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燕,烏錦錦
(1.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高職新聞專業網絡媒體課程模塊設置初探
尚春燕,烏錦錦
(1.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正給傳統的傳媒業帶來深刻的變革,同時也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適應這種變革的要求。為了優化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優秀的新聞傳播人才,對高職院校新聞專業的網絡媒體課程模塊設置,就需要根據實踐能力要求、綜合素質要求和專業崗位要求重新構思,即新課程模塊設置包含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網絡媒體技能模塊和創新類課程模塊四大塊。
網絡媒體;新聞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模塊改革
2012年4月28日,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在濟南舉行。會上有的專家指出:“互聯網催生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在催生了新的社會形態、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新媒體的變化發展正革命性地更新著媒體的傳播業態。”新媒體正以更加強勢的姿態沖擊著傳統媒體,成為推動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網絡電視臺總經理汪文斌在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的演講中說,這一沖擊首先帶來的是觀眾分流,這迫使傳統媒體實行戰略轉型。與之相對應的,是網民的上網時間在逐步增多,看人們花在電視屏幕上的時間逐步減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喻國明表示,新媒體時代,新型傳播方式和工具的出現將帶來關系革命,關系革命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我們所面對的產業和現實的一個最重要的改變。可以看出,這一輪新媒介的變革所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關系、產業鏈條的新的改變,同時也對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能否適應這種變革,也意味著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否繼續生存。
高職院校新聞類專業經過十年的“超常規”的發展造成大量的畢業生供過于求,高職新聞專業的發展陷入難以逾越的瓶頸:教育模式陳舊,課程體系還是停留在針對傳統媒體的課程設置,難以適應“市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新崗位。然而,必須看到,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是時代的進步,同時又給新聞傳播類人才的培養帶來歷史的發展機遇。有專家預計,在未來3至5年內,中國數字媒體人才的缺口達60萬人之多,“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數字傳媒人才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很多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只能找其他專業臨時頂崗。”黑龍江藝術設計協會秘書長張震莆在中國首屆“數字傳媒教育與發展”年會上透露。數字媒體人才的短缺,將成為制約數字媒體產業發展的軟肋。這就暴露出中國新聞教育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才培養規模的日益擴大,畢業生難以找到適合的崗位,一方面又是新媒體行業的人才缺口,人才培養供需出現巨大偏差。學校在教學由于設備和教學方法等諸多原因,培養的人才并不適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新聞傳播專業如何適應新形勢,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否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是新聞專業發展能否突破瓶頸的關鍵。人才培養首先要從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基于網絡媒體的課程設置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當前新聞專業的學生所學的課程有新聞學、傳播學、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新聞攝影、廣播電視概論等。而目前該專業就業方向大致包括電臺電視臺、報社、網絡等媒體行業中從事新聞采訪、編輯、節目制作等工作。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貫徹的是以學科為導向的課程設置,而這種學科本位的教學模式與當今的新媒體形勢下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社會有點格格不入。針對這種情況,2010年11月山東管理學院新聞教研室申報了“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研究”的課題(課題編號:2011GG212),該課題已被批準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項目。本課題在2011年6月份針對新聞對口行業設置了“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問卷”,對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共發放問卷30份,回收問卷30份,有效問卷27份,有效率達90%。調查內容包括單位基本情況、人才需求信息調查、課程設置以及校企聯合與頂崗實習方案設想等方面的調查,并針對重點新聞網站,如大眾網等進行了人物訪談。
經過廣泛的問卷調查以及人物訪談,我們得出由于傳統媒體的的局限性,傳統媒體人才需求處于飽和狀態,并且存在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向新媒體行業發展的現象。采訪中,被采訪者提到單位招聘人才的標準是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專業知識固然重要,具有一定的技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提到了對創新意識的要求。因此我們力求改變這種課程教學模式,以尋求更符合社會崗位需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一)實踐能力要求:在對各單位(網絡媒體行業及其衍生行業,下同)對新聞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的調查中,實踐能力是各單位考慮是否錄用的基本標準。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實踐能力強是高職學生的競職資本,要加強培養和利用。實踐能力除了包括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還應該包括表達能力(文字表達、口頭表達)、搜集信息的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錄用單位對人才首先側重于應具備較強的新聞整合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較強的語言文字功底方面的能力;其次看重是否具有豐厚的知識貯備,以及較強的文字表達和視聽表達能力;最后對熟練的采訪能力,以及較強的新聞敏感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二)綜合素質要求:近些年來,網絡侵權、發布虛假信息、傳播違法不良信息等等行為屢見不鮮。這說明,職業道德不僅對于網絡媒體新聞從業者至關重要,對將要從事網絡媒體的大學生來說,加強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調查中各單位看重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課程設置時要以專業創新能力為基礎,進行課程的綜合,使各課程知識相銜接,打破學科性的課程體系,建立以專業創新能力為要求的課程體系。同時,實際操作能力、吃苦耐勞精神、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十分重要,而這些能力也正是應屆大學生最為欠缺的,是他們在求職時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因此,盡管高職強調的是技能培養,但是課程設置中對于其他素質的課程或者環節的設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崗位要求:現在傳統媒體已經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比較合理的隊伍,接近飽和甚至已經飽和。在網絡媒體正如火如荼的發展的當下,網絡媒體對人才的需求也是空前的,在擁有新聞崗位的單位中,崗位人員主要從事新聞記者、新聞編輯、媒體策劃與創意、新聞攝影攝像、新聞后期、網站維護等。課程設置要在現有基礎上適應媒體的發展,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考慮以上各個因素以及對各單位的調查結果,就網絡新聞媒體、商業媒體、企業媒體對新聞崗位的技能需求進行分析歸類,設計了基于網絡媒體的四大模塊:基礎模塊、專業理論模塊、網絡媒體技能模塊、創新類課程模塊。
(一)基礎模塊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與公共基礎課,與學校總體設置相吻合,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專業理論模塊。這部分課程是新聞專業理論知識部分,任何一門學科都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以理論指導實踐,打好理論基礎,才能為下一步的實踐做準備。因此這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模塊。這部分由五門課程組成,主要針對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知識的儲備、文字表達和視聽表達能力以及新聞敏感等素養方面提出的課程模塊,安排教學時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可結合校內新聞實踐進行項目驅動法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語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應用。
(三)網絡媒體技能模塊。這部分是結合就業單位對新聞專業的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提出的。它是三模塊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對基礎模塊和專業理論模塊的進一步的鞏固和運用,避免大學生在將來從事的工作中只有理論知識,動手能力較差而出現手忙腳亂,無從下手的窘況,為學生的就業和終身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一模塊由五門課程構成,針對提高學生的新聞素材整合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熟練的采訪能力、新聞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素養進行的設置。在設置時考慮到了和網絡媒體所需崗位的對接,對應的崗位有新聞記者、新聞編輯、媒體策劃與創意、新聞攝影攝像、新聞后期、網站維護等,對學生將來從事網絡媒體方面的工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四)素質拓展課程模塊。為進一步適應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各行業逐步實行新技術來帶動企業發展,認為只有創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目前的用人單位也由原來的僅看重文憑轉變為更注重求職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創新能力。因此,在課程方面應該加設一些創新類課程,比如廣告策劃與文案寫作,節目策劃等,這些課程也是調查單位比較傾向的,同時針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設置的綜合性的新聞實訓和演講與口才。在教學中可結合具體項目,實行分組式教學,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模擬網絡新聞的制作過程,將前期的節目策劃、廣告策劃與文案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攝影與攝像,后期的節目制作、網絡新聞編輯等課程進行綜合性的應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如:表達能力(文字表達、口頭表達)、搜集信息的能力、交往能力、較強的新聞整合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較強的語言文字功底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四個模塊如圖所示:
綜上所述,課程模塊的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首先,要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要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調整。課程設置要按照職業活動的內在規律安排內容而不是完全按照學科的邏輯順序進行,每一模塊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學科間聯系。教師完全可以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靈活的進行教學模塊的設置。其次,要實現教學模塊的實際效果,還要講求科學的教學方法,應以培養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為目標,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實踐性,提出課堂教學的使用性、靈活性,通過項目式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將學習和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潛能到充分挖掘,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得到培養,實現做人與做事兩不誤,才能使學校培養的高職人才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為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1]齊魯網.山東廣播電視網絡電視臺.www.iqilu.com/ stml/2012new.
[2]楊劍虹.網絡媒體的局限性和對傳統媒體沖擊的有限性[J].平原大學學報,2008(4)
[3]蔣乃平.集群式模塊課程的理論探索[J].職教通訊,1997,(1).
[4]劉劍勇,賀朝暉,魏明.以培養高職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為目標構建課程體系[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8,(5).
[5]張從明主編.全媒體新聞采寫教程[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
[6]馬聯合.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0).
(責任編輯:張希宇)
本文為2011年度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生職業素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1GG212)系列成果之一。
G210-4
A
1008—6153(2013)05—0123—03
2013-06-12
尚春燕(1977-),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山東省管理學院講師。烏錦錦(1988-),女,山東曹縣人,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