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海燕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北京 100069)
馬克思曾指出:“社會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1],而且人類生命的質量與素質與婦女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婦女健康不僅是婦女全面發展的基礎,也直接關系到出生人口的素質和人類發展的未來。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給我國婦女帶來了新的機遇,婦女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有了很大的提高,婦女健康權益的保護與實現都在加強。
婦女生命健康指標一直作為國際公認的衡量人民健康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而婦女健康權的實現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盡管與解放前相比,我國婦女的健康權益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生育死亡率大大降低、平均壽命增長很快,這兩項指標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女職工健康權益的保護也得到加強。 但由于歷史原因、觀念及社會醫療、教育資源等的不足,婦女健康權的保護與實現還有較大的空間。
健康權是人類每個生命主體都享有的權利,已被諸多國際和區域人權條約及世界各國憲法加以明確與保護。其中健康權不僅指身體健康的權利,還包括心靈與身體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公民生存和進行正常民事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公民作為民事主體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對公民器質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侵害均構成侵害公民的健康權。從這個角度看,無論男性、女性均享有國家憲法與法律保護的健康權。
婦女健康權則是專門針對女性而設置的一項權能,指以婦女不同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群體為對象,通過采取以預防為主、以保健為中心、防治結合等綜合措施來保障實施的以促進婦女的身心健康、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控制疾病的傳播和遺傳病的發生,從而提高婦女的健康水平的一種綜合性權利。
婦女作為生養孩子的物質載體,有其自身生理與心理上的特殊性,加之歷史遺留的“男女不平等”觀念的殘余影響,婦女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接受教育的程度相較男性整體要低,而婦女健康權的實現與這些因素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婦女健康權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婦女盡管在憲法和法律上擁有與男性同等的地位與權利,但婦女特殊的生理以及傳統社會沿襲下來的思想、觀念對婦女實際上權利的享有造成了重大的障礙。相較男性,婦女在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上的整體弱勢不但會使婦女的健康權利容易受到歧視,婦女健康權利也更易遭受侵害,在受侵害后更難得到救濟。
婦女健康權的客體既包括婦女的身體權以及婦女的心理或精神健康,也包括對婦女健康權利實現的一些具體內容,如以保健、醫療、康復為內容的健康權利以及醫療保障權、就醫權。其核心內容是圍繞婦女生殖健康權、職業健康權等專門健康權利。
從婦女健康權保護的手段上看,一是利用媒體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公布有關婦女權益保護的國家政策和法律。婦女健康權的實現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有時婦女健康權受損并不是由明顯具有違法性的行為所導致,而是婦女自我選擇的不當,如吸煙、酗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時國家不宜強行進行干預,就需要做一些健康輿論宣傳,幫助社會和婦女。二是婦女的自我保護,如主動進行保健預防、積極治療和權益受侵害后進行救濟申請。三是國家法律層面的保護。對任何違反法律法規政策方針對婦女健康權實施侵害的行為,要通過行政、司法等手段加以救濟。四是相關協會、團體的保護,如婦聯、婦女權益法律援助中心,這些協會與組織能在實際生活中幫助到健康權受損的婦女。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醫學技術的進步等都給婦女健康權帶來了新的改善。目前我國婦女健康權雖有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進行一些梳理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婦女的健康權的實現。
婦女健康權的實現受到其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與醫療資源等社會條件的制約,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公會直接影響到婦女健康權。
婦女經濟地位低影響其健康權的實現。解放以來,我國婦女在法律上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與地位,但在現實中其經濟地位還是遠遠不如男性的。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協調組2002年12月公布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情況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婦女享受的社會保障、職工福利的程度總體上低于男性[2]。婦女的健康權要從法定權利轉化為實有權利,必須提高婦女的社會經濟地位。一般情況下,經濟收入水平可能決定婦女的營養狀況和醫療保健狀況,良好的經濟基礎會使婦女接受好的教育,有足夠的健康知識來預防可能影響其健康的潛在因素,養成良好的保健習慣,并在權益受損時可以尋求多種幫助,在健康權益受損時可以得到及時的救助,減少損害的發生。
受教育程度不同影響到婦女健康權益的實現。受教育程度代表了一個人獲得積極的社會、經濟和心理資源的能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總體上更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好處和預防保健的重要,會活得更健康。目前我國婦女受教育的程度要低于男性,許多受教育不多的女性只有進入門檻較低的服務業,工作條件差、經濟收入低、社會地位低,其健康程度的提升受到限制,并且會影響其家庭和后代。尤其是我國教育資源向大城市傾斜,農村條件差的家庭會優先男性的教育,使婦女受教育程度整體低于男性,直接造成農村婦女健康權狀況不如男性。
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婦女、農村婦女健康權狀況差。我國 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而其中又有80%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醫院。醫療資源向大城市和高收入人群的集中,尤其是農村婦女往往是大病看不起,小病不去看,錯過最佳的治療期。在貧困農村,衛生設施和醫務人員不足,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偏低,因而造成孕產婦死亡率及嬰兒死亡率較高。由于貧困,婦女無法享有最基本的生育健康服務,一些本可以防治的疾病成為危害婦女健康的主要問題。
首先,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生育的使命使其在生殖健康權方面更易受到侵害。山東省衛生廳2003年12月 29日公布的該省建國以來最大一次全省婦女生殖健康狀況調查的結果,山東省的婦女中,生殖道感染是最常見的婦科病,在4054例調查者中,有52.2%的人患有一種感染,16%患有兩種感染,1.9%同時患有三種以上的生殖道感染。
其次,家庭暴力侵害婦女健康權。2002年全國婦聯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情況抽樣調查報告中的數字顯示,16%的女性承認自己曾被配偶動手打過,而有 14.4%的男性承認打過自己的配偶。在被調查的相關機構負責人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將婦女遭受家庭暴力列為所在地區婦女權益受侵害現象的第一位,而配偶間的家庭暴力在農村比城市更嚴重。
再次,婦女容易受到性騷擾,性騷擾讓女性在不得不與男性打交道時心理有障礙,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
“1988年,中國女職工有5036萬人,2012年發展到1.37億人,占職工總數的42.7%。”女職工的勞動保護在新時期尤其受關注。盡管《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已在2012年4月18日起公布施行,明確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有害婦女健康的勞動,對女職工的“四期”保護規定明確。但是,從法律的操作以及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都還需要繼續努力。
女職工多工作于密集型的工廠或者勞動環境極差的中小企業。女工的工種選擇權受到限制,多選擇較易適應且技術程度不高的餐飲業和美容美發業等,雖有工作選擇權,但沒有能力選擇,導致其職業地位低、經濟收入差,無法選擇良好的婦女保健。同時,私營企業勞動合同不規范,女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具有不完整性,員工的工資、福利、工時,尤其是女工“三期”待遇不予規定。因此,在私營企業,婦女在經期沒有受到特殊的保護,有的甚至孕期也沒有受到特殊的保護,婦女的哺乳期保護也很難實現。女職工的勞動特殊的保護還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其實現得越好,婦女健康權的保障才能越好。
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婦女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目前,我國婦女的平均壽命已達74.1歲;孕產婦死亡率逐年下降。婦女的衛生保健狀況改善,婦女健康權的實現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為了更好地實現婦女健康權,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個人、企業與協會都要做努力。
長期以來的男女不平等給女性健康權帶來不良的影響,如婦女生殖保健未得到落實、婦女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就業時出現性別歧視,國家與社會要積極創造條件,消除因性別因素造成的婦女健康權的不公。
“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總體目標,在此基礎上,婦女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以做好生殖調節為首要任務,降低以生殖問題引起的傷殘率、發病率和死亡率,保障母嬰安全,同時做好婦女一生其它各期的衛生保健工作。生殖健康的提出賦予了婦女保健更深刻的含義和更寬廣的范圍,從提供保健服務、維護婦女的權利和地位、保證婦女生育質量、促進社會健康等各方面滿足和保障了婦女健康的需要,這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體現和進步的標志。
家庭暴力是侵害婦女人權的行為,這種行為給婦女造成身體上的傷害、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抑,嚴重損害婦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消除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行為,減少因此對婦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保障婦女健康權益,進一步保護女性各項權利,推動實現各個領域的男女平等。
要完善立法與司法制度,減少家庭暴力對婦女健康權的侵害。盡管現在沒有全國性的反家庭暴力法,但是《婚姻法》中明確規定禁止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也進一步界定了家庭暴力含義。在司法救濟上完善家庭暴力的損害賠償制度。在夫妻共同財產制度下,建立共有財產關系的強制終止制度,即在特定的情況下,經受害者請求,法院可以裁定終止夫妻財產共有關系,對其財產加以分割;無論婚姻關系或共有關系是否解除,無過錯方均可主張賠償。
消除男女不平等傳統觀念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防止就業和再就業中的性別歧視,進一步開發適合婦女的就業崗位,擴大婦女的就業和再就業。落實女職工勞動保護的各項規定,嚴厲查處侵害女職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各種侵害婦女健康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
對女工實行勞動保護是我國基本國策,有關女職工勞動保護的法律法規也越來越趨向于完善。但在司法、執法實踐及認知上還存在著問題,對女性健康權益的保護與實現尤其如此。
女工要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在接受用工之前簽訂有利于保障健康權益的合同,在權利受損時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人大、勞動、工會、婦聯等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勞動法律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增強婦女自我保護的能力。法院、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及律師在婦女健康權受損時,要幫助她們獲得事后的救濟。
婦女健康權的實現與提高關乎子孫后代的健康與發展,需要社會多種力量共同協作才能實現。
首先,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報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作用,營造男女平等、尊重婦女以及維護婦女權益和促進婦女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呼吁消除對婦女的一切形式的歧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婦女獲得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媒體要針對婦女生理上的特殊結構與功能,提倡婦女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合理膳食、適當鍛煉、精神健康、預防疾病等。
其次,政府要加大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社會醫療總費用中,政府投入比例從1980年的36.4%降至2001年的15.5%,這是社會“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原因。政府不但要加大醫療保障事業方面的投入,還應設立婦女醫療保障事業的專項投入,建立婦女醫療救助制度,對婦女看病就醫提供幫助等。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要保障女性健康權,使其有病可醫,就要確立覆蓋范圍更廣的醫療保障制度,尤其是要打破戶籍界限,把來自農村的所有“外來務工女性人員” 納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
再次,政府、社會、家庭、協會、個人合力確保婦女健康權的實現。要高度重視婦女健康權的援助工作,成立法律援助中心,設立婦女健康維權工作站,把婦女健康權作為優先援助的對象,切實維護婦女健康權。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1.
[2] 中國網.《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情況調查報告,(2012-12-04).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41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