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麗,錢春野,張益蘭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類職業崗位對于人才素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崗位,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于影像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從而使職業技術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勢在必行,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核心是課程體系的改革。通過國內外職業教育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課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核心,只有突出課程改革,才能不斷提高人才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1]。
以德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針對各自的實際情況對自己國內的職業教育課程進行了改革。2005至2008年,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BIBB)對學習領域課程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啟動“職業教育創新循環行動”(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跨專業能力,加快了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內容的更新。2009年11月,歐洲職業培訓發展中心(Cedefop)在希臘薩洛尼卡召開了主題為“課程改革與創新:政策和實踐”研討會,提出了學習結果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2008年,澳大利亞工商業協會(ACCI)和澳大利亞商務委員會(BCA)開發了就業技能框架,依據這一框架,2009年12月,澳大利亞對本國職業教育的培訓包進行了修訂[2]。上述國家和地區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但從改革內容和舉措上分析,他們的職教課程改革卻呈現相同的趨勢。
目前國內多數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從課程門類的劃分和課程內容上看,仍是按照單科分段式的結構進行安排,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之間較為機械地按順序分段排列,文化課為專業基礎課服務,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在這種模式中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按自身學科體系尋求自我完整[3]。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影像系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前的課程設置見圖1。這種傳統的課程體系以知識為中心,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忽視了實踐性教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科間相互獨立,不利于課程整體優化[4]。學生在舊課程體系的學習中,很難將各學科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對于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較差。在醫學影像技術檢查操作技能訓練時,往往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動作。學生在這種被動的教育過程中,較難對所學技能產生興趣而主動學習。

圖1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影像系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舊課程體系
歐盟提出的“學習結果導向課程”的開發理念之一是: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政府和社會合作伙伴的共同責任,因此,包括學校教師、行業機構、學科專家、社會伙伴、教育管理機構等在內的相關利益群體都應參與到職業教育課程開發中[2]。這一職教觀點是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的成員都普遍認同的,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適應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崗位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我系聘請行業和合作單位的專家組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人才需求情況的調研、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實施、課程改革以及教學質量評價等。
在課程改革中,我們突破傳統的學科和課程界限,構建與崗位能力相匹配的“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技能拓展、技能應用”五大模塊課程體系,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更適用于基層衛生機構的需求。特別是在專業核心模塊中,校院合作共建以崗位工作任務引領的“無界化”課程,將原有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等課程構建成以人體大局部為模塊的5門專業核心課程,其中兩門將建成優質專業核心課程。
運用現代職教理念,確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應具有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必備的理論、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以滿足各級醫療衛生單位、企業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需求,成為適應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多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使本專業學生由原來僅能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拓展為能從事醫學影像技術、放射治療技術、醫學影像設備維護和營銷的多崗位工作。
通過對附屬醫院、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建湖縣人民醫院、大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30多家醫院的職業崗位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所涉及的職業崗位(群)有:醫學影像技術崗位、放射治療技術崗位、醫學影像設備維護崗位、醫學影像設備營銷崗位等,從而分析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高職人才應具備的職業崗位能力(見表1)。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通過分析本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形成項目引領的典型工作任務(見表2)。

表1 職業崗位能力分析

表2 項目引領工作任務分析
根據項目引領的典型工作任務應具備的知識體系,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原有課程體系進行課程分解與整合,構建為五大模塊25個學習領域課程(見圖2)。
從高職項目課程改革的PDCA[1]循環來看,課程實施處于第二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這一環節,高職項目課程改革無法繼續推進,其最終難逃“學科結構活動”紙上談兵的宿命。如果弱化這一環節,既影響當前高職項目課程改革的質量,也制約著高職項目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其最終也只能是曇花一現[5]。為了使新的“五模塊”課程體系能夠順利實施,我們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進行校院深度合作,共同開發“無界化”的專業課程。

圖2 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五模塊”課程體系
“無界化”的專業課程以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主線,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打破學科界限,將課程進行整合:將專業基礎課程醫學影像成像原理、X線攝影化學及暗室技術、放射物理與防護、質量控制概要及醫學影像技術基礎知識整合為醫學影像基礎概論(見圖3);將原有的專業課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解剖、醫學影像診斷等(見圖4),構建為以人體大局部為模塊的無界化專業核心課程:頭頸部影像檢查技術、胸部影像檢查技術、腹部影像檢查技術、盆部影像檢查技術和脊柱四肢影像檢查技術(見圖5)。

圖3 專業基礎課程整合

圖4 專業課程整合
該課程體系已在我院2011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設施,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將其完善,若改革成功,該課程體系將在我省乃至全國同類院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中得以推廣。

圖5 專業課程整合
[1]李永剛.高職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32):128-129.
[2]李玉靜.國際職教課程改革新趨勢——基于對德國、歐盟、澳大利亞的比較與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80-84.
[3]王曉蕾.技術素養養成教育視角下高職課程設置創新思路探究[J].職教與成教,2011(30):237-238.
[4]劉曉玲.談高職課程的合理化改革[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3(4):103-105.
[5]張啟富.高職項目課程實施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