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輝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我國衛生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符合職業要求、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決定了衛生職業院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突出時代特點,明確培養目標,使醫學生明確職業崗位要求,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近年來,醫療糾紛日益增多,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務工作者頻繁遭遇信任危機,作為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職業挑戰。因此,衛生職業院校教師在教授學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精益求精的專業能力的同時,必須注重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其在未來工作中承擔起救死扶傷、防病治病以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崇高責任。
中國知網(CNKI)將職業素養定義為: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養具體量化表現為職商(CQ),體現了一個社會人在職場中成功的素養及智慧。所以,職業素養是個體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
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按照醫學職業素養的基本原則和規范進行自我教育和改造(包括自身形成的舉止儀表、情操和品質),主要是職業素養認識的提高,職業素養的提升,職業道德觀念和職業意識的形成,職業行為的訓練和職業習慣的養成[1]。醫學生職業素養的特殊性決定衛生職業院校對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須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調查顯示:75.0%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50.0%的大學生對自己畢業后的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并且充滿信心。目前,我國大多數衛生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現狀不盡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方面。
目前,衛生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任務重、科目多,課程設置偏重醫學專業課程,大大縮減了職業素養教育相關課程的比例,同時,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也沒有明確規定。衛生職業院校盡管開設了一些相關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職業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人際溝通、就業指導(職業與就業)、心理健康、哲學與人生等,但仍存在職業素養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結構欠合理,師資力量不足,大量非醫學背景教師的醫學知識存在片面性和主觀性等問題[2]。因此,學校缺乏對醫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如專業領域的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價值觀等方面的深入教育。
大部分衛生職業院校教師職業意識不強,偏重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對醫學生的考核側重于學分、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分,忽視了職業素養及其他方面,如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意識等的培養。
大多數醫學生受社會和家庭環境影響,認為醫務工作者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高,因而選擇就讀衛生職業院校,而真正認識到學醫這條路任重而道遠的醫學生并不多。且較多醫學生對未來的職業沒有具體的打算,職業意識不強,不關心也不了解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和具體要求,不能積極主動地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同時,一些醫學生認為只要掌握醫學知識和職業技能即可,至于職業道德和職業修養并不重要,沒有認識到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醫學教育界相關人士和教與學雙方都已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但仍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需進一步加強教育部門、學校、教師、醫學生的重視程度,只有轉變其思想觀念,各司其職,才能切實提高醫學生職業素養。
各級教育機構積極組織專家討論職業素養教育相關課程設置問題。由于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容涉及面很廣,覆蓋內容也較多,早日形成一套合理的、系統的、規范的職業素養教育體系尤為重要。同時,組織職業素養教育知識培訓,從而提高相關人員總體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
學校除積極利用各種政策和培訓壯大職業素養師資隊伍和增強師資力量外,還應利用多種途徑加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
新生剛入學,對學校環境、所學專業和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不熟悉、不了解,學校可以入學教育為契機對新生進行職業素養啟蒙教育,不僅使新生了解學校歷史、辦學特色、師資力量、教學管理、教學設施等,而且使其深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及就業前景。開展“醫學生誓言”宣誓活動,可以讓醫學生切實體會到醫療衛生事業的神圣感,明確奮斗目標,增強責任意識。
在校期間,學校對醫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時,要結合時代特點,勇于創新,與時俱進,把富有時代意義的人文精神滲透到醫學教育中,使人文精神成為醫學教育不可分離的有機組成部分[3];積極創造條件,鼓勵醫學生參加醫學社會實踐,如醫療咨詢服務、下鄉義診活動等,使醫學生接受生動、深刻的職業教育,增強責任感,從而使認識得到深化,思想得到升華;創設全方位全過程職業素養培養環境,即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習環境要與課堂教育形成協調一致的整體——課堂上有專門的理論知識傳授和學習,生活中有人文氛圍感染;對醫學生日常行為舉止、表現、儀表風度有所要求,各個環節絲絲入扣,緊密相連,創設全方位全過程培養環境[4]。
臨床見習、實習期間,通過跟隨帶教教師接診、問診、體檢、診斷和治療等環節,接觸病人;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對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加強醫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衛生職業院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只有同時重視醫學知識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才能使醫學生得到全面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在教授醫學知識過程中要不斷對醫學生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因此,教師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醫學生的職業素養,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醫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教師既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還要有創新素養、科研素養等,并要不斷加強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新要求。
“素質冰山理論”認為,個體的素質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識、技能僅僅代表表層的特征,不能區分績效優劣;水下部分的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因素,是鑒別績效優秀者和一般者的指標[5]。由此可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看成一座冰山,分為顯性和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即浮在水面以上1/8的冰山,代表了醫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隱性職業素養,即隱藏在水面以下7/8的冰山,代表了醫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由此可見,隱性職業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是隱性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因此,培養醫學生職業素養應以培養其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其隱性職業素養。首先,醫學生應客觀認識自身個性特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其次,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完成專業知識和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任務,為將來的職業需要做好準備;再次,有意識地培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方面的隱性職業素養,如責任心、敬業精神、合作意識、職業操守、良好的心理素質等。
只有教育部門、衛生職業院校、教師、醫學生4方面團結協作,通過加強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才能切實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
[1]陳瑋.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鄧宇驍,王曉昊,王飛,等.醫學人文素養及職業素質教育中亟待改進的問題——來自一名本科同學的意見[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2):63.
[3]王春光.關于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2):26-28.
[4]崔群穎,劉芳.對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狀況及培養途徑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810-812.
[5]張有根.談高職學生隱性職業素質培養路徑——基于“素質冰山理論”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1(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