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華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構想
朱良華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開展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對于廣西把握當前發展機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目前鮮有人開展相關研究。建議以協同學和創新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影響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套系統科學、可操作性強、具有發展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探討培育和提升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的對策。
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構想
7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了由國家發改委組織擬訂的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等7個區域發展規劃審批計劃,這標志著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工作正式啟動。廣西自2009年以來就力推將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今這一夢想終于實現。這無疑又將是廣西加快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
區域創新能力是國家創新能力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是欠發達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基于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宏觀背景,以協同學、創新理論為指導,對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區域協同創新活動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影響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構建一套系統科學、可操作性強、具有發展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進行全面評估,明確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與其他先發展地區的差距,并查找原因,為區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育提出對策建議,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具體表現,無疑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如果能夠從理論上設計廣西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建立該區域的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廣西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提出協同創新能力培育策略,那么不僅豐富和拓展了區域創新能力的理論研究,而且彌補了廣西西江經濟帶理論研究的不足,完善了相關研究體系。
到目前為止,從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公開的文獻資料來看,尚未有人專門針對西江經濟帶開展協同創新能力評價問題的研究。不過,有不少學者對于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進行了關注和探討,這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下面,主要從協同創新理論和創新能力評價兩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本項目的相關研究現狀。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能力高低的決定性力量。自主創新則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3種類型。這里所探討的“協同創新”則就是指“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
(一)關于協同創新理論的研究現狀
“協同學”是一門關于協助的科學,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H.Hake)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主要研究在外在參量的驅動下協同系統和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協同創新是指將科學技術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創新完美結合,是大學、科研院所和公司等有關組織一起增強創新能力的一致措施[1]。協同創新的內涵可以看作是產業內部各個創新要素的整合創新資源在系統內的無障礙流動,以及產生系統疊加非線性創新效用的過程[2],這正成為“大科學”時代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
歷史地來看,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創新模式經歷了以下5個發展階段:技術推動型、市場拉動型、技術與市場互動模型、集成并行模型、系統集成和網絡化模型[3]。而創新模式發展到系統集成與網絡化階段,則明顯表現為產品、工藝、市場以及制度等創新對象的協同創新。隨著創新理論的不斷發展,區域協同創新問題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比如,侯普光在研究中提出了建設協同創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顧菁、薛偉賢則在解析產業協同創新內涵及效用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高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理論體系的要素及結構,提出了高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張仁楓、王瑩瑩從承接產業轉移視角對區域協同創新機理進行了分析,認為企業、高校、政府和技術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配合與作用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是區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其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體現[4]。李煜華、武曉峰等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策略進行了研究[5]。汪秀婷則基于系統視角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網絡模型,并分析了其動態演化方向[6]。自2011年以來,在各級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協同創新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產學研用必須深度結合、協同創新。溫興琦、李燕萍基于領導型用戶的視角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學研用結合應注意的問題[7]。
綜觀國內外研究文獻發現,學者們對協同創新的語義、協同創新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協同創新的特征、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研究焦點之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協同創新問題很有可能會成為協同創新研究的新領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現有研究對協同創新構成要素的系統研究及運行機制的整合研究有待深化,尤其是關于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問題的研究,現在學者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層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尚未有人在協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的基礎上,去深入系統地探討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對策,從而無法為地方政府制定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二)關于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現狀
一個系統的整體創新能力不僅依賴于特定機構的表現,更依賴于系統中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8]。為此,國內外學者曾針對不同主體,從不同角度、不同范圍對創新能力進行過評價研究,圍繞國家、區域和高校創新能力建立了多種不同的評價體系。比如,我國科技部資助項目“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思路與政策研究”課題組認為,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一個能力系統,并不是指一項能力,而是由若干能力要素組成,是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以產生創新性技術,并使之產業化,獲得商業利益的能力。該課題組設計了從投入能力、擴散能力、支撐保障能力和產出能力4個方面評價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9]。而關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則主要有三種思路:從區域創新系統的結構要素、主體要素及其功能出發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10-12];從區域創新系統的投入和產出出發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13-14];從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創新網絡出發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突出創新主體的協同作用[15-16]。這些研究的評價角度雖然有所不同,但所采用的具體評價指標卻有很多共性的內容。如反映區域創新資源、創新支撐、創新基礎設施,采用區域人口、區域GDP、區域研發資金和研發人員的投入等指標;反映區域創新環境及政策,采用風險投資、外商直接投資、通信普及率等指標;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采用技術市場成交合同及金額、新產品產值等指標。高校是國家、區域創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是高校進行各種類型創新活動的條件、過程與結果的總和[17]。因此,在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時,常常借鑒國家、區域創新成立評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強調高校科技創新系統中影響創新能力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18]。
從上述在國家、區域和高校3個層次進行的有關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雖然未能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形成一個較為一致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都強調了創新是一個系統的概念,認為創新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無疑對本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各個學者提出來的指標設計,也將為我們開展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提供有效的借鑒參考。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今天,技術、信息、知識等創新資源瞬息萬變,區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也在迅速發生變化,創新主體之間相互學習、優勢互補、實現區域層面的協同創新,正成為提高個體和整體創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廣西西江經濟帶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協同創新應該是推動區域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與有效路徑。關于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個人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應該是立足于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項措施。而這正是筆者進行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構想的創意由來。
根據前面的分析,下面主要從研究內容與目標、研究技術路線、創新之處3個方面對相關研究構想進行思考。
(一)關于研究內容與目標的設計
筆者對于開展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的內容主要設定為3個方面:首先,從理論層面對當前有關協同創新、創新能力評價相關研究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并對協同創新能力的概念與構成要素進行界定,從而為開展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其次,建立區域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對模型的理論假設進行論證,并以西江經濟帶為例,對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第三,基于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研究,并根據評價結果的分析,找出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協同創新能力建設方面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這三個內容包含了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對策研究,邏輯嚴謹,渾然一體。
基于前面的三大研究內容,可以對應地設定三大研究目標,以此來指導和評價研究活動。這三大研究目標分別是:(1)在綜合分析前任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踐調研,構建區域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2)設計出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3)基于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協同創新能力的量化評價結論,提出協同創新能力培育和提升策略。
(二)關于研究技術路線的設計
按照需要研究的內容和擬實現的研究目標,筆者初步設計出了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的技術路線圖,如下頁圖1所示。

圖1 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技術路線圖
筆者建議將整個研究活動劃分為4個階段:理論研究、模型構建、實證研究、對策探討,這4個階段循序漸進,逐步進行。相關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基于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結果,在現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系統的、具體化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其中,基于協同學、創新理論等理論指導構建區域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這是研究的關鍵也是難點之一。因為后面的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評價能力指標體系就是以區域自主創新活動中的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為依據的。
在研究方法上,筆者的建議是要盡量做到“兩個結合”: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相結合。即通過閱讀、分析與本項目相關的國內外文獻,得到研究主題的研究現狀和理論基礎,并根據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演繹和比較分析,得出有關結論。同時,深入走訪、調查廣西西江經濟帶的產業園區、骨干企業及相關政府機構,了解廣西西江經濟帶的自主創新現狀,搜集整理區域內有關協同創新的各種數據,通過實證研究為區域自主創新活動中協同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提供事實依據。結合廣西西江經濟帶的具體情況,從協同理論、創新能力評價理論等方面分析相關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三)關于研究構想的創新之處
關于研究構想的創新之處,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是特色之處,主要表現在:首先,對當前的創新能力評價研究進行了適當的延伸和拓展。國內尚未見到公開發表的關于西江經濟帶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中,理論界目前主要集中于探討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而本研究構想提出,基于協同學等理論,去研究區域自主創新中協同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為創新能力評價研究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的內容。
其次,基于“因素模型——量化評價——對策建議”的解決問題思路更加科學,與當前的定性研究為主相比有一定創新性。本課題提出基于區域自主創新中的協同創新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中的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量化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的指導,探討培育和提升廣西西江經濟帶自主創新中的協同創新能力的策略建議。這一研究思路,以模型為指導,以數量關系為依據,實現了理論與實證、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相對科學,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1]侯普光.基于協同創新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4).
[2]高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
[3]張淑蓮,胡丹.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6).
[4]張仁楓,王瑩瑩.承接產業轉移視角的區域協同創新機理分析——兼論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4).
[5]李煜華,武曉峰.基于演化博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
[6]汪秀婷.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企業導報,2013(8).
[7]溫興琦,李燕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研究——基于領導型用戶的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6).
[8]郭哲.縱覽國家創新系統[N].科技日報,2002-08-16.
[9]張于喆,張義梁.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5).
[10]羅守貴,甄峰.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0(3).
[11]花磊.構建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1).
[12]魏康寧,梁木梁.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評估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2(3).
[13]任勝鋼,彭建華.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及比較[J].系統工程,2007(2).
[14]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
[15]朱海就.區域創新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3).
[16]何亞瓊,秦沛.一種新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視角——區域創新網絡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5(6).
[17]陸書根,等.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科技評價[C]//面向創新型國家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8]陸根書,吳軍華,張曉磊.創新能力評價研究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F207
A
1673-8535(2013)04-0029-05
朱良華(1980-),男,湖北仙桃人,梧州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與協同創新。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3-06-23
廣西高校“十一五”重點建設研究基地:粵港澳產業轉移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07]20號文);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2011C01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