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芬,宋隨福,楊樞敏,王 雯,穆濤俊,張 嵐
(1.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市第二十九中學,甘肅 蘭州 730030)
學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場所,學習、住宿環境擁擠,肺結核是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傳播的慢性傳染病,學校一旦有肺結核患者,就很容易引起傳播。甘肅省有大、中專院校420所,其中55所大專院校,365所中學,在校學生達99.2萬人之多,因此,學校結核病控制工作不容忽視。2008—2010年,我省登記報告活動性肺結核人數居全省法定報告乙類傳染病的第二位,前三位分別為25008例、23779例、22843例。職業分類發病第一位是農民,其次是學生。學生3年來發病數占全省報告發病人數的7.96%,肺結核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15~55歲。近年來,我省學校每年都有結核病集中發生,登記報告的肺結核患者中,學生病例在逐年增加。2009年6月,會寧縣四中在體檢時發現肺結核患者十幾例,引起了各級結核病控制中心(CDC)的高度重視。因此,為了掌握我省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探討在國家結核病防治規劃之下建立結核病防治機構與學校醫院的合作機制,把學校肺結核患者納入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DOTS)統一管理,了解患病學生及健康學生結核病KAP(知識Knowledge、信念Attitude、行為Practice)的影響,提高各級政府對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有效控制學校結核病疫情及為學校肺結核病的暴發流行提供依據,筆者開展了甘肅省學校結核病防治現狀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采用分層和整群抽樣方法,將甘肅省55所大專院校和365所中學,按照類型比例、地理位置、學校規模列成一張表,隨機抽出4所大專院校和6所中學為調查單位;對目標學校的健康學生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即每個年級抽取一個班,每班約50名學生,共約20000名學生進行結核病的知識、信念、行為的問卷調查。
負責目標學校結核病工作的區、縣CDC的領導和結核科長;被調查學校預防保健醫生、內科醫生、放射科醫生;于2010年6月1日到2011年5月31日期間,在學生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目標學校學生中發現的所有疑似及肺結核患者;同時期目標學校的健康學生。
于2011年8—12月利用設計的各類調查問卷進行面對面答卷,答卷前由調查員說明答卷要求,調查員為省級結核病防治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在調查前對其均進行了技術培訓,使其熟練掌握了訪談方法和交流詢問的技巧,問卷中各項問題及選項的含義以及正確的填寫規則,明確了訪談提綱中各項內容和訪談要達到的目的,理解了質量控制的內容和要求。對校醫院醫生、院長和目標學校轄區CDC人員根據訪談提綱進行訪談,整理訪談內容。
學生肺結核病患者發現方式、治療及管理情況,對結核病防治機構診療水平、免費抗結核藥品的信任程度,學校醫療機構的轉診行為,轄區結核病防治機構追蹤情況,學校及學生對結核病防治知識及國家免費政策的知曉情況等。
采用Epidataxia建庫,由兩名研究人員錄入數據后,進行一致性核對和修改錯誤,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2016年6月—2011年5月間10所學校登記的肺結核病患者有53例(其中涂片為陽性的患者13例,每例患者在統計期間均為第一次發病)。學生患者中,通過因癥就診方式發現比例為 71.8%(38/53),入學體檢發現比例為 20.7%(11/53),其他為7.5%(4/53)。癥狀出現到就診時間小于或等于兩周的患者占29.6%。
在調查的53例患者中,在學校轄區CDC治療的占62.2%(33/53),住院治療的占9.4%(5/53),醫療機構門診治療的占9.4%(5/53),休學回原籍治療的占 5.6%(3/53),其他的占 13.2%(7/53)。治療期間查痰3次和3次以上的占56.6%,查痰兩次的占1.7%,查痰1次的占9.8%,治療期間未查痰的占31.9%。
調查的10所學校中疑似和結核病患者轉診率為41.6%;轉診到位率為49.1%;追蹤率為50.7%;追蹤到位率為47.3%;總體到位率56.2%。
影響轉診因素:40.3%的患者到綜合醫院就診,38.7%的患者住院治療,11.8%的患者回原籍治療,其他占9.2%。
影響轉診到位因素:30.5%的患者不知道CDC免費檢查治療肺結核,17.5%的患者到大醫院求醫,13.4%的患者學習忙顧不上,12.9%的患者住院,11.2%的患者對CDC不信任,7.5%的患者回原籍治療,7.0%的患者誤以為患了感冒不重視。
影響追蹤因素:人員少,工作忙沒有時間的占53.7%,沒有追蹤經費的占19.7%,追蹤信息不全、假信息等的占26.6%。
影響追蹤到位因素:否認患結核病(27.0%),學校無專人、配合不好(26.1%),回原籍治療(17.6%),假信息假地址(13.6%),患者沒時間(8.8%),出院治療(6.9%)
結核病常規健康教育活動對學生結核病防治KAP的影響情況:學生對5核心信息總知曉率為57.0%(10205/17905),兩條主要核心信息的全部知曉率為48.6%(881/1812),3條主要核心信息的全部知曉率為24.3%(406/1672)。學生肺結核病患者防治KAP正確應答率為22.6%(12/53)。
訪談結果顯示,CDC人力資源有限,難以滿足當前結控工作的需要,與轄區學校醫院普遍沒有建立合作關系,轄區衛生、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結控工作關注不夠。
近年來,我國多個省市報告學校結核病聚集性發病[1],主要原因是學生發病后沒有及時就診,或者學校對學生健康狀況缺乏足夠的重視,未能及時發現患者;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的信息溝通不暢[2-3],常規的健康宣傳活動對學生的結核病防治KAP影響力有限,學校對肺結核患者及疑似病例轉診到結核病防治機構的總體到位率低;校醫院沒有健全的預防保健機構,無專人負責,缺乏完善的結核病防治工作規范,與CDC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CDC的服務能力不足,對校醫的業務培訓、技術指導不夠。有研究顯示,在患者未轉診到結核病防治機構的原因中,轉診醫生沒有說清楚的占53.7%,醫生沒有轉診的占34.1%[4]。些數據說明非結核病防治機構醫生未按規范的轉診程序進行轉診工作,導致患者不能及時轉診到結核病防治機構。
衛生部曾多次就規范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下發了文件,因此,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督導檢查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情況。同時要盡快協調解決CDC的人力資源,以滿足不斷深入擴展的現代結核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對于沒有能力承擔結核病臨床工作的CDC,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防合作。
同時應加強與教育部門的聯系和協作,共同出臺控制結核病的指導性文件,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做好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指定專人負責,加強對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指導。建立健全學校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和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規范,明確職能,制訂獎懲措施,督促各自履行其職責,保證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學校學生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因此在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衛生和教育兩個部門共同開展。在學校應適當開設健康教育課,傳播結核病的防病知識,持續開展形式多樣、靈活的健康促進活動。
各級結核病防治機構應在國家結核病防治規劃之下與學校醫院合作,建立良好的結核病控制工作長效機制。適時進行業務技能培訓,加強宣傳,對發現的傳染性肺結核患者要指導學校進行密切接觸者的篩查,預防學校結核病的流行。
[1]陳松華,李群,楊石波.浙江省1999—2003年學校結核病暴發疫情情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4):324.
[2]范靜,胡代玉,周開憲,等.重慶市某中學高三年級24例結核病情況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19):2004-2005.
[3]崔晴容,葛君華,龐茂偉,等.一起學校肺結核病集聚性感染疫情的調查[J].疾病監測,2010,25(4):335-337.
[4]羅興雄,張廣恩,陳馬秀,等.肺結核患者轉診不到位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熱代醫學,2010,10(12):1438-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