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花陳曉陽易 霞劉紅華張銀華袁 群李 晟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健康評估作為護理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是溝通醫學基礎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的橋梁。評估是護理程序的起點,貫穿于護理實踐的始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實踐技能教學在健康評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健康評估課程的學習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后續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理解。通過對我校護理專業本科學生健康評估課程學習現狀的調查,了解其學習狀態和學習方法,并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實施有效教學。
以我校2010級全日制護理專業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于2012年6月對我校2010級四年制護理專業本科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逐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對教師的建議等。發放問卷245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有效回收率為98.0%。為了得到真實的答案,問卷采取不記名方式,統一回收后,將所有問卷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 13.0做統計學處理,采用頻數分布描述和分析數據。
我校護理專業本科學生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課程的理論及實踐課時相對較少。雖然學生知道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課程的重要性,但因教師授課時間有限,加上學生的基礎較差,故對這些課程的知識掌握不扎實。調查顯示:認為健康評估課程較難學的學生占29%,認為很難學的學生占67%,兩項合計占調查總人數的96%。
學習健康評估課程的動機是為了順利通過考試和畢業的學生占80%;學習動機是認為健康評估知識很重要的學生占50%;學習動機是為了找份好工作的學生占40%。由此可知,學生對學習健康評估的重要性及健康評估在今后工作中的實用性不了解。
能堅持預習的學生占3%,能制訂計劃并嚴格執行的學生占20%,能堅持課后當天復習的學生占10%,能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總結的學生占20%,平時勤于復習的學生占12%,每天花在課后自我學習時間在3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占8%,利用網絡等媒體手段自主學習的學生占5%,相比自我學習更喜歡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的學生占55%。
已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學生占9%,渴望學好但缺乏方法的學生占80%,明確表示自我控制力差的學生占70%。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如制訂學習計劃、課前預習、認真聽課、做課堂筆記、課后復習、查閱資料等。這些習慣看似簡單卻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養成。調查結果顯示,我校護理專業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系統安排等。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在學習健康評估時缺乏適應本課程的學習方法。
認為專業知識太難、學習方法不適應、興趣不高的學生有79%;因解剖知識、生理及病理學知識基礎差而影響學習的學生有85%;認為自己的期望值與現狀產生差距的學生有18%;因記憶的內容多、雜而產生畏難情緒的學生有88%。
研究數據顯示,影響學生學習健康評估課程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較為薄弱,這與學生解剖、生理及病理學課程的理論及實踐課時少有關。由于健康評估涉及的癥狀評估、身體評估內容多為醫學知識,且以解剖、生理及病理學知識為基礎,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學生存在學習困難也正常。
認為教師授課速度應放慢、授課進度應減慢的學生占69%,認為教師應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和基礎知識補充的學生占85%,認為教師應適當降低教學難度的學生占79%,認為教師教學應該從突出實際應用出發的學生占89%,認為教師應增加實驗課課時數的學生占89%。
從學生對教師的建議中可以看出:(1)學生要求教師在教學方面進行改進,以適應他們學習醫學基礎知識的需求;(2)學生要求從健康評估中所學的知識能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具有實用性,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適時進行調整,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同時注意知識的補充以及對學生學習上的指導;(3)學生已不滿足于傳統的、單純灌輸的教學方法,他們希望教師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互動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其集中注意力,培養其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就能更好地領會和掌握所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教學互動的良性循環。針對學生學習健康評估課程動力不足的問題,教師可采用溝通、談心、激勵的方法解決,并且講解健康評估在臨床中的重要性。學生成績差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學習習慣與方法不良,因此教師應在教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人生、就業等方面的指導,使他們堅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成為有知識、有技能的高級護理人才。現將改進教學方法的具體做法介紹如下:(1)在講解身體評估時,教師可將各臟器作為教學模具,邊講解邊現場演示,不僅便于學生理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學互動。積極的教學互動是教學文化的集中表現形式,是課堂教學行為品質的標志之一。進行有效的師生對話,變“喂哺式”教學為“互動式”教學,促使學生由“學習他主”轉變為“學習自主”,從而孕育學生“自我負責”和“自主發展”的學習思想,實現教、學雙方之間智慧共融的教學品質[1]。
對護理專業健康評估課程的內容設置、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改革,使之適應護理專業的需求,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再過于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對醫學基礎知識差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補充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在教學中增加基礎知識的講授,如臟器的位置等內容。
教師在解決學生基礎知識差的問題時應注意:(1)補充的知識內容應具有針對性和適度性。(2)教學方法應具有多樣性。(3)補充知識內容的時間應具有超前性。同時,對健康評估課程的實驗課內容也應進行調整,增加與臨床護理實踐聯系密切的項目,如問診。
[1]儲建明.積極的教學互動產生積極的教學智慧[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18(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