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衛旭東
(1.金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金昌 737000;2.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鼻后滴漏綜合征(PNDS)是指在鼻腔、鼻竇的慢性炎癥狀態下,炎癥部位產生的膿性分泌物經鼻腔倒流,通過后鼻孔流入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這種膿性分泌物的長期慢性刺激能夠引起上述部位的繼發性炎癥及相關癥狀,是兒童及成人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1]。
電子鼻咽喉鏡可清晰顯示鼻部及咽部微細病變,我院使用德國XION電子鼻咽喉鏡及成像系統進行PNDS的檢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在67名患者中,男性28名,女性39名,年齡9~89歲。其中,以慢性咳嗽為主要癥狀者41人,病程1周至4年;以咽部干癢、爬蟲感為主要癥狀者12人,病程2周至2年;以鼻咽部異物感為主要癥狀者8人,病程2~6周;以咽部貼葉感,反復清嗓為主要癥狀者6人,病程7~60天。
檢查方法:用1%麻黃素棉片收縮雙側鼻腔粘膜,以1%丁卡因溶液約2ml噴涂鼻腔粘膜及口咽粘膜,進行表面麻醉,如需檢查聲門下區,可選用環甲膜穿刺注射法,囑患者平臥,頭后仰,環甲膜區皮膚常規消毒,用5ml空針抽取1%丁卡因溶液1ml經環甲膜穿刺注入聲門下區,注射完畢囑患者坐起,咳嗽,使表面麻醉藥分布均勻;檢查時患者可取臥位或坐位兩種體位。一般采用經鼻腔插管術,術者站在患者頭側,右手持鏡柄,左手扶鏡體固定于患者一側前鼻孔,鏡體遠端通過鼻腔進入,進鏡后依次檢查總鼻道、中鼻道、鼻咽部、口咽、會厭、會厭谷、喉前庭、梨狀窩、室帶、聲帶、聲門下區。隨患者呼吸及發“衣”音時,可仔細觀察到聲帶運動情況,鎖定所需圖像并保存,同時將彩色圖譜打印在檢查報告中。
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并進行體格檢查,常規進行胸部X線檢查,對主訴有鼻塞,膿涕、頭痛者進行鼻竇冠狀位及水平位CT檢查。對可疑變異性哮喘者進行氣道激發試驗與支氣管舒張試驗;對主訴有反酸、胸骨后燒灼感者和可疑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者請消化科會診。診斷為非PNDS者均排除出本研究。
根據《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結合電子鼻咽喉鏡檢查結果,67名患者被診斷為PNDS。無麻醉意外等不良并發癥出現。67名患者中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9例(28.36%),慢性鼻炎14例(20.90%),過敏性鼻炎13例(19.40%),慢性鼻咽炎11例(16.42%),鼻中隔偏曲5例(7.46%),其他5例(7.46%)。其中,電子鼻咽喉鏡下見中鼻道后端蓄膿21例(31.34%),口咽部粘膜鋪路石樣改變16例(23.88%),鼻咽部充血14例(20.90%),鼻咽部/口咽部粘液附著12例(17.91%),后鼻孔息肉4例(5.97%)。
PNDS是一類主要以咳嗽為主的癥候群,它是否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或只是一種癥狀尚存在爭議。由于介于呼吸科和耳鼻咽喉科之間,因此,臨床誤診及漏診率較高。其病理表現復雜,目前認為,該病發病時,鼻/鼻竇分泌物增多,倒流入咽喉部或下呼吸道,刺激該處咳嗽感受器產生沖動,通過神經反射而產生咳嗽、咽部異物感、爬蟲感等不適[2]。同時PNDS還可以引起咽后壁粘膜下淋巴濾泡增生,也增加了下呼吸道的炎性反應,導致支氣管反射性收縮,引起陣發性咳嗽。因此,美國有學者建議,PNDS 應更名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2,3]。PNDS 典型臨床表現有:患者有陣發性或持續性咳嗽,以白天為主,入睡后咳嗽較少;多數患者伴有鼻內分泌物后流、口咽部粘液附著、咽部發癢、有異物感,并頻繁清喉,經針對性治療后咳嗽緩解;患者多有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電子鼻咽喉鏡是一種軟性儀器,鏡體纖細、靈便,可轉變鏡頭對病變部位進行多方位觀察。其前端有CCD成像系統,可鎖定瞬間圖像,即時攝像并保存,因其是數碼成像,圖像清晰,無論是攝像功能還是畫面質量均優于傳統的纖維鼻咽喉鏡。硬性鼻內窺鏡也可檢查鼻腔及鼻咽部,因其頭端不能轉動故存在一定的盲區,且對口咽及喉咽部病變無法觀察。鼻腔、鼻道、鼻咽部位置較深,腔隙細小,臨床上PNDS患者常缺乏明顯體征,易造成漏診。使用電子鼻咽喉鏡,可以對鼻腔及咽部進行較為細致的觀察,在診斷PNDS中具有獨特的優點,值得推廣使用。
[1]李麗,王寧寧,葛曉輝.鼻后滴漏綜合癥[J].國外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29(3):164-166.
[2]Hesham Saleh.Rhinosinusitis,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and cough:An ENT viewpoint[J].Pulmonary Pharmacology&Therapeutics,2009(22):127-129.
[3]Patricia Macedo,Hesham Saleh,Alfonso Torrego,et al.Postnasal drip and chronic cough:An open interventional study [J].P Respiratory Medicine,2009(103):17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