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珊,甘 萍
(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天津 300222)
醫學研究和服務的對象都是人,其學科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我們要想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醫學創新人才,達到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醫學科學發展目標,就必須持續強化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人文教育是對在校醫學生進行的旨在提高其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的教育。這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宏觀概念,提出的是一個泛化的目標。實際上,人文素質教育更應該傾向于人的本性教育,應該是對受教育者內在精神世界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以使其達到完善人格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
關于人文教育是對人本性素質和能力培養的觀點,有人提出了“主體思維、知識、倫理、經驗的學說”。醫學人文教育同樣是針對醫學活動的主體來說的,其方法是通過改善醫學活動主體——醫學生的精神與實踐能力,其目的是為客體——患者及健康人服務,改善和維護其健康狀況。因此,醫學人文教育不但要求醫學生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具備能夠積極正確應對醫學與人文科學相互滲透、交叉所帶來的諸多尖銳而復雜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醫學倫理問題的能力。
把人文教育與醫學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培養相提并論,意在強調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不要泛化而應具體化和本性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升高,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將人文教育引入醫學教育之中。如80年代初,美國醫學教育委員會在《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英國在《明天的醫生》報告中也提出醫學教育和實踐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衡課程,以達到醫學人文與醫學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以至包容的目的。西方醫學人文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樹立新的醫學觀念,全面認識醫學與社會;培植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依靠人文知識和方法,發展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培養醫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社區管理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他們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均十分注重人文知識的傳授及人文精神的滲透,這對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無疑是很有啟發和借鑒價值的[1]。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醫學人文學科發展很快。同世界各國的醫學院校一樣,我國的醫學院校開設了各種醫學人文學課程,如人類學、法學、文學、倫理學、哲學、史學、心理學等,但卻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使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得到較大提升。因而,人文素質教育絕非是僅僅開設幾門課程那么簡單。只有培養醫學生具有自覺學習知識、整合知識、運用知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簡而言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上述能力的培養與整合。
據某醫學院校的調查顯示,醫學生自學能力差的占30%,文字表達能力差的占80%,創新精神與科學氣質差的占80%,無課外閱讀習慣的占90%左右。多數醫學生對基本的文書格式不清楚,不會寫求職書、推薦信、實驗報告和畢業論文。臨床病歷的書寫缺乏準確性、條理性、邏輯性和科學性等。長期以來,受傳統醫學教育觀念的影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較低。原因有3方面:一是受文理分科機制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醫學生在高中階段對人文、社科、文化藝術等基礎知識興趣不夠濃厚,基本修養不到位。二是進入醫學院校后,醫學院校的辦學模式和課程設置給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帶來新的困難。醫學院校教育觀念相對滯后,使人文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辦學模式、專業設置單一;校園文化氛圍欠缺,加上醫學生課程多,時間緊,無暇顧及人文素質的提高。三是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欠缺及人文素質教育意識淡薄,直接影響了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醫生的個人經驗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病患的復雜性是無限的,要對患者有深入的了解,就不能僅僅憑借醫生的經驗和醫學專業知識,而應通過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加強人文關懷,提高與患者溝通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國的醫療現狀是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水平較低,缺乏相應的服務意識。因而,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培養醫學生對人性、情感的認知,讓他們了解人的整體性,尊重人的尊嚴并以追求人的完整性作為基點,使其能以同情心去傾聽患者的陳訴,關愛病患,對患者施以全面而具人性化的治療,自覺地維護患者的人格和尊嚴,從而獲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改變醫患間對立的局面,從而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2]。
人文素質教育與一般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養成教育,講求的是持續性和習慣性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醫學生自己進行感悟和領會。因此,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醫學課程表里增加幾門人文課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設,不單單是死記硬背的學習,更需要的是潛移默化的人文修養[3]。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內容上,把傳遞人類文化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規范與傳授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有機結合起來;在教育目標上,培養既掌握醫學知識又具有明確生活目標、高尚審美情趣的醫護人員;在教育價值觀上,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文精神,培養健全的人格,以求人文精神的完善。
基于上述觀點,要持續強化人文教育,培養出創新人才,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學科層面上的結合。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應以醫學及醫療衛生保健領域中的社會、心理及相關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把實際問題結合到課程中進行講授。
(2)兩類學科交融形成的新型邊緣學科的結合。如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等。
(3)理論或知識層面的結合。兩類課程的結合不僅有利于醫學模式的完善和學科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結合來達到文化素質養成的目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同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也可以通過讀書、看報以及電視、網絡等新媒體來獲得。而文化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環境的熏陶,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強醫學院校文化建設,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如果說專業學習有賴于專業實踐,那么人文修養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則有賴于積極的生活積累和行為養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間,深化課堂教學,把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是臨床見習、實習,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如醫德醫風、實習態度、遵章守紀、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等是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樹立熱愛醫學事業、全心全意為病患服務的觀念。
[1]黃麗萍,韓靜,張榮貴,等.醫學人文教育是培養合格醫生的基石[J].華西醫學,2010(5):984-985.
[2]郭建新.醫患關系的困境和出路[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4):51-52.
[3]邱秀華,楊棉華.醫學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實踐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0):98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