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峰
首先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多次涉及到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馬克思認為工業化是勞動力轉移的原動力,工業化的發展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勞動力進入工業部門提供了可能。
1.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
按照劉易斯模型,由于農村農業部門的工資水平低,而城市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高,這就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直到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全被城市吸收,城鄉工資水平趨于一致,國民經濟實現現代化這一過程才會結束。
2.費景漢—拉尼斯模型
費景漢、拉尼斯認為農業部門存在著隱蔽性失業,當勞動邊際生產率為零或接近于零,勞動力可無限供給。因此,農業對促進工業增長所起的作用,不只是消極地輸送勞動力,還積極地為工業部門的擴大提供必不可少的農產品。
武川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北麓,屬呼和浩特市管轄。距離呼和浩特大約35公里,面積為4885平方公里,全縣轄5鄉3鎮,93個行政村,964個自然村,人口約有17.2萬,其中蒙古族0.3萬,漢族居多數。農業主產小麥、莜麥、蕎麥、馬鈴薯、油菜籽、亞麻。武川縣是比較典型的高原、高寒、干旱地區。
武川縣農村人口轉移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家庭部分成員,主要是家庭主要勞力外出務工,從事季節性打工,未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二是常年舉家外出,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三是通過考學離開農村,這部分所占比例較小,也很少再返回到農村。
通過勞動力轉移可以取得較高的工資。外出打工或從事個體經營的收入可以極大緩減支出壓力,提高生活水平。
農村勞動力通過轉移后,使得進入城鎮的勞動者的思想及觀念得到轉變和提高,另外,許多外出務工人員通過打工走上了致富道路。
轉變觀念的返鄉農民工將自己打工所積累的資金投入到農牧業生產中去,實現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的轉變,不僅帶回了家鄉缺乏的技術和市場信息,而且還起到了相關技術掌握、示范和推廣的作用。
促進了農村土地的流轉,有助于推動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
從全國范圍來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會對我國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為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同時也存在一部分小學以下的勞動力。文化程度低造成轉移的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真正高素質的勞動力缺乏。
外出務工主要通過親友介紹外,相當一部分是自發的,一方面難以及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增加了務工成本;另一方面給務工目的地的社會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和社會穩定。
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剩下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小孩。個別地方出現耕地拋荒等現象。這不僅不利于農業發展,也降低了土地這一人類最稀缺資源的利用效率。
農村中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都出去了,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多是老人和婦女,勢必有礙于科學知識的普及、良種的推廣、土壤的改造、新技術的采用。
武川縣存在著一些極具特色的優勢產業,例如莜面、馬鈴薯、油菜籽的種植,優良品種的牛羊養殖。由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武川縣的特色產業難以進行,武川縣的馬鈴署,莜面,菜籽油料作物等特色農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使未成年子女成為了“留守兒童”。他們或是由祖父母監護,或是由親戚監護,也有同輩監護或自我監護的。由于缺少至親的父母的關愛,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
建立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模式。應該按照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崗前培訓,
以科學改良為手段,發展特種養殖業。發展武川縣的特色加工業,同時發展武川縣的旅游業,這樣農民可以轉移到這些服務業中。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提高耕地集約化經營。建立激勵機制,在政策、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對種糧大戶或農業規模經營企業進行扶持,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現象。
充分動員當地各單位干部職工擔任愛心家長,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通過鄉鎮相關部門聯系并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通過電話、書信等途徑,及時、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加強與孩子的感情溝通。
首先,對于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并有意愿流轉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把自己家庭承包期內的土地流轉給其它農民進行農業經營生產,從而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結語:綜上所述,農村勞動力轉移,已逐步成為民族地區農村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的快捷途徑。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農業生產力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困難,是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矛盾。通過以上研究建議,可為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楊青河.勞動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朱文蔚、肖斌.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探析[J],經濟與管理,2009,8.
[3]惠寧、霍麗.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