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蕊
自中國與東盟簽訂《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作為五大重點合作項目之一的農業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系也越來越緊密。貿易的快速發展需要有強大的運輸物流系統支撐,因此分析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現狀,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對提高雙方農產品貿易,加快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與物流發展
(一)貿易規模不大,但增長迅速
農產品貿易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最早嘗試開放的,也是自由貿易區的一塊實驗田。隨著“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雙邊農產品貿易額大幅增加。2001-2011年中國東盟農產品之間的貿易總額從48.4億美元增長到225.85億美元,貿易總量增長了近4倍,增幅達到了25%以上。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萎縮,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的農產品出口均出現了負增長,但對東盟農產品貿易卻保持了正增長,這反映了雙邊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巨大潛力。但若分析農產品貿易額占總商品貿易額的比重卻會發現農產品占總商品貿易比重不高并且呈現不斷降低趨勢, 這表明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規模不大。
(二)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伙伴
2000年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對全球農產品貿易額的18.73%,2011年這一比重為15.88%。2011年在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中,美國第一(19.45%),東盟國家緊隨其后,遠遠高于排名之后的日本(7.35%)。在亞洲,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2011年中國農產品對亞洲進出口額為574.78億美元,其中東盟國家占37.32% ,這也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前后雙方合作的重要成果。
近年來僅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額占對東盟農產品總出口額50%以上,而在進口額中,植物油、水果、薯類的比例超過60%。然而這些商品絕大多數是以自然形式或簡單加工形式進行交易。而發達國家深加工程度高,以水果為例,發達國家已普遍采用了水果采摘后預冷、貯藏、洗果、涂蠟、分級和冷鏈運輸等規范配套的處理方式,產后商品化處理量幾乎達到100%;而我國水果采摘后商品化處理僅為1%,儲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這限制了農產品增值,也降低了農產品物流效率。
(三) 農產品貿易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發展
貿易增長拉動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物流發展。近10年來平均每年農產品貿易總額增速近25%,2011年增速更是達到將近35%。農產品貿易牽涉加工、運輸、儲存、裝卸、包裝等多個物流環節,每個環節都要產生大量的物流需求。根據近幾年中國物流需求系數估算,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物流總額近308億美元,而單就我國而言,農產品物流總額已連續8年呈現增長態勢,2011年再創新高,突破2.3萬億元人民幣,這對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新興貿易自由區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字,農產品物流成為構成中國-東盟大物流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面臨的問題
(一)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中國現已建成外向通達東盟國家,內向西南地區立體、開放、便捷、現代化的出邊、出海大通道。廣西、云南、貴州與東盟國家的越南、老撾、緬甸等有4242公里的陸地邊境線及北部灣水域相連,并與泰國、柬埔寨等國臨近,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在物流布局方面,雖說已有一定的物流基礎,但整體上物流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東盟各國內部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特別是柬埔寨、老撾等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以柬埔寨為例,未修筑的公路部分甚至占總長度的80-90%;另一方面,東盟國家之間也遠遠沒有形成互通互聯。以中國與農產品重要貿易國泰國之間運輸為例,比較快捷的運輸方式是通過瀾湄河水路及昆曼高速公路。昆曼高速雖已開通4年,但依然存在著運費成本高、通道關口多不便利、物流運輸缺少政策支持等直接影響運輸的問題。拿費用來講,從曼谷發一個約裝20噸椰漿的貨柜到廣州黃埔港,只需350美元,然后從廣州運到昆明的費用是8000元人民幣,測算下來每噸的運輸成本是500元人民幣;但若選擇河運瀾湄航線,僅從泰國最北端的清盛碼頭到景洪港,每噸椰漿的運費將達100美元,如算上曼谷-清邁、景洪-昆明的公路運費,相當于每噸成本漲到了1000元人民幣。另按國際慣例,公路運輸的成本將是海運的3-5倍,是河運的2-3倍。
目前港口和海運是中國與東盟貿易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目前雙方農產品貿易中的90%以上以海洋為主,再通過公路和鐵路運送到各大中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物流節點和銷售終端,而通過云南和廣西的陸運運輸比較少。由于海運周期長,不適合生鮮農產品快速流通,河運受瀾滄江—湄公河航道影響,數量小費用高,因此我國出口東盟的農產品中干貨、可儲存水果、冷凍水產品比例較高,新鮮蔬菜和鮮活水產品,更多是在廣西云南邊境口岸以小額貿易方式為主。針對生鮮農產品運輸的航空運輸,由于成本高,幾近空白。
(二)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程度較低
規范化和標準化是農產品物流的關鍵和基礎,沒有了規范化和標準化的經營管理,農產品物流就很難健康發展。而目前,由于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各國農產品物流標準不一,標準化體系與運作規范不完善,標準體系配套不夠,操作性不強。農產品包裝、儲藏、運輸等物流標準不一致,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標準互不協調,農產品物流標準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
以運輸工具集裝箱為例,有的物流企業使用的集裝箱采用歐洲的0.8m*1.2m標準,有的采用日本的1.1m*1.1m 標準。另外通關方面標準不一,從昆明到曼谷最少4次出入境手續,再加上中國與老撾車輛限載標準不統一,中方車輛進入老撾經常因超載而受到處罰。總之, 物流標準不一造成物流效率低下,企業成本高企,給中國與東盟乃至其他國家貨物流通速度和流通質量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三)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發展滯后
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是實現農產品物流信息資源整合、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物流效率。而目前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更是缺乏農產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均衡的經濟水平造成互聯網及電信設施及物流信息網絡覆蓋面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經濟不夠發達的國家,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擁有和使用計算機、寬帶者甚少。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信息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公布的調查顯示,早在2005年新加坡家庭的電腦普及率就已達74%,并有65%的家庭使用網絡。而據全球性社交營銷代理機構WeAreSocial 2012年10月發布報告顯示,緬甸互聯網普及率僅為1%。懸殊的互聯網和電信設施造成國家之間難以建立共同物流信息平臺。
另外,語言不通,自貿區11個國家,除了文萊,馬來西亞、新家坡等或者以英語為通用語言或者英語為官方語言外,大部分只使用本地語言,這就造成各國之間很難溝通或互不溝通。還有,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整體利用率極低,除新加坡等較發達國家外,條碼技術及 GPS、GIS、GMS組成的移動追蹤技術基本沒有應用到農產品物流中。以FRID為例,早在2007年新加坡相關機構就推出多個基金項目,幫助新加坡中小企業在食品追蹤及其他物流領域普及這一技術,而我國農產品追蹤和追溯應用RFID技術目前還處于試驗和試用階段。
(四)農產品冷鏈技術水平低,冷鏈設施不足
農產品的生物特性要求高效的包裝、加工、運輸和冷藏、冷凍保鮮技術,而目前自貿區內除了經濟比較發達的新加坡冷鏈技術水平較高,冷鏈物流發展比較完善,冷鏈產品實現全程冷控之外,其他大部分國家冷鏈技術比較低。以中國冷凍設施為例,冷鏈設施如冷凍卡車、冷凍集裝箱、冷凍船等數量少,規格不一且能耗大。
根據發改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截止2010年中旬,全國有冷藏庫近2萬噸,機械冷藏列車1910輛,機械冷藏汽車20000輛,冷藏船噸位10萬噸。農產品公路冷藏運輸的運輸量只占農產品運輸總量的25%,鐵路冷藏運輸的運輸量占農產品運輸總量的55%;專用倉庫、冷藏庫、保鮮庫等設施和專業大宗農產品物流中心缺乏。冷鏈設施及裝備的嚴重不足,導致我國80一90%的水果、蔬菜、水產品、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導致農產品易腐易爛,損耗相當高。再以越南為例,越南出口到中國的水果(火龍果、西瓜等),使用的是普通的貨車,并且基本沒有包裝,到邊境后,在中國一側臨時裝箱包裝,致使越南一側等候的車輛排成長龍,水果的鮮度大大降低,也影響了水果的質量。
(五)非關稅壁壘阻礙了農產品物流發展
自貿區農產品實行了零關稅后,由于自貿區內農產品有一定的相似性進而有一定的競爭性,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產業或出于其他目的就會采用一定的非關稅壁壘以達到限制某種商品的進口。目前自貿區內農產品貿易非關稅壁壘涉及通關環節、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多個方面,以印度尼西亞為例,自2010年9月1日起,印度尼西亞開始對進口商品實施新的管理規定,要求所有進口食品或非食品類商品標簽上必須用印尼語注明商品成分、副作用等內容,以此加大外國商品進入印尼市場的難度。
而且,同一種商品不同的國家進口要求的標準不一,這也給出口帶來了難度。以香蕉為例,出口東盟的鮮香蕉、香蕉罐頭、香蕉油等出口標準達29條,馬來西亞的標準為香蕉看起來應是干凈的、光滑的,有良好的形狀、成熟的綠,無損傷和擦傷;香蕉應該遠離病害、蟲害、真菌污染及存儲障礙;香蕉應該成手或者成簇,成手或成簇的香蕉應該從花柄處顯示一個平滑的切口。而越南的標準是香蕉收獲時為75~85%的成熟度,果皮青綠色或果皮要亮青;果棱稍圓但清晰,果皮與果肉相連不易剝離;有澀味,無熟果味,果肉結實,易折斷,象牙白色;果長平均不小于15厘米,果徑平均不小于3厘米,每梳果重量不小于1.2公斤等。如果廣西香蕉要出口這兩個國家,得按著標準一一“對號入座”。各國均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如檢出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一律對相關貨物作退運或者銷毀處理。這些非關稅措施,必然會增加了農產品進入難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產品物流發展。
三、促進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對策
(一)培育大型的農產品物流企業,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農產品物流主體是現代農產品物流的載體和價值實現者,在農產品物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自貿區內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還不完善,以農戶主體為主,并且多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從事農產品物流服務的龍頭企業較少,大部分是個體商販,數量多,經營規模小,并且大多還只是從事單一功能的運輸、倉儲和配送,不能或很少提供物流增值服務。這就造成農產品物流整體處于質量次、效益差的狀態,缺乏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同時物流企業的過度分散引起的惡性競爭也使設備等資源利用率低甚至嚴重浪費,導致農產品物流運作效率低下。
因此,通過鼓勵農民建立合作社、加快物流企業兼并重組及強強聯合等方式,培育大型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商及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并且加強對其扶持力度是目前之急需。
(二)建立中國東盟物流合作政策機制,設立面向東盟的農產品保稅物流園區
加快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政府磋商機制,進一步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運輸方式的合作,開辟中國至東盟在主要城市的航線,完善運輸網絡,積極推行農產品綠色通道。除此之外,可以在廣西、云南等中國東盟的“橋頭堡”之地,設立面向東盟的農產品保稅物流園區。園區可以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和農產品快速報檢報關通道。比如東盟農產品進入保稅物流園區可以暫緩繳納各種稅費,同時可以享受優惠的倉租費,利用園區完善的保鮮庫、冷藏庫等設施和專業的服務,在園區內進行分揀、包裝、加工等增值工作,之后將產品銷往中國,同時也可將物流園區作為中轉、分銷平臺,將農產品銷往世界各國及地區。利用這樣的平臺可以實現降低企業成本、緩解資金壓力、農產品增值、擴大交易、方便流通等目的。
目前,泰國已建立了東盟農產品物流園。廣西寧明將斥資30億建造一個規模為2500畝的“中國-東盟國際農產物聯港”。該項目建成運營后,將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間最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交易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標準形成中心”等五大中心。海南正在建“中國-東盟國際熱帶農產品物流園” ,中國和東盟農產品都可通過該物流平臺進行交易。
(三)加強農產品技術合作,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
目前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技術體系不完善, 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很短, 要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特別是要加快農產品綠色包裝、保鮮技術、冷藏技術等現代物流技術的使用和推廣。自貿區成員國農業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以加強農業合作特別是在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現代科技等方面。
目前廣西已成為中國東盟農業交流合作示范區,在百色、南寧等地建設中國-東盟現代農業觀光展示園、中國-東盟現代農業科技合作園區、袁隆平東盟農業科技博覽園等。2011年10月份,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越南等東盟國家參加了由農業部國際合作司主辦的中國-東盟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班,涉及稻谷加工與儲存果蔬加工等具體技術。另外在中國-東盟農業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園,農務通、遙感監測以及正在合作研發的一大批農業信息技術產品和先進農業設備,也將雙方的農業產業合作推向更高層級。
(四)盡快推進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體系的建設
中國與東盟各國要加強磋商、協調,盡快建立并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物流標準,實現農產品生產、流通標準化,特別加速推進質量、規格、包裝、運輸、儲存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最終形成從集裝箱、小包裝箱、托盤到運輸設備、庫房、搬運機械的一系列標準化,提高自貿區農產品物流的效率。把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的實施貫穿到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
另外,在加強標準化建設的同時,要也加強標準化的實施。首先,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廣泛普及標準化知識,其次積極引導農產品和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加工、銷售、流通。比較可喜的是,目前越南已和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在根據各自情況和參考相關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并頒布使用了芒果、菠蘿、香蕉、榴蓮4種農產品標準,小組還將研究建立亞洲有機農業標準和楊桃、茶葉、紅薯等標準。
(五)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構建中國東盟農產品信息平臺
隨著中國與東盟之間農產品貿易合作的擴大和深入,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構建中國-東盟農產品信息平臺成為各國需求之所在。各國首先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硬軟件設施建設,在此信息系統基礎上,對農產品信息進行全面、及時、科學的收集、加工、處理 、發布農產品信息,實現各個農產品參與者的資源共享,最終構建中國-東盟農產品信息共享平臺。
當然,構建一個國際化的信息平臺不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但至少應該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在初始階段,各國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物流信息技術水平相差不是很大的國家之間,比如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中國和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可首先開展網上經貿合作數據庫交換或鏈接,在小范圍內適時建立一個統一的局部的農業經貿合作網絡平臺,在局部的網絡平臺發展起來后適時與其他局部網絡平臺對接,最終建立中國與東盟農業經貿合作網絡平臺,利用現代網絡資源,溝通和共享合作信息。
(六)加強雙邊合作,降低農產品技術壁壘
雖說雙邊農業有一定的競爭性,但雙邊還是可以加強合作力度,共同降低技術壁壘,實施戰略分工,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生產規劃布局,促成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達到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優勢互補,進而雙邊共贏。比如建立雙邊優勢產業區,加強對優勢產業的生產、研發力度。
中國應對具有優勢的溫帶水果和蔬菜、部分水產品、茶葉等建立優勢產業區,而東盟建立具有優勢的熱帶水果、油籽、油脂、蛋類等產業區;另外中國與東盟應建立合作和磋商機制,進一步提高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和技術壁壘領域的透明度;同時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線路,簡化農產品通關手續,并加強電子通關建設,實行農產品綠色通關通道,提高通關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R]. 2011.
[2] 呂兢. 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11,(8):32.
[3]李艷軍.美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0:16,40-41.
[4]肖紹萍.基于貿易與合作的中國—東盟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J].特區經濟,2011,(4):233-235.
[5]發展農產品流通要解決好8個問題.[EBLOL].http://www.moa.gov.cn/sjzz/scs/dongtai/201208/t 20120830_2901911.htm.2012-0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