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文斌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并給出衡量是否健康的10項標準,其中3項: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也就是說,健康的人不僅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并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轉變,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1]。在甘南藏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升藏區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維護藏區社會穩定與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
甘南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屬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整體上山大溝深。州內7個縣中有4個縣屬于純牧區,其余3個縣為半農半牧區,多數地區海拔在3000米以上。由于高寒陰濕,缺氧,偏僻,交通不便,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這里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得到社會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也沒有在學校普遍開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2]。自2004年起,甘南州開始在合作地區部分州直學校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在各縣城條件比較好的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學校也有了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但在條件比較差的鄉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未能普遍而有效地開展,即使在城區條件相對較好、已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學校,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盡管自1999年以來,教育部多次發文安排部署全國中小學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指導各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但廣大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卻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奏效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甘南藏區,許多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缺吃少穿、忍饑挨餓,吃了很多苦,干了很多活,經常受到家長及教師的批評,還不是心理健健康康的。如今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出門有車坐,不挨餓,不受凍,回到家有父母關心,能有什么心理問題。如果有問題,只能是被爺爺奶奶寵壞了,變成了“小霸王”,不知道謙讓,只知道“吃獨食”。甚至一部分教師也認為學校是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無所謂,教師只要教好小升初、初升高及高考課程就完成了教育任務,就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心理健康教育與己無關;只有那些什么課也教不好,什么課也不會教的教師才會被派去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好教師學校是不會讓他們去做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學校沒有關系,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主要看升學率,況且心理健康也不是考試內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教師關系不大。
第二,缺乏真正能夠進行心理疏導、心理救助的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專業素養較低。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存在錯誤認識,許多中小學領導不會有意識地引進教育學或者心理學專業教師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會從現有教師中選擇部分教學能力不強或者所教課程成績不太好、甚至無法勝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多數被選去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教師,要么認為自己終于可以松口氣、輕松混日子了,要么認為學校領導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肯定。因而,很少有人能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數人以既不滿、又自卑的心態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主動性,根本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當做關系國家民族的大事來做,最終導致很多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無法對學生出現的輕微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第三,把個別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當做其他問題,無法及時給予正確有效的心理疏導。由于很多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正確的從業態度,導致其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匱乏與低下,在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時不能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困境,常常依據經驗,采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手段,把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當做行為習慣或者惡作劇來處理,最終結果是學生迫于各種壓力,暫時有意避免出現使教師不快的行為,但問題并未真正解決,有時還會加重學生的痛苦。
第四,學生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適應不良型心理問題。這是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尤其是甘南藏區的學生,他們多數人過去過著游牧生活,最近幾年才過上定居生活,因此,這部分學生往往難以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這種適應不良嚴重影響其學習成績,使其對學習產生厭倦,甚至出現逃學或輟學現象。這些學生表現為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有些學生害怕上學或逃避上學,對學校與教師有恐懼感,一提到學習就萎靡不振;有些學生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生活中常常會因為同學的一個小小玩笑而大發雷霆,大打出手。不愿與同學交往,常常成為其他學生活動的旁觀者,游離于同齡人群體之外;出現與其年齡段不相符的行為,如逃學、斗毆、說謊、偷竊、抽煙、離家出走等。
(2)網絡成癮型心理問題。由于很多學生離開家庭,過著在學校住宿的生活,缺少父母的關愛,在情感方面容易產生孤獨感,周日或者節假日,一部分學生便通過網上聊天等方式獲得心理補償。由于很多藏區學生原來沒有或者很少接觸網絡,一旦在網絡中獲得心理滿足,就很容易沉迷于網上聊天、網絡游戲等。網絡的匿名性,使聊天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一部分學生就會過分依賴網絡,每次上網時間都會超過預定計劃,甚至有些人整夜游蕩于虛幻的網絡世界中,白天學習時昏昏欲睡,對現實生活毫無興趣。
(3)抑郁型心理問題。這是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種以持久的情緒低落狀態為特征的心理問題,常伴有焦慮、沮喪、壓抑、苦悶、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等。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學生對生活的興趣明顯減退,不僅對學校、社會中各種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甚至對自己以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再有任何興趣;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妄自菲薄;聽課、做作業時,頭腦一片空白,有力不從心之感。
(4)焦慮型心理問題。個體處于一定的應激狀態便會感到焦慮,這是正常的。焦慮型心理問題是指一種無明確對象、無法擺脫的焦慮狀態。表現為持續性的緊張、不安;學習、活動時心煩意亂,記憶和思維受阻;交往中易緊張、易激怒;遇事驚慌失措,常常往壞處想等。明知客觀上并不存在威脅、危險和失敗結局,是主觀上過于擔憂,而自己卻無法控制,惶惶不可終日。同時出現心悸、口干、出汗、臉色蒼白以及震顫、發抖、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夢驚等現象。
(5)恐怖型心理問題。這是指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對人際交往產生異常恐懼并主動回避以消除不安。①社交恐怖。由于很多藏區學生在以前的游牧生活中人際交往機會不多,定居后,在學校與同學交往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常識,不優雅的行為舉止常常使自己成為其他學生取笑的對象,因此產生恐怖心理。出現這些心理問題的學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輔導,久而久之會產生社交恐怖心理。②對學校的特異性恐怖。一部分藏區學生由于本地沒有學校,要到城鎮中小學住宿學習,這部分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父母親,心理產生恐懼,同時對學校住宿生活無法很好地適應,學習跟不上,上課無興趣,久而久之,個別學生便會對學校產生恐怖感,害怕進校門,害怕見到老師和同學,回避學校生活。
要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先解決廣大教師及家長的認識問題,只有當他們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實處。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努力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2]。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一個和諧寬松的良好環境,而且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因此,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目前,心理問題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已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3]。在新時期,學生由于缺少艱苦生活的磨煉,意志薄弱,經不起生活的打擊,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抱怨生活沒意思,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因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并將其納入當地和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通過培訓,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2]。針對廣大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錯誤認識,出臺一些甘南州地方性政策,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向取得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傾斜,通過一些政策吸引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行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能力,為甘南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師資保障。
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專職共青團、少先隊)干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學校應對每位教師提出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創設和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2]。
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學校環境、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多個因素的影響[4]。學校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其秉承的教育理念、目標、內容,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內容,教師的素質、敬業精神、教育方式,班風,校園文化等因素綜合形成的學校人文環境,對生活于其中的每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學校領導及教師要上下一心,共同營造積極進取、寬松和諧、團結互助的校園文化氛圍。
家庭的結構、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文化背景,家庭的氛圍等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門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通過家長座談會,或者舉辦家長學校等方式糾正學生家長的錯誤觀念與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以正確的方式關心孩子的成長,積極主動地營造歡樂祥和的家庭氛圍,配合學校做好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社會大環境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避免的影響,社會各個要素中,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首推電視、網絡與圖書。電視節目由于受到相關部門的嚴格審查,多數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電視節目相比,網絡則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學生如果在上網過程中選擇不當,比如沉溺于網絡暴力游戲或色情網站,則對其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因此,學校應開設相關的網絡行為引導課程或舉辦專題講座,引導學生正確選擇相關網站或內容,規范自己的上網行為,正確使用網絡,形成健康的心理。對于一些內容不健康的圖書音像資料,要引導學生堅決抵制,主動拒絕。通過這些措施徹底凈化育人環境,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與心理輔導站。通過心理測試等方式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偏差的學生,并進一步對他們進行診斷和鑒別,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有條件的學校可針對學生在認識、情緒、意志、行為、人格、性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障礙進行疏導、調整和矯正,對學生常見的心理疾患進行必要的治療,幫助其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1)學校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方面,它始終要服從于整體的教育活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在所有學科教學內容中,滲透在各項教育活動中,滲透在班級管理工作與團隊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抓出成效。
(2)心理問題的產生或者消除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耐心、恒心、愛心,不能急躁。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獨特的規律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只有遵循其規律才能取得實效,否則只能事與愿違。因此,學校所有教師都要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常識,通過業余自修、離職進修、參加短期培訓班等方式不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學習心理治療的一些方法,在全校形成人人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好風氣。
[1]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643/201001/xxgk_80266.html,2008-12-01.
[2]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5/201001/81958.html,1999-08-13.
[3]徐瑩波,袁波.青少年心理健康引人關注[N].桂林日報,2008-10-23(03).
[4]薛峰.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凸顯 加大教育力度刻不容緩[N].臨汾日報,2011-01-08(A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