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湯旭磊,賈秋月,陳學彬,賈彩云
(1.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市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2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糖尿病,其發病率占糖尿病總患病率的90%,是環境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治療的短期目標是控制血糖,長期目標是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2型糖尿病由于病程長、并發癥多等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心身健康,易使其產生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而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問題,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和預后又會產生消極影響,引起糖代謝紊亂、血糖升高、并發癥危險增加[1],對其工作、學習、人際關系和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同時軀體不適和心理壓力會使2型糖尿病患者產生更嚴重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癥狀[2]。以往研究主要是針對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很少對其情緒障礙及血糖控制進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通過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障礙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多因素分析,探討影響患者情緒障礙及HbAlc的主要因素,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和心理干預提供依據。
選擇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者285人,其中男139人,女 146人;病程 1月~32年,平均病程(7.23±6.04)年;年齡 26~84歲,平均年齡(56.83±12.78)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8人,初中70人,高中及中專92人,大專47人,本科及以上48人;124人有心血管系統并發癥,占43.51%,165人有神經系統及視網膜并發癥,占57.89%,100人有泌尿系統并發癥,占35.09%。
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以及使用β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及三環類抗抑郁藥等影響血糖藥物的患者。
1.2.1 研究工具(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糖尿病并發癥、治療依從性、生活事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統計學特征資料。
(2)抑郁自評量表(SDS)[3]。SDS共包含20個項目,按癥狀出現頻度評定,分4個等級:沒有或很少時間,少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SDS標準分正常上限參考值為53分。
(3)焦慮自評量表(SAS)[3]。SAS共20個項目,評分方法與SDS類似,標準分正常上限參考值為50分。
1.2.2 測定HbAlc含量 HbAlc含量測定采用微柱層析法。
1.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主要采用描述分析、χ2檢驗和兩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等統計學方法。
SDS得分≥53分者162人,占56.84%,其中男性73人,占25.61%,女性89人,占31.23%,男女抑郁情緒發生比例無顯著性差異(χ2=0.570,P=0.450)。SAS得分≥ 50分者153人,占53.68%,其中男性63人,占22.11%,女性90例,占31.58%,男女焦慮情緒發生比例無顯著性差異(χ2=2.311,P=0.128)。 285名患者S D S 平均得分(53.60±11.12)分,男性(52.38±11.29)分,女性(54.75±10.87)分,男女得分無顯著性差異(t=1.804,P=0.072);SAS 平均得分(49.97±11.34)分,男性(47.89±11.42)分,女性(51.94±10.52)分,女性得分高于男性,有顯著性差異(t=3.110,P=0.002)。
以SDS和SAS得分為因變量,以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并發癥、治療依從性、生活事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人格特征等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見表1、表2)。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的主要因素有人格特征中的抑郁(D)、精神衰弱(Pt)、性別、生活事件、病程以及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等;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情緒的主要因素有人格特征中的癔病(Hy)、精神衰弱(Pt)、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等。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的多因素分析

表2 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情緒的多因素分析
以HbAlc為因變量,以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并發癥、治療依從性、生活事件、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人格特征等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見表3)。
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HbAlc的主要因素有抑郁情緒、病程、治療依從性、年齡、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及視網膜并發癥等。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HbAlc的多因素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也是一種典型的心身疾病,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人們加強了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作用的認識,充分考慮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治療與預后中的作用。崔明等[4]對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研究發現,內科住院患者有明顯抑郁、焦慮情緒障礙,抑郁和焦慮發生率為28.6%和32.1%。本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障礙發生率為56.84%和53.68%,與相關研究[5]相似。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障礙的發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說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障礙的主要因素為人格特征,即抑郁(D)、癔病(Hy)和精神衰弱(Pt),以及生活事件、病程、并發癥、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這可能由于該組患者自我暗示性強,依賴性強,具有自責和抑郁悲觀傾向;疾病病程長,復發,并發癥等問題,對自身疾病和軀體不適的過分關注,表現出對疾病及預后的擔心和恐懼;患者經歷的生活事件,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擔心疾病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害怕失去勞動能力等原因。此次研究還發現,女性S A S得分顯著高于男性,這可能與認知方式、女性生理特征(內分泌和激素水平)和心理特征、較缺乏安全感,以及女性角色、責任、對事件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等原因有關。
HbAlc可以反映檢測前120天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與抽血時間,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島素等因素無關,因此被認為是判定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糖代謝控制得不好與患者抑郁的發生及嚴重程度有關[6]。本研究發現,有抑郁情緒的患者HbAlc水平比無抑郁情緒者顯著升高,與相關研究[6]相似,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HbAlc的主要因素有抑郁情緒、病程、治療依從性、年齡、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及視網膜并發癥等。說明抑郁情緒是影響HbAlc的主要因素,這可能是抑郁癥狀使下丘腦—垂體—靶腺軸分泌的胰島素減少,而皮質醇、生長激素及神經肽的分泌大量增加,這些物質與胰島素產生拮抗作用,降低葡萄糖的利用,促進糖異生,導致HbAlc水平升高。研究發現,抑郁情緒、糖尿病并發癥(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和腎病(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都會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影響血糖控制。糖尿病本身會使患者產生抑郁癥狀,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又會影響患者的血糖控制,導致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情緒障礙發生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會影響糖代謝控制,從而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強調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同時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在飲食控制、身體運動、藥物治療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水平。
[1]王英,付丹,楊青,等.小組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況和糖代謝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2):1434-1435.
[2]Lustman P L, Clouse R E, Irakaw I A, et al.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A primary care perspective clinical diabetes[J].Clin Diabetes,1997(15):122.
[3]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4]崔明,張玉山.對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況的臨床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33(2):99.
[5]范慶利,鄧彥峰.心理因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6):757-758.
[6]李梅香,馬振武,王傳升.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緒及糖代謝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10):91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