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琳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醫護模式也發生了轉變。為適應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職業教育必須重視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教學思想指導下[1],為了適應護士工作的新變化、新要求[2],我校對傳統的婦產科護理學教學進行大膽改革,融入護士職業能力培訓,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現介紹如下。
由于受學生多、學時少、資源少、場地小等因素的制約,我校婦產科護理學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教學采用“教師講授—學生機械記憶—單一書面考核”的方式,實踐教學采用“教師示教—學生模擬練習”的方式。
我校從2008級護理專業隨機抽取5個實習班進行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1.5%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儲備無法滿足實習工作要求,37.8%的學生認為操作技能水平無法滿足實習工作要求,6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無法滿足實習工作要求。由此可見,我校婦產科護理學教學效果不佳,特別是職業能力培訓還有待改進。
為找到我校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職業能力培訓“短板”所在,我校隨機抽取了5所市內三級甲等實習醫院和5所縣醫院的婦產科帶教護士(每所醫院選取3名帶教護士,共30人)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實習醫院婦產科帶教護士對學生職業能力滿意度評價[n(%)]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我們了解到實習醫院對我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滿意度不高,表明我校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護士工作要求。
借鑒日本對護士職業能力的分類,護士職業能力包括人際關系能力,護理觀與臨床實踐能力,社會角色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指導、科研能力[3]。我們根據學生實習情況和實習醫院帶教護士的反饋,重點選取了與婦產科護理密切相關的6種職業能力進行專項培訓,分別是: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應激能力。
2.2.1 第一步 選擇合適的婦產科疾病作為護士職業能力培訓載體。所選擇的疾病載體必須符合3個條件:一是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有學科代表性;二是難易度符合中職護生的理解力;三是有可塑造性,能形成典型案例,對職業能力的培訓有代表性。根據這3個標準,我們選取了妊高癥、習慣性流產等12個疾病作為載體。
2.2.2 第二步 將選擇的疾病進行形象化、案例化處理,根據疾病的護理特點,將6種職業能力中相關的護士職業能力融入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案例。案例的表現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文字案例,也可以是視頻案例,還可以是模擬案例,最特別的,還可以在醫院里尋找真實案例。案例的形成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和內涵豐富[4]。
2.2.3 第三步 學生對案例進行護理處理,在處理的過程中既要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也要應用護理操作,還要應用我們所設置的職業能力。通過評價護理處理全過程找到學生職業能力缺陷所在。
2.2.4 第四步 針對學生在護理過程中暴露出的職業能力缺陷進行強化訓練。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秉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兼顧學科的“共性”和學生的“個性”。同時靈活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的護理情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4.1 評價標準 擯棄以往以卷面考試分數為評價標準的評價體系,建立新的評價體系。新的評價體系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面考試,占20%;第二部分是學生對模擬案例進行護理處理,占30%;第三部分是學生到醫院對真實案例進行護理處理,占50%。這種評價體系能夠讓學生“自知”“互知”“共知”,從多方面了解自身情況,同時拉近了學校教學和臨床應用的距離,真正學以致用。
2.4.2 評價方法 第一部分卷面考試以醫院實際案例作為試題載體。第二部分對模擬案例處置中,由學生模擬一個案例,由被考核學生進行護理處理,之后由模擬案例的學生和教師打分,分值各占50%。這種評價方法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通過角色轉換,使學生受到二次教育。第三部分對真實案例的護理處理,先在醫院選擇合適的真實案例,與患者充分溝通后,由被考核學生進行護理處理,最后由患者和帶教護士進行打分,分值各占50%,真正做到以實戰定優劣。
以人際溝通能力培訓為例來說明職業能力培訓的全過程。第一步,確定護士人際溝通中常見的3種情形:護護溝通、醫護溝通、護患溝通。每一種情形根據溝通對象的年齡、性格特點、疾病等因素細化為多個子情形。第二步,選擇疾病載體,比如我們選擇了不孕癥、妊高癥、月經失調、習慣性流產等多個疾病載體。第三步,編輯案例,將人際溝通能力的多種情形融入疾病載體,形成文字案例、圖片案例、視頻案例或者模擬案例,也可以是真實案例,如果選擇真實案例,要注意案例對象的選擇,不能傷害患者;特殊疾病,我們采取教師或帶教護士模擬的方式進行。第四步,由學生進行護理處理和人際溝通,其他學生觀察。第五步,由旁觀學生、教師和模擬患者進行評價,指出問題所在。第六步,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強化訓練。第七步,評價,以真實案例評價為例,我們選擇合適的患者或者由帶教護士模擬患者,設定人際溝通情形,由學生進行真實護理處理,之后由患者和帶教護士共同打分。
我校在2009級和2010級護理專業進行了護士職業能力培訓,對醫院帶教護士和患者的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患者和帶教護士對我們選擇培養的6種職業能力的滿意度都超過70%。此外,通過對學生的訪談發現,學生對護理職業的理解和認同感都有所增強,護理專業思想有所發展。
在對學校教師和醫院帶教護士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了明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也有所提升,理論成績也有了提高。通過培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有效促進了理論教學。
(1)只是針對選擇的6種職業能力進行培訓,如果將護士職業能力全部納入培訓范圍,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質是否會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2)只是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加強了護士職業能力培訓,如果能夠在所有專業學科和基礎學科教學中都進行護士職業能力培訓,那么學生的護士職業能力是否會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1]教育部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等職業衛生學校醫藥衛生類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匯編(護理專業、助產專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蔣利霞,常燕.婦產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8):108-110.
[3]楊石麟.日本護士職業能力的培養方法與評價標準的介紹[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61-62.
[4]倪國華.臨床護理綜合性實驗設計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08,8(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