億歐元,并一直保持相對穩定,2011年達到一個高峰,為175億歐元,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2012年前8月投資適度下滑,亦屬正常回調現象。若將2012年前8月實際利用外資總量與2010年同期相比,只有大約1%的下滑。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11 年對在華歐盟企業進行了調研,大多數歐盟企業認為在中國的經營是盈利的, 其利潤率與母公司全球利潤率保持在同一水平,73% 的企業將維持或擴大現有投資,27% 的企業將會繼續增加投資,沒有企業表示會減少和撤資。
從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來看,雖然美國經歷了金融危機,政府亦在不斷號召資本回歸,但其對外直接投資量僅在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下降后,仍保持增長勢頭,美國2011年的對外投資量已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達到3966.56億美元。
根據美國BEA統計,到2011年末,美國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資存量總計達41555億美元,在亞洲的投資為6052.02億美元,占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14.56%,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中國排第四位,美國在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542.34億美元,比2010年存量減少42.75億美元,占其總投資存量的1.30%,占其在亞太地區的投資額的8.96%。美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存量總量大約只是美資在日本存量的50%。因此,雖然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資金來源國,但美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存量并不多。
比較美國2010年和2011年直接投資在中國各行業的分布,可以發現,美國直接投資在采礦業FDI存量有所下降,制造業FDI存量保持上升趨勢,其中,化學工業、計算機電子產品和其他所占份額較大;服務業中批發零售業、信息產業、專業服務業的外資保持穩定增長;銀行業投資大幅下降。但利用BEA數據進一步計算可以發現,美國各行業在我國的投資只占其海外投資的極小比例,例如,美國計算機電子產品行業在我國的投資存量只占其海外投資存量的6.7%, 交通設備只占1%,食品行業占比6.6%,批發貿易占比2.48%,信息產業占比為2.37%。由于美國一直控制對我國高新產業技術的出口和轉讓,我國從美國得到的高新產業投資并不多。
歐美的再工業化,不是一般制造業回歸,而是高端制造業,這些制造業包括綠色科技、能源工業等。奧巴馬的政策中,非常重視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投資可再生能源和節能項目,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歐盟的2020戰略中強調了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企業在新能源技術、納米技術、先進材料技術和工業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和醫藥技術發展的投資。就目前這些國家在我國的投資而言,其重點支持發展行業與在我國投資的行業存在一定錯位。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歐美在我國整體對外投資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且其在中國投資產業與其大力發展產業存在著一定錯位,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停留在亞洲的歐美企業亦從我國經濟增長中獲得利益。因此,也許從長遠看,歐美再工業化政策也許會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障礙,但就目前而言,歐美再工業化政策影響有限。
(二)房地產外資成為近年撤資主力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利用外資大幅增加, 2007年房地產利用外資增幅高達632%;2010年房地產外資同比增速為66%。但從2011年起,房地產外資開始逐步撤出我國市場。根據《天下財經》報道,2011年有217戶外資房地產企業退出北京樓市,新設外資房地產企業129戶,同比減少55.82%。截至2011年底,北京實有外資房地產企業1330戶,同比減少7.90%。
2012年1至2月我國房地產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4.2%,從前3個月至前7個月,房地產外資同比降幅分別為22.4%、42.9%、36.8%、53.9%和54.3% 。不斷傳來房地產撤資的消息,美國的“鐵獅門”48億甩賣大海項目,愛爾蘭最大房地產企業將其在中國的兩家房地產子公司以233.6億歐元的價格轉讓。
畢馬威2012年報告顯示,1-8月份我國房地產領域實際使用外資下降12.4%,降幅高于其他外資投資領域。因此,如果排除房地產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國利用外資同比僅下降0.1%,并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究其撤資原因,一方面是需要獲得資金回國自救,一方面是我國政府嚴厲的調控政策使得外資在中國市場的投機獲利機會銳減。
(三)成本上升、競爭加劇為外資撤資的主要原因
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合同法》的實施,我國工人的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使得跨國公司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2012年,我國工人月薪平均為3000元,越南工人月薪平均為1800元,柬埔寨工人月薪平均1200元,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可能會利用其較低人力成本和豐富資源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
從目前的外商撤資案例來看,除了房地產外資由于利益驅使迅速撤出中國外,更多的外商是因為無法適應中國的市場競爭環境,或是生產成本的提高而被迫退出市場。在來自歐盟的投資中,2010年飛利浦公司因國內市場競爭太過激烈而從中國市場撤出;2012年美頒巴黎建材因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無法進入中國高端市場,同時對歐盟出口又受阻于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的內外交困局面被迫撤離;2012年達能乳業上海有限公司因無法與本土企業競爭被迫暫時停產。美國公司中,2012年福特公司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將1.2萬個工作崗位從中國和墨西哥遷回美國,基于同樣原因,2012年星巴克將陶瓷杯制造從中國撤回美國中西部。
三、理性看待外商撤資
外國直接投資在達到一定資本積累后,會呈現較為平緩的發展趨勢,資本在無力面對競爭時退出市場等現象,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無須太過緊張。從積極意義來講,部分外資的撤出為我國經濟調整留出一定空間,我國應該重新調整引資政策和結構,實現資本利用最大化。
(一)中國仍是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理想之地
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歐盟債務危機使得發達國家經濟處于疲軟和動蕩狀態,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卻仍保持在較高水平,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和引擎。但就全球資本流動而言,發達國家仍是主要資本流出國和流入國。201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超過了危機前均值,達到了1.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流入發達國家的直接外資增長了21%,達到7480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直接外資增長11%,達6840億美元,占全球直接外資總量的45%。其中,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貿發會議預計,2012年直接外資增速將放緩,流量在1.6萬億美元左右, 如果不出現大的經濟震蕩, 長期內表現為小幅穩定增長, 2013 年達到1.8萬億美元,2014年達到1.9萬億美元。全球投資前景預測中,中國是2012-2014年度最具投資前景的東道國,其高速發展的經濟和巨大國內市場成為吸引外資進入的重要因素。
(二)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市場競爭加劇是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和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環保約束的加強等一系列經濟現象,是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韓國同樣因為經濟發展導致勞動力成本升高,部分日資和韓資企業開始將生產地點外移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引發新一輪對外投資熱潮。我國目前也不例外,許多國內企業正在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因此,以降低生產成本為投資目標的外資企業可能不得不重新考慮其投資區位。
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國利用外資的目的已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本土的市場競爭環境亦發生較大變化。在外資沒有取得壟斷地位的行業中,中資企業的競爭能力已不容忽視。在市場競爭中無法獲勝的公司被迫退出市場,是市場競爭的自然規律,并不會因為其企業性質而有所差別。經營的成本提高和競爭加劇,不是投資環境的惡化,而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結果。
盡管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成本較高,但勞動力成本并不是外商投資考慮的唯一因素。我國多年形成的基礎設施優勢、高級人力資本優勢和大國優勢是其他國家無法取代的,我國一些大型集裝箱港口吞吐量要遠遠大于印度或越南等競爭對手的國家總吞吐量。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立起來的較為完善的供應鏈、相對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能力以及產業集聚帶來的優勢是東南亞國家幾年內無法趕超的,這些優勢將繼續吸引外資留在中國。
(三)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仍會吸引大量外資進入
我國快速增長的巨大國內消費市場給外國投資者提供的良好發展機遇也許會成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我國政府不斷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改變經濟增長環境,使得國內經濟發展更依賴于內需市場,而不是投資和對外貿易,經濟發展更為均衡。我國可能會成為一個潛在需求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不再單純是一個加工組裝基地和采購基地。外資在我國本土的生產可以更好了解本國市場需求,更好適應本土消費市場的變化,減少貿易壁壘障礙,增加其獲利機會。但如果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市場需求的吸引力減弱,外資的流失將進一步明顯。
(四)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
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使得我國引資政策發生了一定變化。“十二五”時期中國利用外資的理念、方式、重點產業、地區結構等都出現了重大調整,更加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適度控制低端產業外資的進入。
雖然我國“十二五”期間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進程加速,會為外資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但相對而言,我國高端外資發展所需要的投資配套環境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投資軟環境、法律法規建設,進一步加強對高級人力資源的培養。同時,我國要警惕歐美制造業回歸的長期影響,如果歐美促進制造業回歸的政策逐步完善,可能會加劇我國與歐美同類產品的出口市場競爭。同樣是為了獲得未來世界的主動權,歐美再工業化政策關注的行業和我國重點發展行業非常相似,將來的外資爭奪將集中于這些高端行業的去留。
(五)“新一代”可持續發展投資政策的建立
2008年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各國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其投資政策。危機過后的世界經濟重振,給了各國政府重新調整其經濟發展政策、投資政策的機會。UNCTAD在2012年的世界投資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政策”。
各國政府在獲得發展資金的同時,要逐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也就是說,新投資政策應該是以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強調外國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在利用投資自由化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多地考慮環境保護、居民健康保護措施和效果,可持續發展概念始終貫穿在政策的制定和具體措施的執行上。
部分低端外資和房地產外資的撤離,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國外資政策留下了可調整空間,一個新的外資政策應該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把投資政策的制定置于經濟可持續增長背景中,在貿易、稅收、知識產權、環境政策等方面制定明確透明的規則,界定外資在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引導規范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利用外資深化生產能力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賓建成,歐美“再工業化”趨勢分析及政策建議[J] 國際貿易,2011(2):23-25.
[2]UNCTAD, 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 [M] unctad, 2012.
[3]Kebin.B.Barefoot and Marilyn Ibarra-Caton,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for 2011 [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2012(7).
[4]21世紀網,“產業叛軍”外資企業中國戰略急剎車? http://zhuanti.21cbh.com/2012_leav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