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超
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強勁的經濟增長、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隊伍及其購買力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國際零售企業蜂擁而至。特別是自2004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對外全面開放后,國際零售巨頭加快了獨資、擴張和收購的步伐,在很多區域市場都形成了壟斷局面,我國的零售企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通路為王,若我國的消費通路被國際零售巨頭占據,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所以,我國應該適度限制國際零售巨頭在我國的發展。
近幾年來國際零售巨頭在中國市場出現的違規受罰案例或者負面新聞屢見不鮮,通過互聯網檢索,可以得出一長串目錄。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多種價格欺詐現象、甚至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等這些都與沃爾瑪、家樂福這兩家國際零售業巨頭聯系在一起了。從哈爾濱到南寧,從上海到昆明,這兩家國際零售業巨頭不僅這樣干了,甚至還成為在國內多個城市門店的“普遍行為”。
聲名顯赫的跨國零售業巨頭在中國的表現可以說與其在歐美等國“判若兩人”。對此,家樂福中國區負責人的解釋是:“零售行業有自己的特質,涉及系統和操作人員的多項配合,很難確保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一家企業能夠躋身世界500強之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能提供品質過硬、而且品質如一的商品和服務。“工作失誤”多年難改,只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企業的內部管理出了問題,但為什么在歐美等國卻鮮有見之;另一種是企業根本沒有真心想改,甚至將其視作一條特別的生財之道。消費者發現了,可以用“工作失誤”來搪塞,消費者沒有發現,就能輕輕松松多賺一筆。
隨著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的深入,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逐漸從探索期轉向戰略發展期:由沿海開放城市逐步向內地滲透;由試探式的磨合期向高速擴張期發展;紛紛制訂在華發展的中長期戰略;由引進型經營向本土化發展,重視本地人才、本地消費特點,開拓和擴大經營本土商品;由以資本注入為主的合資經營向獨資、合作、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發展。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中的70%已經在中國登陸,像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英國百安居、德國麥德龍等國際零售巨頭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而且都擬定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計劃(熊珍琴,2010)。
近年來,由于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租金利好以及當地的潛在消費需求,國際零售巨頭大舉進軍三四線城市,并向中、西部擴張,在中國零售市場的布局不斷向全國范圍擴展,但總體來看,仍然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其“根據地”。以沃爾瑪為例,1996—1999年以南方市場為主,2000—2004年向北方市場拓展,2005年以來全面擴張。空間分布由原來局限在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有戰略意義的大中城市和經濟總量較大的小城市)等所有城市開放。
進入中國的外資大型零售企業基本上都是以大賣場、大超市和便利店為基本業態。大型綜合超市是中國零售業對外開放第二階段以來,國際零售巨頭投資最多,同時也是目前中國零售企業競爭最為激烈的第一主力業態。有數據表明,在綜合零售中,超級市場(包括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會員店)的銷售額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是其他業態所無法相比的,店鋪數增長較快,單店銷售規模持續提升。事實也證明,近十年來,超市始終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發展,在國際零售巨頭的各種業態收入構成中,大型綜合超市所占比例最高,它早已成為了外資零售企業進軍中國零售市場的主導模式。
但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國際零售巨頭為了擴充中國市場業務,也會不斷涉足新的業態,如購物中心等。國際零售巨頭在業態選擇上,特別是在業態組合的運用方面經驗豐富,駕輕就熟。而國內企業,大部分仍采用粗放的決策方式和經營模式,不能根據經營環境進行準確的業態定位,對各業態特點和業態組合的優勢缺乏認知,僅停留在低層次的模仿上(吳曉青,2008)。
國際零售巨頭有巨大的規模優勢,他們資金雄厚、技術先進、連鎖化程度高,規模經營優勢明顯,我國零售企業與之對比顯得力量懸殊。國際零售巨頭攜規模化經營之勢,采用持股、購并等方式兼并相對弱小的內資零售商,直接沖擊其市場地位,縮小其生存空間。在商業領域,早有沃爾瑪“五公里死亡圈”之說,也就是在存在一家沃爾瑪超市的方圓五公里范圍內是不會存在其他超市的,消費者別無選擇。當假冒“綠色豬肉”曝光后,記者問一名消費者“今后還會不會來這里”,他回答說“沒辦法,只能在這里買”。超大體量的沃爾瑪等超市在客觀上形成壟斷,綁架了消費者。
國際零售巨頭憑借資金實力、管理技術和大型業態在中國各級城市無規則開店,已造成對中國區域性零售商尤其是許多中小零售商的傷害。目前的中國零售業中還沒有形成能夠真正抗衡國際零售巨頭的大規模零售商集群,而這些能夠代表中國零售業發展未來的企業現在都是區域性零售商,如果國際大規模零售商在中國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得不到控制,那么傷害的就是中國零售業的未來希望(顧國建,2011)。
中國是一個正處在商業現代化進程初期的國家,更是小商業的王國。如果國際大規模零售商肆無忌憚地打壓中國中小零售商,對培育中國現代的零售商業、對國內市場的就業、社會穩定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處罰力度,相對國際零售巨頭的所得而言,威懾力遠遠不夠。我國消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只能按照消費金額兩倍處罰。在今年,物價部門對存在價格欺詐行為的家樂福超市門店開出50萬元的罰單,這已經是依法作出的“最高處罰”。在這種條件下,商家就會“核算”侵權和懲戒的成本,會覺得還是侵權“劃算”。而在其他一些國家,類似的事情可以處以百倍以上的處罰,甚至在不少國家,涉及價格欺詐等行為,除要面對行政處罰外,還會面臨刑事處罰。所以,我國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增加較高額度的懲罰性賠償,增加違法成本,讓企業真正心存敬畏、守法經營。所謂的懲罰性賠償(金福海,2008),是指對人身安全有特別影響的制造商或者出售商必須善盡注意義務,否則制造者就要加倍賠償,并且沒有上限。在已經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歐美國家,零售商一旦發生偽劣產品或價格欺詐等行為,就將面臨著數百萬美元甚至傾家蕩產的巨大處罰風險。
國際零售巨頭的過度膨脹會制約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也會造成大型零售商的壟斷地位。我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對大規模零售商發展沒有法律規制的國家,因此政府應當加強對新建大型零售店的審批制度,要求新建的大型零售店鋪的申請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政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做法,如法國實行聽證制,對新企業進行較為嚴格的資格審查(杜美麗,2009)。有鑒于此,我國應出臺《大型零售商發展的規制》的法律,重點設置大型零售店鋪開店的前期聽證制度和審批制度,制定對大型零售店鋪定性的業態標準和規模性的數據指標,從而為國內的區域零售商和廣大的中小零售商創造發展壯大的市場空間。
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德國,沃爾瑪、家樂福都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占據著城市商圈中央并享受著各種各樣的政策優惠。所謂的“沃爾瑪五公里死亡圈”從來都沒有在上述國家出現過,因為,在這些國家,有公平的政策在維護著正確的商業生態,甚至說這種政策是保護中小工商戶的、向本地零售商傾斜的。面對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國際零售巨頭,我國對本土零售業的保護遠不如日本和印度,如日本政府為保護中小零售企業的利益,對大型零售企業包括零售時間都有明確規定和限制。我國也應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本土零售商的政策,同時國家應加強對城市商業網點的規劃管理,既使城市商業功能布局和業態布局更加合理化,也能大大節制國際零售商無約束的發展,為中國城市的商業發展創造商業業態合理競爭的環境。
當沃爾瑪準備進入日本的時候,日本人扶持了他們的伊藤華洋堂。沃爾瑪進入歐洲的時候,法國出現了家樂福,德國出現了麥德龍,英國有tesco,香港有華潤,小小的臺灣也有好又多。希望中國政府或零售行業能夠大力整合、扶植和壯大民族零售企業,如華聯等超市可以聯合起來,呈現一個世界級的大型零售商,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來提高企業競爭能力,以特色和差異化應對國際零售巨頭的競爭,并與之相抗衡,牽制其在我國的無規則發展。
[1]熊珍琴.2010.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我國零售業應對跨國零售巨頭的策略選擇[J].社會科學家,(3):52-53.
[2]吳曉青.2008.對我國零售業發展現狀的思考及其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