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霞
(濟南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基于勞工權益保護的視角
譚秋霞
(濟南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公司社會責任雖為我國法律所明文規定,但其中多為宣示性規定,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有待進一步落實。在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形成進行梳理之后,以勞工權益保護為視角,結合國際公司社會責任標準和我國勞工權益保護的現狀,促進我國公司社會責任實現的對策建議是:健全保護勞工權益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勞工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構建保護勞工權益、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外部機制,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本土化。
公司社會責任;消費者運動;勞工權益保護
公司社會責任雖為我國法律所明文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公司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勞工權益、破壞環境等問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公司社會責任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僅關系到公司的發展,還關系到勞工權益保護、人權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公司社會責任的國際化對我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巨大的壓力和我國存在的侵害勞工權益的問題,我國更應該在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上,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以勞工權益為突破口,進一步落實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公司社會責任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問題,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的歐利文·謝爾頓,此后學術界開始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而公司社會責任的提出和勃興是一個歷史進程。
(一)跨國公司與公司社會責任的形成
在跨國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市民社會成為維護工人合法權益的中堅力量。為了克制跨國公司在追求巨大經濟利益時所采取的侵害勞工合法權益的做法,市民社會即廣大的消費者把“拒絕購買”作為手段對跨國公司進行監督和制約。跨國公司為了獲取利潤,積極促使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向善”。“血汗工廠”的揭露則是跨國公司制定生產守則的直接導火索。隨后,很多大的跨國公司也相繼制定了自己的公司生產行為守則。在跨國公司紛紛參與到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來的同時,一些消費者組織、行業組織、工會也參與進來,制定了生產行為的行業守則和地區守則,使全球范圍內的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聲勢浩大,影響深遠[1]。可以說跨國公司是公司社會責任形成的領軍者。在此后的發展中,跨國公司不僅在本國積極承擔公司社會責任,而且在投資國也推動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跨國公司越來越把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投資考察的對象,且在生產過程中,也努力監督和推動相關產業的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
(二)消費者運動與公司社會責任的形成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組織的壯大,消費者開始關注公司在生產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和勞工權益保護等社會問題,媒體揭露和報道了一些公司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工作時間偏長、強迫加班、缺乏職業健康保護等問題。這些侵害勞工權益的事件激起了消費者的同情,由此消費者不僅僅關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價格,而且還關注生產這一產品的整個過程,包括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等。消費者把“拒絕購買”作為手段,用他們的購買行為作為選票來對企業實行“公共選擇”,其結果,迫使企業為了市場份額而不得不認真聽取消費者的聲音。[2]這就是著名的“消費者運動”。在這一運動的巨大壓力下,各公司開始制定生產行為守則,自我承諾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勞工權益。在現在這一大力倡導人權與和諧的社會里,公司不能只為了賺取巨額利潤而損害勞工權益和破壞環境,否則其產品將受到消費者的抵制,利潤也只能成為空談。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公司的社會責任運動也在中國逐漸開展起來,這一概念開始被人們熟知和踐行。在公司的生產活動中,公司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而不顧勞工權益的現象依然存在。如2007年媒體所報道的富士康和戴爾等大公司在中國大陸的代工廠,因嚴重違反勞動法損害工人權益而被稱為“血汗工廠”。頻頻發生的瓦斯爆炸、礦井透水等嚴重侵害勞工權益的事件也為人們所知悉。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關系到民生和人權的問題。
在我國,勞工權益保護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原動力障礙,國內缺乏消費者運動的基礎。目前中國的消費者群體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跨國公司生產行為守則知之甚少,就其對內容的了解而言,明確提出勞工權益保護的消費者就更少;同時,對作為跨國公司實施生產行為守則原動力之一的消費者運動,中國消費者也了解很少,而且有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對消費者運動的方式持否定的態度,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政府、法律和制度來解決問題。二是執行障礙,跨國公司、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利益的一致性。跨國公司與出口企業由于有相同的利益追求,往往采取相同的措施來促進利潤的獲取,而地方政府則為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處于對政績壓力的回應而縱容侵害勞工權益的現象的存在。
(一)健全保護勞工權益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自2004年SA8000標準實施以來,公司之間大多以這一標準為合同訂立的先決條件。為了獲得長遠發展,我國公司應調整其內部治理結構,使其有利于公司在勞工權益問題上符合SA8000的標準。我國公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機制,同時也借鑒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建立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共同治理機制。這些內部治理機制的建立將打破公司大股東控制局面,勞工權益被更多關注,使其符合SA8000標準,加強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二)建立和完善勞工權益保護法律體系,保障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雖然我國在《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安全生產法》中均規定了公司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硬性規定了一些保護勞工權益的做法,但大多只為原則性、宣示性規范,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在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損害勞工權益的事件。勞工權益保護應該在更高層次的法律中予以明確規定,在切實保護勞工權益的基礎上,保障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故立法機關應不斷加強勞工權益保護的立法研究,在健全和完善基本法的基礎上,細化和具體化勞工權益保護的內容,并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
(三)構建保護勞工權益、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外部機制
1.構建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
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是不承擔或少承擔。為了促使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就應該有一種利益,一種可以超過其“自身某種利益”的利益來引導公司。因此激勵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激勵機制不僅包括獎勵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保護勞工權益的優秀企業,也包括揭露和懲處一些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2.構建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當侵害勞工權益的事實血淋淋地擺在人們面前時,消費者以其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因此,應建立起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監督機制,運用其手中的權利來監督公司保護勞工權益以實現公司社會責任。備受關注的“信息披露制度”就是將公司社會責任承擔狀況納入企業公開公示的內容,將公司社會責任承擔狀況納入公眾的監督視野之中,使社會公眾能便利的獲知公司有關情況;還應該擴展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圍,特別是勞工的工作狀況、權益保護情況等。
(四)公司社會責任實現的本土化
公司社會責任、SA8000標準,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但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不注意公司社會責任的本土化,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公司社會責任的本土化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公司已經從社會經濟增長中獲益,這就要求公司承擔與其經濟狀況相一致的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公平與福利、保護勞工權益的社會責任。
[1]王秀梅.公司社會責任勞動與中國勞動權益保護[J].長安大學學報,2005,(3).
[2]陳永正,賈星客,李極光.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形成條件及表現形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5).
(責任編輯:王友才)
本文是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勞資博弈中集體談判制度:虛位與重構”(12CFXJ09)的階段性成果。
F270
A
1008—6153(2013)05—0014—02
2013-08-21
譚秋霞(1977-),女,山東鄆城人,法學碩士,濟南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社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