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桂麗
(大理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南詔是唐代在我國西南邊疆崛起的一個地方政權,它以洱海地區為統治中心,轄今云南全境和周邊部分地區。南詔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南詔山區經濟開發較具特色,對其進行研究,具有較大的價值和現實意義。下面就南詔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建設、畜牧業發展、鹽井開發、礦業發展等幾方面分述之。
研究南詔農業發展,對于了解云南的經濟和各民族發展史,以及唐代民族經濟史都具有重要意義。南詔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南詔糧食作物品種豐富,既有北方的傳統作物麥、粟、黍、稷,又有南方的傳統作物稻、豆類等,品種較為豐富。就洱海區域來說,在南詔立國之前,農作物就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缎U書》卷七載:“從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業水田,種麻、豆黍、稷,不過町疃。水田每年一熟,從八月獲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種大麥,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麥后,還種粳稻。小麥即于岡陵種之,十二月下旬已抽節如三月,小麥與大麥同時收刈?!笨梢?,滇池湖區已在肥沃的土地上實行稻麥復種制。復種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種集約型經濟形式,產生于唐代,也是現在我國南方熱帶地區(如西雙版納)的主要的一種種植方式〔1〕。《通典》記載了南詔農作物有稻、麥粟、豆、蔥、韭、蒜、菁、桃、梅、李、奈等,且種植方法與中原相同??梢娔显t農業不僅有自己的特產,還善于引進發達地區農作物,以此豐富南詔的物產。
南詔蠶業較發達,《南詔德化碑》載:“家饒五畝之?!??!缎U書》載:“蠻地無桑,悉養柘,蠶繞樹。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數頃,聳干數丈。三月初,蠶已生,三月中,繭出。抽絲法稍異中土。精者紡絲綾,亦織為錦及絹。其紡絲入朱紫以為上服。錦文頗有密致奇采,蠻及家口悉不許為衣服。其絹極粗,原紬不入色,制如衾被,庶賤男女許以披之。亦有刺繡,蠻王并清平宮禮衣悉服錦繡,皆上綴波羅皮。俗不解織綾羅,自大和三年蠻賊寇西川,虜掠巧兒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織綾羅也。”以上記載,不僅反映了南詔桑樹之多,而且再現了桑樹的品種、蠶絲的生產過程及分配制度。
南詔注重吸納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其農業耕作技術與中原相當。首先表現在牛耕的推廣和鐵制農具的使用上?!对颇现尽肪砥咻d:“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長丈余。兩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牽牛,一佃人持按犁轅,一佃人秉耒?!边@是有名的“二牛三夫”耕作技術,也稱“二牛抬杠”。這一耕作技術,在中原比較普遍。南詔耕作技術的提高,有效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國貯九年之廩”的繁榮景象〔2〕。
南詔以洱海和滇池兩大高原湖泊為中心,因此,對水源的利用和水患的治理無疑成為南詔的主要內容之一。南詔的仿唐性,決定了南詔在農田水利建設上不僅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還有中原先進的技術。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南詔山區溪流較多,當地土民充分利用高山溪流來灌溉農田?!赌显t德化碑》載:“厄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沱,下隰樹同林之業?!笨梢姡显t除了利用高山溪流灌溉壩區水田之外,還開溝引水灌溉山間梯田。
由于一年四季降雨量有別,為了在少雨的季節也能保證農業豐收,南詔土民在山溝筑壩、高山挖儲水塘來灌溉農田。胡蔚《南詔野史》載:“武宗乙丑會昌元年(公元841年),(豐)佑遣軍將晟君筑橫渠道,自磨用江至鶴拓,灌東皋及城陽田,與龍法江合流于河,謂之錦浪江。又潴點蒼山玉局峰頂之南為池。謂之高河,又名馮河,更導山泉共泄為川,灌田數萬頃,民得耕種之利?!边@段記載敘述了南詔時期的水利建設情況。
南詔國和大理國是云南畜牧業發展史上的兩個鼎盛時期。南詔畜牧業的發展,以及在民間市場和周邊地區的大量交易,活躍了市場,豐富了畜禽品種,加強了地區之間的溝通。由于南詔所轄地區山多、水多、草肥,利于牲畜繁衍生長,南詔已成為唐代最有活力的畜牧區。當時已經有了東爨烏蠻區,長褲蠻、施蠻、順蠻、磨些蠻諸部落區和越賧三個比較大的畜牧區〔3〕。
東爨烏蠻畜牧區在南詔的東部,《蠻書》卷四載:“東爨,烏蠻也。當天寶中,東北自曲州、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馬被野?!庇帧缎绿茣つ闲U傳》亦載:“東爨烏蠻區,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披發,皆衣牛羊皮。”這顯然是一種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文化類型。
長褲蠻、施蠻、順蠻、磨些蠻諸部落畜牧區在南詔國西北,今麗江巨甸鎮以東,包括今云南的麗江、永勝、寧蒗等縣和四川的鹽源縣,也是一個較大的畜牧業區。在這個區域有磨些蠻、施蠻、順蠻等民族?!缎U書》卷四載:“磨些蠻,亦烏蠻種類也。鐵橋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昆明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終身不洗手面,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p>
越賧畜牧區在瀾滄江、怒江以西的越賧,即有名的越賧馬產區?!独m博物志》卷四載:“馬出越賧之西,若羔,細莎糜之,粉米飲之,七歲可御,日馳數百里。”又《蠻書》卷四云:“馬出越賧川東面一帶,岡西向,地勢漸下,乍起伏如畦畛者,有泉地美草,宜馬。初生如羊羔,一年后,紐莎為攏頭縻系之。三年內飼以米清粥法,四五年稍大,六七年方成就。尾高,尤善馳驟,日行數百里,本種多聰,故世稱越賧聰”,且這些馬“一切野放,不置槽櫪”。這是一種以馬為主的畜牧區。馬既可架耕又可騎乘和馱載,還可套車,在多山交通不暢的地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之“有馬者為騎兵”為南詔之特殊軍制,對馬的需求量自然不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畜牧業的發展。
從以上三個主要牧區看,南詔畜牧業主要以馬、牛、羊為主,此外還馴養象、鹿。如開南一帶用象耕田,南詔軍中還有象隊。貞元間,唐使袁滋來南詔時,南詔王異牟尋歡迎他的儀仗隊中就有十二頭大象帶隊。今西昌有村名力俄,據說就是南詔軍隊養象的地方。南詔時期,西洱河附近許多山都有鹿,今下關團山公園就是當時的皇家養鹿場,公園旁的金星村,原名叫“馬鹿蕩”。
南詔畜牧業規模較大,畜牧業的發展,不僅給南詔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源,而且為南詔交通、運輸、商品貿易、部隊戰斗力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南詔畜牧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一直影響到宋代大理國馬市的繁榮與發展。
云南自漢代以來就非常重視鹽的生產,有“滇南大政,惟銅與鹽”(清《滇海虞衡志》)之說。云南鹽有礦鹽和井鹽兩種,其中井鹽較為豐富。井鹽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中,滇南也有分布。如高黎貢山附近,今怒江州境內的羅苴井,但史料記載較少。滇西北鹽井主要分布在劍川、云龍和蘭坪的黑惠江和沘江流域。滇中主要有安寧井,據《新纂云南通志·鹽務考》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在全國二十八個產鹽郡設置鹽官,益州郡的連然(今安寧縣)即為其中之一”〔4〕。古代,由于食鹽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對鹽的控制,如同當代社會對石油的控制一樣。南詔各部族對鹽的意識,促使他們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劃分氏族、部落,到以地域來區分成員,形成相對穩定的古代民族,進而建立起地方政權〔5〕。南詔立國之后,通過繼承、開發和武力征服等方式,擁有大量鹽井,給南詔注入了強大的經濟活力?!赌显t德化碑》載:“鹽池鞅掌,利及牂牁,城邑綿延,勢連戎僰。乃置城監,用輯攜離。遠近因依,閭閻櫛比?!边@一記載,反映了南詔鹽池之多,惠及面之廣。南詔對各地鹽井具有具體的管理方式:一是核心統治區鹽井主要由官府管理。二是邊緣區域的鹽井所有權歸南詔國,開采權歸土蠻、部落首領,不收稅。三是對鹽質較好的鹽井,南詔統治者獨享〔6〕?!缎U書》卷七載:“升麻、通海已來,諸爨蠻皆食安寧井鹽,唯有覽賧城內郎井鹽潔白味美,惟南詔一家所食取足外,輒移灶緘閉其井。”《新唐書》載:“覽瞼井鹽最鮮白,惟王得食,取足輒滅灶?!?/p>
南詔不僅重視農業、畜牧業和鹽業發展,而且還非常重視礦業發展。礦業的發展,不僅有效提高了南詔的生產力,而且也加快了南詔佛教文化的發展。
《蠻書》載:“生金,出金山及長傍諸山、藤充(沖之誤)北金寶山。土人取法,春冬間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闊數十步。夏月水潦降時,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砂石中披揀。有得片塊,大者重一觔,或至二觔,小者三兩五兩,價貴于麩金數倍。然以蠻法嚴峻,納官十分之七八,其余許歸私。如不輸官,許遞相告。麩金出麗水,盛沙淘汰取之。河賧法。男女犯罪,多送麗水淘金。長傍川界三面山并出金,部落百姓悉納金,無別稅役,征徭?!薄般y,會同川銀山出。諾賧川有錫山出錫?!边@段史料記述了南詔金礦的產地、類別、獲取方法和分配方式。至于麗水所產的麩金,就是“沙金”。麩金,產于伊洛瓦底江和金沙江,采用盛沙淘汰法獲取。金沙江上游,原自西北向東南流,到麗江石鼓折而北流,流水夾帶的金砂,都沉積于轉折處,所以金沙江一段麩金最多。南詔將大量奴隸和犯人送去淘金,以增加國家黃金收入。
為了適應生產、戰爭和宗教文化的需要,南詔國加大了銀、銅、鐵等礦藏的開發和利用。關于銀,從豐佑母出家,用銀五千鑄佛一堂,可知當時銀的產量不小。對于鐵的產量和利用,從南詔時使用的鐵犁農具,精良的郁刀、浪劍等武器,以及南詔鐵柱,可知鐵的生產技術之精湛及生產量之大。關于銅,從世隆時,鑄有重十萬斤,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的崇圣寺洪鐘。豐佑時,王嵯巔擴崇圣寺,讓李成眉建三塔,造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九十斤,以及舜化貞時鑄的雨銅觀音,可以想見南詔時期銅的產量是巨大的。
南詔不僅善于借鑒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來發展經濟,而且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經濟。今天,云南所轄區域正是南詔國的領地,南詔山區的開發經驗于今云南山區經濟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性。因此,研究其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強滇、必先興水?!?012年,云南水利建設和抗旱減災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實施“興水強滇”戰略,把水利作為云南省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工作,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云南山多地少,旱情較為嚴重。特別是人口較少的民族地區多位于高山峽谷間,交通閉塞,水利設施較差,農業生產無法保障。因此,加強水利建設無疑成為歷任治滇者的要務。南詔時期,山區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如在山箐修水庫,在高山筑壩塘等,這些方法和措施,于今依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云南山多地少,糧食生產不具備核心優勢,卻具有發展綠色農牧業和綠色食品的良好環境。云南農業的潛力在山,農民增收的希望在畜。因此,當前解決云南農民增收問題,從根本上說,應把推動畜牧業的發展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重點來抓,用畜牧業串起農村致畜產業鏈,把畜牧業建設成云南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7〕。南詔王朝非常重視畜牧業發展,畜牧業成為南詔的一項重大產業,它不僅推進了南詔經濟發展,而且給南詔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戰馬,有效提高了南詔的戰斗力。因此,研究南詔成功的畜牧業發展經驗,有利于云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云南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1年3 月1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把云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斷提升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將“橋頭堡戰略”列入國家規劃綱要。南詔山區經濟的發展,過剩產品需要交換,先進生產技術需要互相借鑒,由此推動了南詔向大唐王朝和周邊國家的開放政策。南詔的對外貿易,對于唐王朝來說起著“橋頭堡”的重要作用。南詔為了適應山區經濟的發展,打通了與唐中央王朝、吐蕃、東南亞諸國的通道,實現了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互動,出現了“犀象珍奇,貢獻畢至,東西南北,煙塵不飛,遐邇無剽略之虞,黔首有鼓擊之泰。乃能驤首邛南,平眸海表……”〔8〕的繁榮景象。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南詔國雖然和唐王朝處于“獨立”狀態,但又有著特殊的友好關系。南詔的崛起,即是唐王朝著力扶持的結果,公元738年,皮羅閣被唐王朝封為“云南王”。其后,雖然有“天寶戰爭”(公元751、754年)、“西川戰事”(公元874年)、“安南爭奪”(公元860年起)等戰事,但也有“蒼山會盟”(公元794年)、“唐南和親”。南詔時期,唐王朝對該地區的影響一直持續,該地區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始終連綿不斷。雖然古代沒有“橋頭堡”的概念和說法,但可以這么說,對于唐宋王朝,南詔國始終在起著“橋頭堡”的地位和作用,南詔國也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橋頭堡”的重要角色〔9〕。可見,研究南詔山區經濟的開發及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對于推進當前云南“橋頭堡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南詔山區經濟開發的內涵比較豐富,以上所論,僅觸及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內容需要繼續探究。
〔1〕李昆聲.南詔農業雛議〔J〕.思想戰線,1983(5):54-57.
〔2〕谷躍娟.南詔史概要〔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94.
〔3〕管彥波.南詔經濟文化類型探微〔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7(3):55-60.
〔4〕周鐘岳.新纂云南通志:卷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5〕趙敏.洱海區域的鹽井與南詔大理文化〔J〕.大理學院學報,2012,11(5):1-7.
〔6〕李晉昆.淺論南詔對境內鹽井的控制及其政治意義〔J〕.大眾文藝,2009(10):12.
〔7〕焦鋼.云南畜牧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研究報告〔J〕.經濟問題探索,2003(9):95-96.
〔8〕周祜.大理古碑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2.
〔9〕納張元.民族性與地域性:云南文學永遠的信念堅守與夢想超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