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霞
(漯河醫學高等??茖W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根據鄉鎮社區對醫療衛生人才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辦學特點,自2008年起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施獨特的工學結合——“1+2m”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1年,醫院學習2年,其中到鄉鎮衛生院實習1個月?!?+2m”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主線,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更好地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服務。該培養模式在強化學生工作技能、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升融入社會、融入單位的能力等方面,確實成效顯著。但是,從近兩年歷次對教學醫院和畢業生走訪調查的結果來看,該模式總體上傾向于專業技能培養,在畢業生誠信品質的有效培養上,相對較為薄弱,畢業生誠信教育相關研究尚未有效跟進。這直接關系到“1+2m”人才培養模式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為促進誠信教育有效開展,促進畢業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完善我校臨床醫學專業“1+2m”人才培養模式,筆者對該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誠信狀況進行調研。
本次調研從3方面展開:一是依據社會互動理論,分兩階段(畢業前和就業后)進行問卷調查,輔以電話采訪和實地調研。旨在通過了解畢業生前后兩階段的誠信狀況,調查分析其在接觸社會、經歷就業過程后誠信狀況變化的深層原因,以此對比檢驗誠信教育的效果,并試圖從多角度研究影響畢業生誠信狀況的因素,研究改進“1+2m”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調查對象為2012屆臨床醫學專業“1+2m”教改班40名畢業生(男女生各20名;農村男女學生各10名,城鎮男女學生各10名)。二是教學醫院調研。調研漯河醫專和6所教學醫院(第一、二、三附屬醫院,安陽地區醫院,鶴壁中心醫院,周口中心醫院)“兩課”設置和課堂誠信教育教學開展情況。三是跟隨部分調查對象,開展招聘會現場調研,跟蹤觀察學生在求職期間的誠信表現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誠信品質的關注度,并聽取用人單位對誠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2.1.1 對誠信的認可度一般 從第一階段(畢業前)的調查數據上來看,關于誠信問題,56.1%的畢業生非常關注,20.2%的畢業生表示反感失信現象,尤其是對社會上影響較大的虛假廣告、食品安全、醫療糾紛等唯利是圖的失信事件,23.7%的畢業生表示一般關心或沒有關注此類問題。對于誠信對未來發展的影響,45.2%的畢業生認為意義重大,35.8%的畢業生認為可能有影響,19.0%的畢業生認為只要不違背法律,必要的變通、機智比誠信更重要。
第二階段(就業后)的調查數據顯示,關于誠信對于個人發展的意義,25.0%的畢業生認為意義重大,比第一階段少了20.2個百分點;52.3%的畢業生認為只要不違背法律,必要的變通、機智比誠信更有利于就業和事業發展,比第一階段上升了33.3個百分點。
2.1.2 影響畢業生誠信觀的因素較多 從第一階段的調查數據來看,影響畢業生誠信的因素,31.1%的畢業生認為是家庭,50.0%的畢業生認為是學校、教學醫院,80.0%的畢業生認為是社會、用人單位等,這說明畢業生誠信教育的主陣地在家庭、學校、教學醫院、用人單位和社會,這是一個系統的、連續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
2.1.3 在校期間對誠信相關制度了解不夠 從第一階段調查數據來看,在校期間,畢業生對現存的誠信制度和運作機制缺乏了解,對“學校品行量化考核暫行辦法和實施考核細則是否清楚”選項,43.9%的人表示不了解或沒關注;對“是否知道央行個人信用制度”,64.5%的人表示不了解。這說明,平時很多畢業生沒有關注誠信相關制度,誠信知識比較匱乏。
另外,在調查第一階段關于在校期間是否有違背誠信的行為選項中,30.0%的畢業生選擇“有”,主要表現為考試做弊,理由是希望考試過關或爭取獎學金。在調查第二階段關于求職期間是否有失信行為的選項中,45.0%的畢業生選擇“有”,理由主要是職業發展需要。前后兩個階段對比,失信行為比例有所增加。
2.1.4 分析討論 美國社會學家H·加芬克爾等人創建的約定互動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來組織社會活動,并使活動具有共同的意義。在他們看來,這些不成文的、公認的行為規則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但是,與此同時,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動具有權宜性,即行動并不是按照事先規定的規則進行,而是行動者根據具體情況、場景條件,并依賴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規范只是行動者理解與說明實踐行動的參照。場景本身是行動的一部分,它與行動一樣是社會成員通過努力構成的成果[1]。
結合約定互動,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學校誠信教育成效不佳,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雖然是一種得到普遍遵循的規則,得到學生的認可,但在畢業生進入社會,對社會有了初步了解后,誠信狀況變化很大,在校期間的誠信教育對個別學生而言脆弱得不堪一擊。學生普遍缺乏堅定的誠信信仰,容易隨波逐流,從眾心理明顯。初涉社會后,畢業生更看重變通和機智,而不是誠信。畢業生對誠信意義的認識趨于多元化、自主化,更多的是依據自己的認識來確定誠信的必要性的問題。依據約定互動論,要使誠信教育意識化、行動化,成為畢業生不變的處世準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依靠學校教育是不能解決的。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確立誠信處世的標準。社會各方要致力于局部情況、場景條件等的完善,避免不良思想的影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形成對失信行為強有力的約束懲罰機制,使社會和學校的誠信原則一致。調查顯示的結果令人震驚,在畢業生眼中,變通能力、機智更被看重,這與中國傳統誠信美德的文化特點相違背。
從第二階段調查數據和招聘會調研的情況來看,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畢業生誠信品質很重要,但是短時間內難以衡量,所以招聘時并不注重考核畢業生的誠信品質。當問及是否與畢業生學校聯系,以了解畢業生在校期間誠信表現時,大多數用人單位表示沒有這樣做過,只是憑面試時畢業生的簡歷和現場表現決定是否錄用。在調查的2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僅有3家表示曾經與學校求證面試畢業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但得到的回答并不詳細,而且對問到的畢業生在校期間表現的回答基本都是良好,用人單位感覺求證的實際作用不大。
問題已經很明顯,一是用人單位不重視畢業生誠信品質;二是學校畢業生誠信檔案不完善或教師為了學生能順利就業,不為用人單位提供準確的畢業生在校期間誠信記錄,學校缺乏公信力。這就為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失信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學校建立完善的畢業生誠信檔案,并向社會提供負責任的咨詢服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學校和用人單位應該建立一種長期的真誠的合作關系,共同承擔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職責。
2.3.1 學校誠信教育有效程度有待提高 從調查數據來看,62.5%的畢業生表示在校期間沒有接受過明確的有關誠信的教育。結合上文對“在校期間對誠信相關制度的了解”的調查數據來看,學校誠信教育比較薄弱。通常我校的誠信教育是通過“兩課”來開展的,比較籠統,不明確,沒有形成相關專題,所以導致學生認為沒有接受過誠信教育。另外,我校也組織了相關誠信教育活動,如“誠信校園行”等,但由于參與人數有限,學生熱情不高,效果一般。
2.3.2 教學醫院誠信教育缺失 實施“1+2m”人才培養模式后,教學醫院成為比學校更為重要的教育陣地。但就調查數據來看,畢業生普遍認為在教學醫院沒有接受過誠信教育。雖然“兩課”正常開設,但由當地高校政治教師承擔授課任務,相比我校而言環境更為復雜,導致教學醫院的誠信教育效果不理想。從實地走訪調研的結果來看,教學醫院的專業課教學大多由醫院醫生承擔,他們大多重專業知識講解,忽視醫德培養,在教學時間、精力、教學技能、教學熱情等方面,均需要進一步改善。同時,醫院的整體環境和氛圍以及帶教教師的一些處事方式,都不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這也影響到教學醫院誠信教育的有效實施。
2.3.3 分析討論 學校較為系統的誠信教育因為方式單一,與社會現象結合不緊密,導致誠信教育效果不理想。而教學醫院偏重于醫院職能,教學功能發揮有限,誠信教育大打折扣。為此,教學醫院、學校雙方要充分溝通,整合優勢資源,開發新的誠信教育模式。一是改革誠信教育內容,使誠信教育成為“兩課”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內容包括誠信相關規章制度的普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有關誠信時事的科學解讀,誠信實踐活動的設計等,使誠信教育的內容具有開放性、時代性,對社會上反響較大的誠信問題要及時引導,保證誠信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改革誠信教育方式,弱化大而全的理論教育,強化專而深的專題教學,以誠信意識化、行為化為教學目標,注重專題教育的時效性。三是改革課堂授課模式,在實施專題教學時,若某個專題涉及多領域知識,可以打破傳統教師授課模式,組織兩名或兩名以上具有相關知識背景的教師開展深入的研討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討論,以強化誠信教學效果。四是成立誠信教育教研組,合理配備具有法律、醫學、思想政治等知識背景的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建立并不斷豐富誠信教育案例庫,也可根據需要進行聯合授課。五是學校選派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教學醫院師資進行教學技能和師德培訓,教學醫院教師應有意識地將醫學倫理道德、醫德、誠信品質培養等融入到專業課教學中。六是教學醫院要切實注重加強教育教學氛圍的營造,承擔起教育的職責,充分發揮實景教學的感染力,讓帶教教師的一言一行,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總體而言,由于我校臨床醫學專業“1+2m”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時間尚短,迄今僅有兩屆畢業生,改革和完善的重心還放在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誠信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進一步完善。而當前學校、家庭、用人單位、社會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誠信協作機制,畢業生誠信狀況得不到有效監督,也是制約誠信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楊善華.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