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少鳳 于新東
(作者:牛少鳳,浙江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高級工程師,浙江大學2009年博士后出站;于新東,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處長、研究員)
針對當前有關認識上和實踐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基于浙江自身人才輩出、科研領先、民企發達、市場活躍、制度先發和開放合作等主要基礎與特點,可嘗試構建以“培養人才、強化科研、激勵民企、開拓需求、健全制度和加強合作”為主要支撐的“六位一體”自主創新模式
浙江省一直以來非常強調和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自主創新的核心戰略地位始終未曾動搖。早在1992年浙江就提出實施科教興省戰略,1996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2002年提出實施科教強省戰略,2006年出臺《浙江省科技強省建設規劃綱要》,2008年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列為“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之首,2009年被科技部等6部委確定為首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積淀的基礎上,浙江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取得厚積薄發式的長足進步。目前,浙江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五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數居第4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居第二位。同時還必須看到,浙江無論是和兄弟省市比還是國際上比,都還存在不足和差距。為此,冷靜、深入且系統地思考如何推進浙江自主創新更上一層樓的問題,顯得尤為急迫和必要。
目前浙江關鍵技術自給率還較低,核心技術掌握仍較少,試驗設計能力欠缺、技術集成能力薄弱、重大制造裝備進口依賴大,發明專利數量少、有核心競爭力的發明專利數量更少等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其背后反映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創新人才的不足特別是世界級科技領軍人才的嚴重缺乏,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方面,浙江的人才數量質量等存在不足,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排在全國第11位;人才分布不合理,企業研發人員占全社會研發人員比重僅列全國第17位,傳統行業人才相對集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人員不足;創新型領軍人才比較缺乏,如院士數與其他發達省市相差很大。另一方面,創新型企業普遍反映,創新人才引進難、留用難,這極大地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首先,要針對當前國民科學素養尚不高和創新性格還不強的現實,從教育改革這一本源性的問題入手,時刻不忘教育是自主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所在。目前,江蘇有普通高校120所,其中985大學和211大學達13所,而浙江普通高校只有80所,985大學和211大學更是可憐到只有1所。這已成為制約浙江科技創新提高的致命瓶頸,要盡最大努力爭取國家支持浙江多辦幾所985大學和211大學。同時,要通過開創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創新事業、搭建人才能夠大展技術絕活的創新平臺、營造全社會干勁十足的創新氛圍,積極建立起“成就其事業、激勵其進取和愉快其精神”的三位一體創新人才工作模式。
自主創新能力首先取決于科技研發能力與水平,只有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才會相應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從研發投入來看,浙江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研發經費結構嚴重失衡,基礎研究經費僅僅占到全部研發支出的1.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研發經費比重較低,國際上公認一個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創新競爭力,而2010年浙江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平均比重僅為4.15%,達到5%水平的企業100余家,占比還不到一半。從行業分布來看,僅電子信息業和醫藥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傳統行業研發投入均低于4%,極大制約企業技術創新。一個直接的反映就是浙江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比較少,平均每家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專利授權數僅12.6件,少數試點企業甚至沒有一項發明專利。而2010年全球發明專利申請量前三位的企業分別為IBM5896件、三星4551件和微軟3094件,國內排第一的華為公司專利授權量也高達2776件。浙江企業與之相比的差距是明顯的、巨大的。從研發路線來看,自主創新不是簡單的埋頭苦干,更要抬頭看路、走對路子,否則不僅大量投入落空,而且落后于人、局勢被動。自主創新必須立足特色與優勢,一是有重點、有步驟地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引領未來發展方向;二是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市場嗅覺靈、技術捕捉準、創新動力足、反應速度快等特點,使技術方向日益明朗化;三是積極構建全省性互動公共平臺,政府資助重點應投向基礎性科研,而不是指定資助具體技術路線,這樣才能既避免技術方向上預測失誤,又可通過持續積累的基礎性研究推動科技創新的爆發和突破,最終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自主創新不是通過虛擬或者運作就能實現的,而是要腳踏實地長期為之方可成功。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是否強烈、創新動力是否充足決定著一個地區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的256家創新型試點示范企業中,民企325家,占總數的87.9%。但是,相當多的民企技術開發仍停留在以投資收益周期短、進入壁壘低的跟蹤模仿型技術為主,缺乏自身技術積累,創新成果有限。針對自主創新成本高、風險大、見效慢,而當前多元化贏利時代中投入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贏利項目又確實對企業家具有極大誘惑,且很可能造成企業家心態浮躁、隨波逐流,企業自主創新風氣有所弱化甚至創業創新可能落空的問題,必須著力引導好廣大企業家形成樂意長期堅持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的良好心態和價值取向。第一,應該積極探索高效集聚社會創新資源、促進現有創新資源效益最大化的舉措和政策,加大創新資源更加高效合理地向創新型企業集聚。第二,加大財政投入對風險投資的示范引導,發展支持創新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增大投機性投資的獲貸難度,著力引導社會資金真正投向創新企業。第三,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力度,建議將惡意假冒專利行為和惡意侵權行為納入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誠信信息系統,增加相應的處罰規定,切實維護創新企業的創新權益。第四,從加大創新激勵入手,設立浙江企業創新獎,建立起創新光榮、實業興邦的風向標。
自主創新不是停留在實驗室的擺設,而是最終要成為獲得市場認可的產品。目前科研立項、成果轉化和市場開發三大環節缺乏有機統一,嚴重制約區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據有關研究報告測算,“十一五”浙江科技項目成果平均產出率為66.4%,轉化成功率為63.5%,復合成果轉化率為42.1%。其中企業的相應為73.9%、93.3%和68.9%,而高校院所分別為62.7%、44.2%和27.8%。高校院所相關指標遠低于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應用導向的較大差異。而要將國內龐大的技術應用市場和商品消費市場需求轉化為支持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動力源泉,關鍵在于思考前移,確立起市場檢驗技術價值的標準,建立起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機制,從制度上倒逼和保障科研為提高自主創新服務的目標要求。第一,建立科研立項市場評價標準體系。加大成果轉化率、產業化率等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解決研究開發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第二,建立需求導向試點制度。技術本身并不能保證進步,更不會自動帶來繁榮。技術只有有效運用于研制并生產新型、高質、價優的各類產品時,才能實現富強目標。這就意味著,最終偏離市場需求的科技研發只能被束之高閣。因此,在需求應用條件相對成熟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鼓勵開展先行先試,待積累一定的成功經驗后,再逐步推廣。第三,建立科研成果經濟效益長期跟蹤制度。明確要求基礎前沿研究應接受國際和歷史檢驗,而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應接受市場和應用檢驗,從而在導向上激勵科研、產業和經濟的緊密結合。第四,加大政府采購、重大工程(項目)采購的扶持力度,激勵企業主動創新。
自主創新不是依靠動員號召就能推動,而是需要完善的制度環境去養育。針對當下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完善、尚未到位,各類創新主體創新動力仍然不足問題,必須積極建立健全制度、加大立法執法力度,為自主創新提供有保護、有支持、有效益的法制保障。第一,要更加科學地定位好政府的職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由市場去選擇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政府的職責更多的應當是推動建立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這就意味著,如果政府產業政策繼續擔當主導,就很有可能對下一個階段關鍵技術的判斷出現失誤。其結果就是,方向判斷失誤以及由此帶來的決策錯誤,不僅可能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還有可能延緩相關企業甚至產業的發展。第二,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來加以推進。主要是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和財政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制度,降低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市場的價格門檻,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建立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需要的專業信貸管理制度等。第三,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激勵機制。建議研究開展股權與分紅激勵改革試點,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的轉化,在作價入股的企業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對完成人進行產業化收益獎勵,調動科研人員既面向市場進行研發、又助推成果產業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今后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將成為常態,總體上看競爭態勢將十分激烈。因此,在積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用好用足國際創新資源的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防止歐美等對我們創新發展設限和施壓。近年來,浙江積極開展開放合作創新,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但國際合作方面,不僅尚存諸多問題和困難,而且多以成套設備和生產線引進為主,技術引進比重很低。有的企業在與國外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合作過程中,因為自身研發能力不強、消化吸收比較薄弱等原因,在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引進談判中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導致合作層次不高、深度不夠。再者,浙江由于絕大多數為中小微企業,企業規模小、能力弱,缺乏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包括研發機構的實力,也缺乏收購兼并國外目標企業的經驗。在促進浙江科技創新的開發合作戰略進程中,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和挑戰。第一,科學制定具有指導性、前瞻性的長期發展戰略,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建立科技研發與標準創新協同推進機制,在重大技術結點上爭取搶先突破并注冊專利,對可行性明確的技術及早制定行業或國家標準,促進自主專利快速轉化為技術標準。支持創新型企業主持或參與各類標準制(修)定,建立國際標準跟蹤機制,促進更多的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及早搶占國際標準,掌握發展主動。第二,運用高效靈活的各種策略加以具體應對,并嚴格遵守國際慣例和規則,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盡量減少摩擦、減少口實。第三,進一步創新國際技術交流合作方式,摒棄簡單的只講產品設備引進卻不講合作與回報的做法,有意識地在引進中強調聯合設計、合作生產、轉讓核心技術以及培訓我方技術人員等條件,努力縮短技術跨越時間。第四,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國際化道路,支持科研單位或企業到國外設立技術監測站、收購研發機構。第五,實施浙商回歸科技工程,充分發揮浙商廣泛的海內外關系資源,聯合國內外大企業、著名學府、國際頂尖研發機構等合作共建、優勢互補,引進高端人才,培育高端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