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國紅,馮書站,韓鳳毅,沙明禮
(萊陽衛生學校,山東 萊陽 265200)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質量評價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新一輪教學大綱中要求充分體現“以學論教”、“重基礎,活模塊”、“師生互動,高效有趣”的教學模式,為此,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也應發生相應改變。我校管理部門重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以我校的護理專業作為試點,由相關領導和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加入,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課堂等多種方法,在發展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理念的指導下,分析現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基本問題,以形成新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從而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本次調查在我校2009級到2011級的所有護理專業的學生及教師中進行。共發放學生問卷316份,收回302份,回收率為95.6%。回收后經審核,查出無效問卷4份,有效問卷298份,占回收問卷的98.7%。共發放教師問卷82份,回收問卷82份,回收率100%。回收后經審核,沒查出無效問卷,有效率為100%。從回收率和有效率看,這一調查結果是可信賴的。
從以上問卷調查人員中隨機抽出教師17名、學生32名,圍繞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座談,并提出改革建議。
通過網絡搜索等途徑,查閱相關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筆者發現相關文章較多,但大多數是有關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關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文章較少。大致的觀點包括:(1)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為學校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意見;(2)使授課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3)在護理學5門專業主干課程中對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4個方面進行評價。
筆者深入課堂,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共聽課108學時,同時做了大量的聽課筆記,獲取了第一手的調研資料,從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分析。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目前的評價仍然未脫離學科型的模式:授課計劃中的理論課部分,沒有嚴格按照專業“學以有用、學以會用、不用不學”為度來執行;授課計劃中實踐部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難以達到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求。
2.1.1 重視評“教”,忽視評“學”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但大多數教師出于各種原因習慣“穿舊鞋,走老路”,甚至“穿新鞋,走老路”,目前仍有一些課堂教學更多只是強調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強調學生間接經驗的獲得,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2.1.2 重視總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 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較注重區分評價護考的結果、平行班級間的排名等,即總結性評價,而忽略了分析診斷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2.1.3 重視理論課評價,忽視實踐課評價 護理專業實踐課應有體現自身特色的評價標準,但學校對實踐課的評價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其只關注了學生操作得正確與否,較少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2.1.4 重視他評,忽視師生自評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領導、專家、同行、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卻忽視了師生的自我評價。
問卷調查中共有7項內容涉及“教學內容”的評價,師生認識差異較大,一般有90%~97%的教師認為各項指標已達最佳,但卻僅有50%~65%的學生認同。這說明師生之間缺乏溝通,教師認為做得很好的,學生卻不滿意,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習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表2 師生對教師使用教學手段的認可度對比(%)
通過表2可以看出,師生都較認同多媒體教學,認為教學質量高,效果好,尤其一半以上的學生最喜歡上多媒體課。有21%的教師仍然習慣完全板書,這卻是學生最不歡迎的。案例教學、錄像插播逐漸引起了師生的關注。
問卷中師生對傳統評價中的四要素(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認識不完全一致。教師認為教學態度是最重要的,而學生則比較看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對教學內容關注最少。

表3 師生對教學要素的認同情況對比(%)
在評價實踐中發現,影響學生公正評價的因素有:(1)學生的判斷力;(2)教師的教學風格;(3)教師教學要求的嚴格程度。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學生評分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嚴格要求的教師反而沒有那些不怎么管理學生的教師得分高;級部之間評分也有差別。部分學生不是根據教師上課的表現來評價,而是打感情分,若對某教師有意見,則該教師的評分就很低。
發展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是讓師生在課堂中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即“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特別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展示評價的總結、指導、促進和鼓勵教學功能。因此,護理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將評價重點由“評教”轉為“評學”,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評價的主體由學校管理部門、督導部門、同行、教師自評和學生5部分組成。
評價的方法應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全程評價,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去考慮。由日常評價和學期末評價綜合進行,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根據各科的實際情況來實施。廣泛聽取同事、學生、領導對任課教師的反饋效果。教研會可通過“推門聽課”不定期地檢查任課教師的授課情況,定期地進行師生問卷調查,也應重視教師的自評。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不及格率也能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能力、教學效果7個基本要素,制訂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或評價方法,并在評價過程中進行嚴格的監督。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有效培養護理學生的表達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4.1 客觀性 評價應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情況。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程度,教師的職業操守,教師的講課質量和學生的聽課質量,上課聽講的人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等,且師生的互動情況也是評價的主要成分。
3.4.2 差異性 為了突出護理專業的職業性,可在該評價體系的框架內,按照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配套制訂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實踐課3個評價指標體系。
3.4.3 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要考慮到年輕教師經驗少。教師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上,因此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所有教師。
3.4.4 激勵性 對教學評價結果好的教師,可適度優先簽課,優化教學資源;對教學評價結果差的教師,要注意分析是態度問題還是精力、能力和特長使用問題,從而做好分類指導與管理。
本文采用課堂教學觀察、師生訪談、問卷調查等實證研究的方法,詳細分析了當前護理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各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討了新的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應結合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修正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在評價指標權重的處理上要靈活機動,不同類別的評價體系應區別對待,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且不容忽視教師的自評。讓學生通過評價了解自己目前的狀況和水平,使評價的結果成為其學習、發展的動力,促進學生的學業與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