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燕
(蘭州市紅古區婦幼保健所,甘肅 蘭州 730080)
現代環境護理理論是指在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指導下的環境護理理論與實踐。現代環境護理理論不僅重視自然環境中物理、生物、化學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且重視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1]。我們以現代環境護理理論為基礎,加強病區環境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以2010年在我院保健科住院的6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60~87歲。入選標準:意識清楚,并能很好地進行語言交流。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疾病;(2)拒絕參與調查。
在常規療養護理服務內容的基礎上,開展手指操、呼吸養生操和太極拳導練、茶文化知識宣講和各項才藝展示活動。為滿足患者的精神需求,在病區設置娛樂室(可閱讀書報雜志、欣賞音樂、進行棋牌活動等)、康復訓練室(配備站床、太極云手、健騎機、偏癱康復器、滑輪吊環訓練器、手指肌訓練臺等)、針灸推拿室(根據醫囑單執行)、茶話室。對于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他人療養生活的活動進行干預和阻止。另外,病房添置《文化療養手冊》和《康復保健手冊》等書籍,針對患者的個體狀況制訂健康處方,并放置在患者床頭。
鼓勵護理人員系統、全面地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學、倫理學、管理學、美學等相關知識,提升護理人員的內在素養。在工作過程中注重禮儀舉止,使患者感到親切、可信賴;利用錄像、專題講座、演講等形式宣傳護理隊伍中優秀護士和先進典型的事跡,將在工作中涌現的好人好事、先進事跡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制作成視頻公布到我院網站上,提高護理人員的道德修養;針對護理人員學歷、年齡、職稱、能力,分科室、分人員、不定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運用情景模擬教學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操作技能及處理問題的能力。護理人員要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操作技能創造出良好的診療環境,從而使患者達到生理、心理與外界環境的平衡。
對陪護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講解健康檢查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上崗前主要檢查其身心狀況是否能勝任陪護人員工作及是否有傳染性疾病,在崗期間每年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并在上崗證上蓋章以示通過;嚴格執行探視或陪護制度;使用溫馨標語提醒探視者按規定時間探視,以不影響患者休息和醫療護理為原則,不得超過規定的探視人數和時間等;由醫生或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病情簽發陪護證,嚴格控制陪護人員數量,督促陪護人員遵守病區管理規定,維持病房的正常秩序;設立病房接待室,降低對同病房病友的影響。
硬性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發展,硬性環境的標準已趨于完善,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從細節入手,使病區的環境清潔、舒適、安全。主要通過護士長加強監管力度繼而增加護士的執行力度。制作《病房環境管理監管表》,患者與護士每人一份,在執行過的條目上打“√”。環境條目包括:早晚是否開窗通風,室內溫、濕度是否在合適的范圍內,地面是否清潔、干燥,床旁是否有障礙物,是否按需更換床單被褥,床單是否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床擋是否及時歸位,警示標志是否清楚,是否進行紫外線燈消毒處理等。每天回收《病房環境管理監管表》存檔,作為月底績效考核的內容之一。為了推進病房環境整改,可邀請本院病區環境管理專家到我科現場指導培訓,介紹管理技巧和經驗,解答實際問題。每月組織護理人員分批參觀環境管理模范病房,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主動參與病區環境管理。
(1)患者對環境滿意度:采用自制《環境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每周1次。包括病室清潔、病室安靜、病室舒適、病室安全、環境維護情況5個維度20個條目,滿意計 5分,基本滿意計4分,基本不滿意計3分,不滿意計2分,很不滿意計1分。該量表總Cronbach'sα 系數為0.91,內容效度為0.83,重測信度為0.87。(2)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將2011年(實施后)與2010年(實施前)老年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表1 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前、后患者對病區環境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前、后患者對病區環境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項目 實施前(n=975) 實施后(n=1017) t P病室清潔病室安靜病室舒適病室安全環境維護4.17±0.873.71±0.433.89±0.274.04±0.194.24±0.504.32±0.734.52±0.514.47±0.414.37±0.234.35±0.442.0819.8219.7518.092.28<0.05<0.01<0.01<0.01<0.05

表2 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前、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人]
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應全面履行護理職責,在臨床護理服務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專科特色,豐富服務內涵,保障患者安全,促進患者康復,體現人文關懷。患者突然從熟悉的家庭、社區環境進入病區環境,會產生疏離感和孤獨感,護理人員在布置溫馨舒適的病區環境的同時,應促進患者角色行為的轉變及其對社會環境的適應。針對保健科老年患者這一特殊群體,以現代環境護理理論為基礎,深入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加強對患者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管理。表1結果顯示,患者對病區環境的滿意度提高(P<0.01或P<0.05)。患者滿意度可以從患者的角度來評價醫院的服務質量,是反映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通過改善病區環境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促進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措施的落實。
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能夠減少環境因素對護理風險的影響。表2結果顯示,通過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跌倒、墜床、感染等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較之前有所下降(P<0.05)。通過實施現代病區環境管理,改善了病區的硬性環境,降低了護理風險,同時,病區的軟性環境也逐漸加強,從患者自身、護理人員、陪護人員3個方面構建安全的文化氛圍,降低了護理風險發生的間接因素。但其中壓瘡未得到明顯改善(P>0.05),因為壓瘡的發生不僅受床單等物理條件的影響,還受患者自身因素的影響。
[1]劉芳麗.環境護理理論在患者入院和出院護理服務中的應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