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偉君 / 同濟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網絡銷售平臺提供商的信息披露義務
文 / 張偉君 / 同濟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摘要:網絡銷售平臺正逐步成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商品交換平臺,提供網絡銷售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應否向知識產權權利人及時披露足以識別涉嫌侵權行為人的信息這一問題也愈發受到關注。對這一問題,TRIPs以授權性規范作出了規定,允許締約方立法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提供義務,而對此問題最近部分發達國家簽訂的ACTA則以強制性規范作出規定。我國也有類似規定,但相關規定的法律位階較低,建議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在以后的修改完善中,就侵權者身份信息的披露問題作出原則性的規定。
關鍵詞:網絡銷售平臺提供商;知識產權侵權;信息披露;侵權責任
在阿里巴巴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發布產品信息。而除了在阿里巴巴網站上注冊的擁有“誠信通”標志的企業是經過阿里巴巴網站的實名制認證外,對于其他的網頁(如公證書中的網頁),阿里巴巴網站并未審核發布者的真實身份以及所發布信息的真實性。比如,通過阿里巴巴網站檢索出來的“XX公司”公司名稱的右側明確標注了“[未核實]”字樣,點擊“公司介紹”欄目顯示的右下方“工商注冊信息”欄顯示:“未經過第三方認證”字樣。這就說明:任何人都可以該“XX公司”的名義在該網站上發布信息。
接下來的問題是:
(1)如果商標權人發現A公司在阿里巴巴網站發布假冒其注冊商標標識的產品信息,其對該網頁進行了公證,那么其僅僅提供這樣的一個公證文書,是否足以證明A公司擅自使用了其注冊商標?如果不能證明,商標權人是否有權利請求阿里巴巴網站提供發布者的身份信息?如果阿里巴巴網站拒絕提供或者無法提供發布者的身份信息,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2)或者,反過來:如果商標權人發布聲明指責其競爭對手A公司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銷售假冒其注冊商標的產品,A公司斷然否認,并起訴商標權人侵害其商業聲譽。商標權人通過網頁公證,舉證證明A公司在阿里巴巴網站銷售侵權產品;但是A公司認為該信息并非自己發布的。這時,應該由誰來舉證證明該信息發布者的真實身份?商標權人或者A公司是否有權利請求阿里巴巴網站提供發布者的身份信息?如果阿里巴巴網站拒絕提供或者無法提供發布者的身份信息,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向廣大網絡用戶提供網絡銷售平臺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應該向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及時披露足以識別用戶的信息,以追究侵權者的責任?
即使在非互聯網環境下,在發生知識產權侵權的時候,也會存在難以發現侵權產品的來源以及難以獲知制造侵權者身份的問題。因為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發明創造、文藝作品、商業標識等客體具有無形性的特點,當侵權人在制造侵權產品的時候往往難以被及時發現和制止,往往是侵權物品在市場和公眾中流通或傳播時,權利人才能發現侵權行為,而且,即便這時發現了個別侵權現象,權利人也往往難以直接獲知這些侵權物品的來源和出處,因此,難以有效地打擊和制止那些上游的、直接的侵權行為。
為此,TRIPs協議第四十七條就權利人“獲得信息的權利”作了規定:
各締約方可以(may)規定,除非與侵權的嚴重程度不相稱,司法機關有權責令侵權人將涉及生產和銷售侵權貨物或提供侵權服務的第三方的身份及其銷售渠道告知權利持有人。
2011年10月1日由部分發達國家發起并簽署的《反假冒貿易協定》(以下簡稱“ACTA”)進一步強化了有關侵權信息披露的義務。ACTA第十一條就“與侵權有關的信息”的披露對締約國做出了強制性(shall)的要求,并做出了進一步明確的規定:
第一,權利人可以基于收集證據的目的,請求司法機關責令侵權人提供信息。這樣,啟動這個程序的主動權就可以掌握在權利人的手里。
第二,被責令提供信息的主體不僅僅限于侵權人,也可以是被指控侵權的人;被責令提供信息的客體不僅僅限于侵權物品,也可以是被指控侵權的物品。也就是說,責令提供信息,不以侵權行為已經被認定為前提。
第三,被責令提供的信息是由國內法規定的侵權人或者被指控侵權人所占有或控制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的范圍可以包括涉及侵權的人的身份信息,但是,與TRIPs協議不同的是,ACTA規定:這些涉及侵權的人員不僅僅是那些參與侵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的“第三方(third persons)”信息,而可以是“涉及侵權任何環節(any aspect of the infringement)的任何侵權人(any person)”的信息。
在互聯網環境下,由于網絡用戶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的網絡平臺向公眾發布或者銷售盜版產品和假冒商品,而這些網絡用戶可以是實名的,也可以是假名甚至匿名,這就為打擊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制造了極大的障礙。為了有效地保護數字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ACTA專門規定了網絡環境下在線服務提供商對用戶信息的披露義務,ACTA第二十七條第四款規定:根據自身法律或法規,締約方可以規定其主管機關有權責令在線服務提供商向權利人及時披露足以識別用戶的信息,如果該用戶的賬戶被控用于侵權,而該權利人已經提起侵犯商標權或者版權或鄰接權的合法訴請,并且為了對上述權利進行保護和救濟正在尋求這些信息。
上述規定其實是ACTA有關民事執法程序中要求披露侵權信息的規定在數字網絡環境下的具體應用。
對這一問題,TRIPs以授權性規范作出了規定,允許締約方立法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提供義務,而對此問題最近部分發達國家簽訂的ACTA則以強制性規范作出規定。
中國的知識產權法以及民事訴訟法中,雖然有證據保全的規定,但并沒有規定在侵權案件中,權利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提供侵權信息。而責令侵權人提供侵權信息制度與證據保全制度無論在制度的目的、機制和作用上都不盡一致,不可混為一談。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在中國發生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侵權人可以任意回避或者抗拒提供有關侵權信息?!渡虡朔ā返谖迨鶙l第三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專利法》第七十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1《著作權法》沒有作出類似的規定,但該法第五十三條 “復制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錄音錄像制品的復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制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的規定似乎也隱含:盜版物的發行商、出租者如果能證明合法來源,就可以免于承擔賠償責任。根據這些規定,如果假冒商標商品的銷售商要免于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就需要說明假冒商品的合法來源(提供者);如果專利侵權產品的使用者、銷售商以及許諾銷售者要免于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需要證明該產品的合法來源。這就大體上可以滿足TRIPs協議甚至ACTA規定的侵權人披露侵權信息的要求。
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中雖然沒有一般地規定“提供侵權信息”的執法措施,但是,為了保護著作權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有關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已經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十三條以及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為了查處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可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權的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絡地址等資料。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或者拖延提供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警告;情節嚴重的,沒收主要用于提供網絡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
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絡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
但是,這些規定只是適用于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對于商標侵權糾紛案件則無法適用。不過,2010年7月1日起,由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對網絡商品經營者和網絡服務經營者提出了“實名制”的要求,使得這個問題的解決變得相對簡單。2《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網絡商品經營者和網絡服務經營者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交易信息應當真實準確,不得作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p>
具體而言就是:
(一)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對申請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或者自然人的經營主體身份進行審查;
(二)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對暫不具備工商登記注冊條件,申請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自然人的真實身份信息進行審查和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實更新。核發證明個人身份信息真實合法的標記,加載在其從事商品交易或者服務活動的網頁上。3《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條。
同時,根據該《辦法》規定,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積極協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查處網上違法經營行為,提供在其網絡交易平臺內進行違法經營的經營者的登記信息、交易數據備份等資料,不得隱瞞真實情況,不得拒絕或者阻撓行政執法檢查。4《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八條。
因此,起碼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執法而言,已經可以依據這個規定有效地獲取侵權者的身份信息。但是,這個規定并不能用來解決民事訴訟糾紛案件中當事人獲取侵權人真實信息以獲得法律救濟的取證困難——因為法律并沒有規定網絡服務提供商向權利人提供侵權信息的義務。
我國知識產權法律沒有一般地規定“提供侵權信息”的執法措施,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均有所涉獵,尤其在《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有比較詳細的規定。
我國司法機關作出的有關判決中,對于網絡服務提供商是否有義務披露侵權信息有不同的見解。
在原告成都榮樂化妝品有限公司、上海梵歐化妝品有限公司訴被告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商標侵權糾紛一案中,杭州西湖區人民法院認為:
原告榮樂公司在2008年8月至10月期間,與被告淘寶公司幾次函件來往,要求淘寶公司提供涉嫌侵權的淘寶賣家的身份信息,且按照淘寶公司的要求寄送了知識產權侵權通知函及侵權說明,但未從淘寶公司處獲得可以用作訴訟的賣家身份信息。此時,兩原告已窮盡了所有的自力救濟方法。而淘寶公司作為淘寶網的經營、管理者,既有義務也有能力幫助兩原告獲得訴訟所需要的淘寶賣家身份方面的信息,因此,淘寶公司應履行上述義務。原告榮樂公司、梵歐公司要求被告淘寶公司提供訴狀中列舉的九家網絡商店店主的真實身份信息的訴訟請求應予支持。
因此,法院判決:浙江淘寶網絡有限公司向成都榮樂化妝品有限公司、上海梵歐化妝品有限公司提供涉案的九家淘寶賣家的身份證號碼等真實身份信息。
而在上海卡斯特酒業有限公司訴CASTEL FRERES SAS公司(中文譯名:法國卡斯特兄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正理律師事務所、成都新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其他不正當競爭(侵犯商譽)一案中,被告發布律師聲明指責原告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銷售假冒“CASTEL”葡萄酒,而通過阿里巴巴網站檢索出來的“上??ㄋ固鼐茦I有限公司”公司名稱的右側明確標注了“[未核實]”字樣,點擊“公司介紹”欄目顯示的右下方“工商注冊信息”欄顯示:“未經過第三方認證”字樣。由于原告無法從阿里巴巴那里獲得該信息的真實發布者的身份信息,一審法院認定:原告上海卡斯特公司沒有證據證明被告美國公司對其“擅自使用CASTEL商標標識”這一事實的陳述進行了捏造,因此,被告的聲明沒有侵犯原告的聲譽,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認定:上海卡斯特公司無法證實其從未在其在阿里巴巴注冊的網站上宣傳其產品的事實,故涉案《律師聲明》不存在散步虛偽事實之處。
在這個案件中,商標權人只是提供了一個未經核實的侵權信息發布者的身份信息,而法院把核實該侵權信息的發布者的身份的舉證責任轉移給了被指控侵權的一方,從而做出了不利于被指控侵權一方的判決。我們認為這過于降低了商標權人的舉證義務,而在事實上無法查明侵權人真實身份的情況下,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決。因為在沒有實名認證的情況下,我們并不能排除在相互競爭的對手之間可能故意制造侵權事件來陷害競爭對手、損害競爭對手的聲譽。
基于電子商務的特點,網絡銷售商在網絡銷售平臺的網頁上不一定顯示經營者的真實身份信息,但作為網絡銷售平臺提供者的網絡服務商應該掌握用戶的實名信息,并有義務在出現侵權糾紛時提供給有關當事人以查明責任人。否則,網站動輒以保護隱私或者沒有義務提供為理由,就會使得雖然侵權事實上發生,卻難以查明侵權者身份的情況泛濫成災。
我國有關法規規定的“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實名制使得網絡銷售平臺提供者在必要時向執法部門以及當事人提供侵權者的真實信息不再存在法律上的障礙。但是,由于這個規定的位階過低,且沒有明確網絡銷售平臺提供者應該向當事人提供侵權者的身份信息,所以,網絡銷售平臺提供者是否應該向當事人提供侵權者的身份信息,仍需要以后的司法實踐來回答。
為此,建議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在以后的修改完善中,可以就侵權者身份信息的披露問題作出這樣幾個原則性的規定:
1.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權利人應該承擔舉證責任以證明侵權者的真實身份信息。在被指控的侵權人否認自己的實際上的侵權人的情況下,由于在證據學上證明某事發生在比證明該事沒發生更容易,主張事件確曾發生的一方,應至少承擔主要舉證責任。因此,這時權利人不能僅僅以在網頁上顯示的侵權者身份信息為依據來指控侵權,而應該向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的提供者尋求侵權者的真實身份信息。
2.在提供有關權利證明信息的情況下,權利人可以直接請求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的提供者向其披露侵權者的身份信息;權利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的提供者有義務向權利人或者司法機關披露有關信息。如果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的提供者拒絕披露,需要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