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紅,潘承恩
(1.西安外事學院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2;2.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精心、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成敗。作為教師,不僅要去研究教材,還要思考如何將教材的諸多內容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達到能自主學習、融會貫通的目的。由此可見教學設計的重要性。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文化底子薄、學習自控力差等),筆者對健康評估課程中的實驗室檢查內容進行了以下6方面的教學設計。
學生與教師雙方在思想上重視不夠,是護理專業學生實驗室檢查學習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實驗室檢查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溝通的橋梁[1],在協助疾病診斷、推測疾病預后、制訂治療護理措施、觀察病情與療效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
護理專業學生認為,實驗室檢查是臨床醫生認識疾病、分析疾病、進行臨床診斷最基礎的理論、技能和基本功[3],而自己將來從事的是臨床護理工作,只要學好護理方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就可以了。而教師對護理專業學生實驗室檢查教學的重視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該部分教學內容的重視和學習興趣。為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授課教師首先要明白,實驗室檢查與護理專業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
相對于臨床醫生,利用化驗單進行疾病診斷對于臨床護士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而采集臨床各類標本則是其一項重要工作,且正確的檢驗結果與正確地采集標本關系密切,標本采集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醫生對患者診斷的準確性。據國內外臨床檢驗中的誤差分析顯示,檢驗分析前誤差占實驗室總誤差的50%~80%。分析前誤差是指標本采集、保存及運輸過程中導致的分析誤差[4]。不規范的采集、儲存和運送標本,是導致標本檢驗結果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干擾了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甚至可造成誤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浪費了衛生資源。為了減少分析前誤差,就必須要讓護生了解各種檢驗的臨床意義,掌握采集標本的正確方法,并且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強調提高護生思想素質、技術素質、涵養素質和高度責任心的重要性。
我校四年制護理本科專業選用的教材是呂探云主編的第二版《健康評估》。為提高教學效果,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專業特點,我校對該教材進行了重新設計:(1)取舍內容。根據我校對護理專業課程的安排,有些內容如“骨髓細胞學檢查”將在內科護理學做詳細講解,所以,筆者對這些內容進行刪減,對學生已經學過的內容不再多次重復,而是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復習與鞏固。(2)重組章節。實驗室檢查教材內容比較枯燥,而且章節與檢查項目之間無銜接關系,給學生的理解記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筆者按系統進行講解,如將血液一般檢查、溶血檢查等歸屬到血液系統;將尿液檢查與腎功能檢查歸屬到泌尿系統;將糞便檢查與肝臟功能檢查歸屬到消化系統等,并將各系統的內容再進行重新安排、穿插講解,學生對這樣的設計反映良好。(3)改正錯誤。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其內容不是絕對正確的。教材上有的說法或數字與其他文獻報道得不相同,教師要解釋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應該以哪一個為標準等;而教材中有些內容甚至是錯誤的,如該教材在223頁上就有一處“pH>7.35為失代償性堿中毒,pH<7.45為失代償性酸中毒”的明顯錯誤,教師要及時更正,以免誤導學生。
學科和技術的發展迅速,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教材中約一半的實驗內容在臨床上已被淘汰[5],從而引起教學理論脫離實際。因此,只有授課教師加強臨床聯系,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資料、新體會等,才能讓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及時更新和擴展。實驗室檢查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課時緊,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精選授課內容,選擇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項目,并突出重點進行講解。
實驗室檢查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理論課開課之前,我們安排了一次臨床見習課,組織學生到臨床檢驗科,如臨床生物化學實驗室等進行見習(半天時間)。由專業教師進行現場教學,介紹當前醫院最新的儀器設備與操作,如檢驗項目的選擇,怎樣看化驗單,分析檢驗結果,檢驗項目符號、代號、圖形等所表達的意義,如何正確采集、保存與運送標本和標本的檢驗流程及標本的檢測周期,并分析影響檢測結果的常見因素、該檢測項目的優缺點及新進展等與將要開設的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信息。通過見習教學,使學生對什么是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的內容與項目以及實驗室檢查的作用、發展狀況與趨勢有一個感性認識,從而使他們對理論知識更易理解與記憶。
另外,利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到臨床檢驗各科室進行短期實習,使其不僅要熟悉檢查項目的操作方法與過程,還要讓他們到病房在護士的指導下自行采集、保存和護送標本。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標本的采集、處理和結果的影響因素與分析;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社區醫師的指導下為患者測血糖等。通過開設第二課堂,給學生創造動手機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術,也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溝通交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
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在教學方法的改進上下工夫。
(1)多媒體教學。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比以往更多的專業知識[6-7]。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典型圖片,也可使用掃描儀和數碼相機獲取各種圖片等,還可以直接利用軟件在計算機上制作或修改,展示細胞,病原微生物的大小、形態、內容物等。如在自制的三維動畫中,形象地演示紅、白細胞的整個發育過程;運用攝像機、錄像機對臨床一些操作過程進行錄制,如實驗檢查標本采集與處理。在上課時,可以將視頻播放給學生,教師邊播放邊講解,學生也可以在課后反復觀看。集圖、文、聲、動、色、視頻于一體的教學方式使原本枯燥、難于理解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易于理解,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臨床病例討論[8]。在上理論課之前,讓學生分組去采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各大系統的典型病例,要求學生做出初步臨床診斷,即該病一般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并寫出與該病例有關的護理診斷,制訂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及如何做護理評價。在討論課上,每一小組派一名學生到講臺上,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其他學生本組內討論的結果,然后讓所有學生參與討論,并進行補充、更正,最后由教師做總結、評價。通過這種臨床病例討論式教學,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3)其他教學方法。采取提問的方式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開動腦筋想問題;選擇生動、形象的比喻,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歸納法,如在講“紅細胞沉降率(即血沉)”時,歸納為女性比男性高,成人比兒童高,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沉降系數在增加,采用這種歸納方法不但讓學生避免了記憶那些難記憶而易忘的數字,而且讓學生掌握了紅細胞沉降率發生發展的規律。教師只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學習效率。
[1]王瑜,田晶,李艷,等.加強護理專業實驗診斷學教學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2):180.
[2]呂探云.健康評估[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李實,劉仲祥,安治國,等.實驗診斷學在臨床醫學中的定位[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6,10(10):1111-1112.
[4]鄭海英.正確采集血液標本,減少檢驗分析前誤差[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J].2009(5):102-103.
[5]馬春宇.提高醫學院校實驗診斷學教學質量的舉措[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4):48-50.
[6]唐定倫.淺談教育技術裝備的革新與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4(8):324.
[7]梁蓉,陳協群,楊嵐,等.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實驗診斷學教學效果[J].基礎醫學教育,2002,4(3):224-225.
[8]張曉杰.案例教學法在病理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5):567-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