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博
(中國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
在外語學習者需掌握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中,聽力是最為重要的,據美國語言專家統計,在成人的溝通過程中,45%的時間用于聽,30%用于說,16%用于讀,而僅有9%的時間用于寫[1]。英語四級考試大幅度提高了聽力的比重,由此可見,專家學者希望以考試為手段來引起外語學習者對聽力的重視。但是長期以來,學習者往往以一種“饑不擇食”的態度,大量聽各種各樣的聽力材料,以期通過熟能生巧的方式提高聽力水平,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影響提高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心理障礙因素、文化障礙因素、缺乏聽力技巧因素等。可是,很長時間以來被專家學者所提出的語音因素卻一直未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語音對口語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語音因素對外語學習者的聽力理解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Jenkins對日本人和歐洲人使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時出現的聽力錯誤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發現,70%的錯誤源于他們薄弱的語音知識,20%的錯誤源于不熟悉的詞匯,10%的錯誤源于語法[2]。紹春在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上也提到,我們認為聽力的本質是外部語音信號刺激聽覺神經后經過大腦對語言信息進行處理,在處理前,大腦中早已存儲信息作為處理外部語音信號的原碼。在處理過程中,大腦根據已有的信息代碼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大腦的處理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解碼和輸出的過程,解碼過程需要與之相聯系、相對應的信息。如果學習者沒占有必要的原碼信息,大腦就會出現處理延時、擁堵,丟失信息,甚至會出現無法處理的狀態[3]。
遺憾的是,我國的外語學習者幾乎沒有進行過語音學習,這是應試教育的惡果之一:大學之前沒有口語考試,外語教師自然不會花費精力去完善學習者的語音。其實,同為應試教育的受害者,中小學教師對教授語音知識也沒有什么信心。高校外語教學中,只有語言專業的學生才會接受較為系統的語音知識教學,大部分高校的其他專業學生雖被要求重視聽說能力,但除了課堂上教師只言片語的語音糾正,很難得到較為系統的語音講解和訓練。
語音和聽力相輔相成,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語音知識的學習是通過聽力的手段來實現的。語音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別的知識的學習,僅憑對相關知識的閱讀是絕對無法獲得語音知識的,只有通過對相關理論知識的了解以及反復聽與模仿,才能掌握正確的語音與地道的語調。與此同時,在交流中,語音是語言的載體,沒有語音,語言是無法表達的,聽力則更無從談起。語言學家認為: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心理詞典。在心理詞典中,語音、語法和語義信息分別儲存在大腦中。當語音輸入大腦時,自動化程序分別檢索語音、詞法、語義信息,然后加以分析、判斷和綜合,從而確定詞義,幫助語言學習者在快速語言交流中辨別詞的音位,進而辨別句義和語句的意義。而聽力理解的障礙首先體現在辨音的困難上,英語初學者對聽力理解感到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詞典缺乏音位辨別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如果學習者語音不準,又不能掌握正確的語調,就會失去一定的辨音能力,從而影響整體的聽力理解程度[4]。由此可見,脫離語音知識來提高聽力水平,將是“事倍而功半”的。
既然語音和聽力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那么經過長期的聽力訓練,為什么外語學習者仍無法掌握正確的語音,反而阻礙了聽力水平的提高?學習者產生語音障礙的根本原因在于母語和外語在文化和體系上的巨大差異。以漢語和英語為例:中國文化講究整體,重視和諧和平衡,重視集體利益,強調“從多而一”的思維。這種思想體現在漢語的語音體系中,表現為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與字調的整合,如漢語的音位時長相等;沒有長音,音節的結構平衡對等,一個音節就是一個詞,一個詞就是一個音節等。而英語語言的發音體現了多樣性和不規整性,表現出詞的多音節性,重音的不規則和語流音變等特征,如英語的音位時長不等,有長音,有短音;音節結構復雜;重音位置不固定;在連續語流中,常常發生音變,語調調型豐富,沒有限制;節奏呈不規律性等。
由于文化和語言體系上的差異,中國的外語學習者在語音方面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元音和輔音是語音中的基本要素,若是不能正確掌握元音或輔音,就會對聽力理解產生影響。
元音方面,以英語為例,部分外語學習者區分不清[ei]、[e]等;有的外語學習者單獨看這些音標時,發音也相對準確,可是一旦這些音標放到具體的單詞中,又會混淆不清了,這會對聽力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礙。如:plan[plaen]若發音為[plein]則變成了plane;The floor iswet,don’t sleep/slip on the floor.[5]這句中無論是用sleep還是slip都是講得通的,因此,若是對語音中的長短音不了解的話,是很難通過上下文來判斷句意的。另外,近年來美式英語似乎比英式英語更受歡迎一些,可是很大一部分英語學習者并沒有系統了解兩種英語發音的不同,只是將很多元音都兒化音了,反而弄巧成拙,似邯鄲學步,學得不倫不類。這就造成了語音輸入的錯誤,在聽力理解辨音時會引起一定的滯后甚至是缺失。
輔音方面,外語學習者主要的表現為:清輔音、濁輔音含混不清;漢語中沒有的發音,如:[v]、[θ]等,外語學習者容易出現混淆(把[θ]發成[s])或發音不到位([v]不咬下唇)等現象,于是就出現把think聽成了sink;部分外語學習者對清音濁化不了解,對于像sport,sky這樣簡單的詞還好,像spectacular這樣較長的詞,學習者往往花了很大的工夫,卻記住了一個錯誤的單詞。
語音變化是自然口語的一大特征,它在使語音發音更加便利和省力的同時,也使口語語音變化多端,很難識別,因此,若不了解相關知識勢必會對聽力理解造成障礙。語流音變包括語音相似、同化、連讀、弱化、吞音等。對這些語音知識,大多數外語學習者知之甚少,這對其聽力理解也有很大影響,以筆者近日教學中的一個聽力理解題為例。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egarded as Chinese ill-mannered practice?
A.Offering name cardswith both hands to strangers.
B.Addressing a person with high status by his given name.
C.Handingwith a slightbow.
D.Accepting the advice of elders.
很多學生因為不了解語音弱化,因此即便Chinese和manner之間有一定的間隔,但在沒有聽清ill的情況下,學生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經過筆者講解后,學生才恍然大悟。
由于漢語是以音節計時,因此說話時間的長短是和句子的長短成正比的,但是有些語言如英語就不是這樣,是以重音計時的,如讀'Tell the boy to'put the book'down.和'Tell the other boy to'putall the book on the'table.兩個句子的時間長度是基本相當的,這對于已經適應了課堂記漢語筆記的中國學生是極其不適應的。面對較長的英語句子聽寫,他們往往是剛記下幾個單詞,整個句子就讀完了。因此,教師在平時讀課文的時候就應該盡量多訓練外語學習者通過重音掌握句子朗讀的節奏和速度,這樣學習者既可以讀出較為優美的韻律,也有助于他們適應較長句子的聽寫。
外語學習者的語音知識是否扎實、發音是否準確能夠影響其聽力理解的水平。為了證明這一點,筆者選取了中國醫科大學97期五年制本科臨床藥學專業兩個班(共43人)和預防醫學專業兩個班(共48人)的英語學習者進行教學實驗。
根據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數據分析,選取臨床藥學專業的兩個班作為實驗班,預防醫學專業的兩個班作為控制班進行教學實驗。實驗開始前,分別對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了2010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實驗前實驗班與控制班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成績比較
從測驗結果可以看出: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實驗班和控制班聽力平均成績基本相同,因為兩個班的樣本數量較大(每班大于30人),故采用Z檢驗方法進行統計測試,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聽力的平均成績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開始前兩個班學生的聽力水平相當。
實驗前聽力測試結束后,開始教學實驗,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為期一學年的語音教學,對控制班的學生采取傳統教學方式。實驗結束后,對兩個班進行實驗后測試,測試內容為2011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實驗后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實驗后實驗班與控制班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成績比較
從表2中體現的實驗后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經過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的聽力平均成績高出控制班學生的平均成績2.83分。但要確定教學實驗的方法是否確實優于傳統教學方法,還需做進一步分析。通過 F 檢驗,F 值 =1.25<1.65=F0.05(42,47),說明實驗后兩個班的聽力成績總體方差齊性,同時兩個班數據為獨立大樣本,故采用Z檢驗統計決斷規則進行檢測,得出結論:教學實驗方法優于傳統教學方法,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成績。
通過理論假設和實驗證明,外語學習者在語音上的障礙能阻礙其聽力理解。因此,為了有效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聽力水平,除了多聽多練、消除心理和文化障礙、積累聽力技巧等手段外,還需向其傳授相應的語音知識。
[1]Rivers,Temperley.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Jenkins J.Variation in phonological Error in Interlanguage Talk[D].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1995.
[3]紹春.語音分析:二語學習者英語聽力失誤類型研究[C].北京:中國語文雜志社,2008.
[4]國偉秋.大學英語語音教學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5]郭瑞芝.語言學:語音與聽力玄機透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