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東,高 華,姚雙彥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生態景觀河道治理模式分析
劉德東,高 華,姚雙彥
(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結合水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和近幾年河道治理經驗,對生態景觀河道的治理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據山東省河道現狀,歸納總結了4大類、7小類生態河道治理模式,以期對各地生態景觀河道的治理有所借鑒。
生態河道;生態景觀;河道治理
傳統的河道治理只注重“泄洪、排澇、航運、灌溉”等常規水利功能,河道治理過多地采用砌石、混凝土等硬質材料,使自然水體形態渠道化、水池化,另外,由于經濟的粗放發展,污水廢液大量排入河道水體,造成水質惡化,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水生生物銳減,河道生態系統退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河流“生態、景觀、休閑、旅游”等功能的重要性,更加向往“生態自然、人水親和、景觀優美”的河道環境。生態景觀河道的建設成為當前河道治理的發展趨勢。
生態景觀河道是融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景觀生態學、生物科學、園林園藝學、美學等學科于一體的交叉學科類工程。如何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生態景觀河道的治理,使河道治理體現生態文明的理念是現代河道治理亟需解決的問題。
生態景觀河道治理中,河道斷面形式、護坡方式、植被配置格局、景觀設施格局等都可以用河道治理橫斷設計的形式表現,河道橫斷設計是生態景觀河道治理的重要表現手段。本文針對山東省中小河流生態治理工程中河道現狀橫斷特性進行分類并對相應治理模式進行典型分析如下:
根據擬治理河道的實際情況,按河道斷面岸坡形式可分為以下兩類:
1.1 直立擋墻岸坡河道
河道護坡基本為漿砌石擋墻,此類坡岸有結構穩定、節省占地的優點,但漿砌石護坡阻斷了河流水體與兩岸土壤的連通,兩岸土壤和河流水體的物質交換減少,河岸帶水生和陸生動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間,河岸生態破壞嚴重,且影響河道景觀、妨礙人水親和。
1.2 自然岸坡河道
自然岸坡河道具有生態好、景觀自然的優點,但也存在個別區段岸坡不穩、植被單一、人水親和性差等缺點。
根據河流的2種岸坡分類情況,因地制宜,提出4大類治理模式,分別為直墻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直墻岸坡河道鄉村段治理模式、自然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和自然岸坡河道鄉村段治理模式。其中,根據兩岸改造空間的多少,將直墻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分為兩岸空間充足、空間緊張、無拓展空間3小類治理模式,自然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分為兩岸空間極充足和空間較充足2小類治理模式,總共形成4大類、7小類河道治理模式。
2.1 直墻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
1)兩岸空間充足情況。將直墻拆除至正常水位以上0.5m,縮短人與水的距離,利于人水親和。河底兩側設置1.5~2.0m泥沙臺地,種植水蔥、蘆葦、睡蓮等水生植物,作為生態河床帶,凈化水質,給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空間,修復水體生態。保留的直墻岸坡以上可設置步行游路,供市民散步休閑,游路以上岸坡為生態護坡綠化帶,河岸綠化帶以外為行車景觀路,
意見圖1。

圖1 直墻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示意圖
2)兩岸空間緊張情況。如河道兩岸空間較少,可采取二階臺地河岸形式。同樣將直墻拆除至正常水位以上0.5m,拆除的直墻外移1.0~1.5m,設置親水臺地或游路,縮短人與水的距離,利于人水親和。河道內兩側種植水生植物,凈化水質,給水體生物提供生存空間,修復水體生態。
3)兩岸無拓展空間情況。如現狀兩岸已無改造空間,則保持直墻不動,在岸墻外種植藤蔓植物,下垂至水面,使得河岸綠意盎然改善河道景觀。河道內兩側種植水生植物,或設置生態浮床,凈化水質,給水體生物提供生存空間,修復水體生態。
2.2 直墻岸坡河道鄉村段治理模式
考慮經濟因素,保持現有直墻不變,對直墻破損段替換為生態性較好的石籠護岸,其他岸坡良好段維持不變,后期隨著修補工程逐漸替換為石籠擋墻護岸。
2.3 自然岸坡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
1)兩岸空間特別充分,灘地較寬,有營造濕地景觀的情況。城鎮段在滿足防洪除澇的前提下,對生態、景觀、休閑的功能要求較高。自然坡岸河道相對擋墻河道生態治理的空間更多,整治條件較好,可盡量營造生態自然的美麗景觀,滿足城區市民休閑休憩的需要。在滿足防洪排澇要求的基礎上,可采用多變的河槽形式,營造自然多變的生態景觀效果,一般概括為“生態河道+生態濕地”綜合治理模式(見圖2)。

圖2 自然坡岸河道城鎮段治理模式示意圖
2)兩岸空間相對充足情況。如果沒有營造濕地的空間條件,但兩岸空間相對充足,河道治理可采用“生態駁岸+親水平臺+灘地游廊+行車景觀路”的模式治理。
2.4 自然岸坡河道鄉村段治理模式
自然岸坡河道鄉村段經過多年運行,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護岸形式,除了不滿足過水能力或岸坡穩定的個別區段進行清淤疏浚、生態坡岸設計、堤防修筑外,河道易保持原有自然坡岸形式,維持原有的自然坡岸河道。自然岸坡河道鄉村段模式見圖3示。

圖3 自然岸坡河道鄉村段形式示意圖
沂源縣4大類7小類治理模式在現代生態河道治理中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其他地區河道治理可根據河道現狀情況,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治理模式,滿足現代河道治理的需要。
生態景觀河道治理時,通過把握保持自然河相、營造健康生境、力求美觀和諧、承載文化內涵的4大治理要點,結合河道生態系統現狀,合理采取4大類工程措施,根據河道橫斷岸坡特征,綜合考慮水利、生態、景觀、文化等多重功能,合理制定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可成功打造生態自然、美觀和諧、體現生態文明的河道生態景觀。
未來生態景觀河道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影響因子和相應機理、生態美學、文化內涵挖掘和體現等方面的綜合研究。
[1]薛彥東,楊培嶺,王成志.現代生態河道整治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06).
[2]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 2003(11).
[3]LiuDedong,ZhuLei,ZhangJuan,LiangJinyan."Selectthe OptimalEcologicalBank-ProtectionTechniqueforPlain-AreaChannelUsingAHP",JCIT,Vol.7,No.1,pp.214~221,2012.
(責任編輯趙其芬)
TV85
B
1009-6159(2013)-06-0021-02
劉德東(1980—),男,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