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曉冰 /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研究
文 / 周曉冰 /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摘要:因不行使權利而引起的收回權本質是一種利用權救濟權;因違反或不履行出版義務而引起的收回權是一種合同解除權;而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是一種著作人格權,具有人身專屬性,該權利的行使具有強烈的人格色彩,體現了“人格優先”的立法價值取向。行使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收回的是利用權人的“利用權”,但該權利的行使,并非使作品回復未公開狀態,并不能夠暫停或終止行使公開權帶來的法律后果。
關鍵詞:收回權;追悔權;信念改變;公開權;發表權
在各國的立法中,收回權一般稱為“追悔權”、“撤回權”、“反悔權”、“因不行使而引起的收回權”、“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出版權的消滅請求”、“出版權終止通知”等。我國在著作權立法中并沒有規定收回權。
各國在“收回權”立法體例上,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作為著作人格權(人身權、精神權利)內容予以規定
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在“精神權利”一章項下;《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在著作權項下,發表權之后的位置;《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明確其為一種著作人身權;《巴西著作權法》規定在“著作人身權”一章項下。
2. 作為出版權的內容予以規定
如《日本著作權法》和《韓國著作權法》均規定在“出版權”一章項下。
3. 作為著作財產權移轉合同的內容予以規定
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在“第五節 著作權中的權利移轉”的“第二小節 利用權”項下;意大利著作權法規定在“使用權的轉讓”一章項下。
從具體的收回原因或者反悔原因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一)為促進作品傳播和利用之目的
1. 因不行使權利
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獨占利用權人不行使或者不充分行使權利并因此嚴重侵害著作人的合法利益的,著作人可收回利用權。”1.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1965年9月9日制訂(聯邦法律公報(BGBI). I. S. 1273),2009年10月27日最后修訂,下同〕第41條(因不行使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
2. 因違反或不履行出版義務
如《日本著作權法》和《韓國著作權法》明確了出版權人不履行(違反)法律規定的應履行義務時,復制權人可以通知出版權人終止出版權。2.參見《日本著作權法》(1970年5月6日頒布,2009年最后修改,下同)第八十一條(出版的義務)、第八十四條(出版權的消滅請求)的規定。另參見《韓國著作權法》(根據2009年7月31日第9785號令修正,下同)第58條(出版權人的義務)、第61條(出版權終止通知)的規定。應履行的義務包括:一是收到作品后在一定期限內出版作品;二是按照慣例繼續出版作品。
(二)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
1. 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
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人認為著作不符合其信念,并因此不愿繼續使用的,可收回利用人之利用權。”3.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日本著作權法》在規定了出版權人不履行(違反)法律規定的應履行義務時,復制權人可以通知出版權人終止出版權的同時,還規定了作為復制權的作者,在該作品的內容“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時”,為了終止該作品的出版,可以通知出版權人消滅該出版權。4.參見《日本著作權法》第八十四條(出版權的消滅請求)第三款的規定。
2. 因人格上的重大理由
意大利著作權法規定:“作者因人格上的重大理由,可以收回其投入市場的作品。”5.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1941年4月22日第633號法律;2010年5月5日修訂,下同)第142條的規定。《巴西著作權法》規定,作者享有“如果作品的流通或使用可能對作者的名譽或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將作品從流通領域收回以及終止已授權對作品進行任何使用的權利”。6.參見《巴西著作權法》(1998年2月19日第9610號法律)第24條的規定。
3. 發生重大事由
如《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規定:“若發生重大事由,唯作者請求初審法院發布裁定,禁止其作品的發行、從流通中收回作品,或者對作品作出實質性修改。”7.參見《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2002年第82號法,下同)第144條的規定。
4. 未明確規定原因
如《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盡管使用權已轉讓,甚至該轉讓作品已經出版,作者對受讓人仍享有追悔或收回的權利。”8.參見《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法律部分)(1992年7月1日92-587號法頒布,經2009年10月28日2009-1311號法最新修改,下同)L. 121-4條的規定。《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作者具有取消先已作出的發表作品之決定的權利。”9.參見《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國家杜馬2006年11月4日通過,聯邦委員會2006年12月8日批準,下同)第1269條(收回權)的規定。
關于收回權的性質,學界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收回權是“作者行使自己的修改權的一種極端形式”【1】,還有學者認為收回權根本就不是一項著作權,而是一種“特別解約權”,或者就是一種“特權”【2】。筆者認為,對于收回權的本質研究,必須區分情況進行。
(一)因不行使權利而引起的收回權本質是一種利用權救濟權
獨占利用權人不行使或者不充分行使權利并因此嚴重侵害著作人的合法利益的,著作權人可收回利用權。著作權人收回利用權的前提是:(1)相對人是合法的獨占利用權人;(2)獨占利用權人不行使或者不充分行使權利;(3)獨占利用權人的行為嚴重侵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這種合法利益無外乎有兩種:一是著作權人的人格利益;二是著作權人的財產利益。也就是說,當獨占利用權人怠于行使權利的行為并未給著作權人的人格利益或財產利益造成嚴重侵害時,著作權人不得行使收回權。因此,可以認為,這種情況下,獨占利用權人的行為是通過不作為或不積極作為的方式侵害著作權人利用權的行為,而著作權人的收回權是對侵害行為的一種救濟權。通過行使救濟權,著作權人可以“收回”獨占利用權自行行使,或再次授權他人行使,以實現作品傳播和利用之目的。
(二)因違反或不履行出版義務而引起的收回權是一種合同解除權
在日本和韓國的著作權法中,對相關條款的內容分別描述為“出版權的消滅請求”和“出版權終止通知”,其權利的行使主體是作品的著作權人或復制權人,權利行使的前提是:(1)復制權人和出版權人形成了出版合同關系;(2)法律明確規定出版權人應履行的義務為:一是收到作品后在一定期限內出版作品,二是按照慣例繼續出版作品;(3)出版權人違反或不履行上述法定義務。10.參見《日本著作權法》第八十一條(出版的義務)、第八十四條(出版權的消滅請求)的規定。另參見《韓國著作權法》第58條(出版權人的義務)、第61條(出版權終止通知)的規定。就收回行為的本質看,出版權人的行為是違反法定合同義務的行為。“出版權的消滅請求”和“出版權終止通知”的本質是:賦予復制權人在出版權人存在上述違約行為時,享有合同的法定解除權(解除請求權或通知解除權)。復制權人行使解除權的后果是:出版合同終止,出版權人因出版合同獲得的專有出版權歸于消滅(或被復制權人收回)。
(三)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是一種著作人格權
因作者“信念改變”,或因“重大人格理由”、“發生重大事由”,或法律未規定因由,依照作者的自由意志,不再希望作品繼續被傳播和利用,為充分尊重作者對作品的控制,作者有權在一定條件下(如支付一定的補償),恢復對作品物的支配和控制。從性質上看,“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是一種著作人格權。
1. 從權利行使主體看,該權利具有專屬性
“為促進作品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的行使主體是著作權人或復制權人,也就是說,該權利的行使主體并非必然是作者;而“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的行使主體必須是作者(德國著作權法中使用了“著作人”的表述,該表述指“著作的創作人”11.《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7條(著作人)規定:“著作的創作人是著作人。”)。因此,德國著作權法明確規定,“收回權不得事先放棄。不得排除對該項權利的行使。”12.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意大利著作權法規定:“作者收回權具有人格性,不得轉讓。”13.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這正是對收回權人身專屬性的明確和強調。
2. 該項權利的行使具有強烈的人格色彩
作者行使“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的因由不是因他人怠于行使權利,或他人之違約行為,而是基于作者的自由意志。即便一些著作權法中規定了 “重大人格理由”、“發生重大事由”等客觀條件,但這種客觀條件必須導致作者的“信念改變”,從而使作者因自由意志決定恢復對作品的控制。一般情況下,“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 的行使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作者的聲譽,收回作品的使用權可以有效地防止錯誤或不妥的觀點繼續傳播【3】。在保護水平更高的一些法律制度中,作者在沒有“人格理由”或“防止錯誤或不妥的觀點繼續傳播”等重大事由的情況下,或者可以在不主張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也可通過行使收回權,禁止他人繼續傳播和利用作品,恢復對作品的控制。
3. 該項權利體現了“人格優先”的立法價值取向
如果我們的討論建立在保護思想自由必要性的基礎上,也就意味著“改變主張的可能性”也需要保護。“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與合同的強制力原則相反。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人們力圖調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原則:一方面是“契約必須遵守”這一規則,另一方面是尊重思想自由(這當然包括改變主張的自由)【4】。因而,法律制度在要求作者滿足一些條件的情況下(通常是彌補相對方經濟損失),優先尊重作者的自由意志(包括“信念改變”的自由意志),通過賦予作者收回權的方式,恢復作者對其智力成果的支配和控制。14.參見欒東福.作者收回權淺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91.文章指出:收回權是一種相當特殊的權利,是對“契約必須遵守”這一規則的挑戰。因此許多版權體系的國家認為收回權嚴重違反契約自由,容易損害交易安全,大都不愿承認這種權利,迄今為止承認收回權的國家多為作者權體系的國家。
本文研究的內容,僅限于著作人格權。因此,下文中討論的收回權,僅指“為控制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而不包括“為促進作品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雖然筆者認為,這兩種本質迥異的權利均使用“收回權”這一名稱顯然不妥,但筆者無意編造新的權利稱謂,以免造成更多的混亂。因此,在接下來對于“為促進作品傳播和利用之目的的收回權”的敘述中,仍然使用“收回權”這樣的名稱,以避免行文的過于繁復。
(一)主體條件
行使收回權的主體限于作品的作者本人。有學者認為:收回權是作者享有的著作精神權利之一。精神權利本質上是體現在作品中的精神利益,是基于創作完成這一事實而產生的一種身份權,具有強烈的人身性,一般不可繼承、轉讓和剝奪。這意味著,收回權本質上具有強烈的人身依附性,不能與權利主體脫離由他人行使【5】。德國著作權法在確認只有著作人才享有收回權的前提下,確認著作人的繼承人可以代表著作人作出“聲明”,實施收回行為。同時規定了繼承人實施收回行為的前提是:(1)證明著作人生前本應主張收回,但在聲明收回時受到阻礙;(2)或證明收回之聲明乃執行遺囑。15.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法國知識產權法典》還對公務人員行使收回權做了特殊規定:“在行使對履行職務或者依接收指令創作作品的發表權時,公務人員不得:……2. 行使追悔或收回權,除非征得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16.《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法律部分)規定:L. 121-7-1條在行使對履行職務或者依接收指令創作作品的發表權時,L.111-1條第三款所指公務人員應尊重管理公務人員身份的法規,以及雇傭他的公共法人的組織、運行及業務管理法規。公務人員不得:1. 妨礙上級主管部門為了公務利益修改其作品,除非該修改有損其榮譽或聲譽;2. 行使追悔或收回權,除非征得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
(二)涉及的作品類型
一些國家對于作者行使收回權的作品類型予以了限制,主要包括:
1. 人格色彩不濃厚的作品。如計算機程序是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編寫的指令序列或者語句序列,其在表達作者“信念”方面與其他作品存在明顯區別。《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收回權不適用于電子計算機程序作品。17.《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第1269條(收回權)規定:“……本條原則不適用于電子計算機程序、職務作品和收入復合客體的作品(第1240條)。”《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除非有更有利于軟件作者的約定,軟件作者不得:……(2)行使追悔或收回權。”18.《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法律部分)規定:L.121-7條除非有更有利于軟件作者的約定,軟件作者不得:(1)反對由L.122-6條(2)所述權利受讓人在不損害其榮譽和聲譽的情況下修改軟件;(2)行使追悔或收回權。
2. 著作權存在限制的作品。如職務作品,其著作權的行使受到雇主的限制。《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收回權不適用于職務作品和收入復合客體的作品。19.《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第1269條(收回權)規定:“……本條原則不適用于電子計算機程序、職務作品和收入復合客體的作品(第1240條)。”其中復合客體的作品(a complex object incorporating several protected results of intellectual activities)指電影、其他視聽作品、戲劇表演、多媒體制品、綜合技術作品。匈牙利法規定:雇主享有的作品使用權不得被收回。《西班牙著作權法》第7條第2款規定,合作作品一旦發表,任何合作者之一均無權妨礙(其他人對)作品著作權的行使。這就暗示了任何作者均不可單獨對合作作品行使其收回權。20.參見 胡立峰.論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收回權[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3):86.文中指出:由于某些作品與作者的人格聯系淡漠,主要利益屬于作者以外的其他主體,法律往往禁止此類作品的作者行使收回權。
3. 作品收回將造成嚴重損失。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在“著作人許可他人將其著作攝制電影”和“參加制作電影的人取得電影著作的著作權的,如有爭議,有義務授予電影制片人以各種利用方式利用電影著作及其譯文,和其他電影性質的改作或者改動的獨占權利”的情況下,拍攝工作開始前,著作人可以行使收回權;但拍攝工作開始后,上述收回權則不再適用。21.《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規定:第88條 攝制電影權 1. 著作人許可他人將其著作攝制電影的,如有爭議,推定將利用其著作,不加改變地,或者經過改作,或者改動地制作電影著作,且通過各種利用方法利用該電影著作,以及譯本和電影改作物的獨占權授予該人。……第89條 電影著作的各項權利 1. 參加制作電影的人取得電影著作的著作權的,如有爭議,有義務授予電影制片人以各種利用方式利用電影著作及其譯文,和其他電影性質的改作或者改動的獨占權利。……第90條 權利的限制 關于利用權轉讓(第34條)、其他利用權的授予(第35條),以及因不行使權利(第41條)和信念改變(第42條)而產生的收回權的規定不適用于本法第88條第1款和第89條第1款規定的權利。上句規定不適用于拍攝工作開始前的攝制電影權。
(三)收回的法定事由
從各國立法看,行使收回權的法定事由主要包括前文所述的“信念改變”、“人格上的重大理由”、“作品的流通或使用可能對作者的聲譽或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發生重大事由”等。此外,一些國家并未明確規定收回的事由,即便如此,“信念改變”或“追悔”亦是收回權的應有之義。因此,行使收回權的客觀事由,不是“信念改變”,而是“人格上的重大理由”、“作品的流通或使用可能對作者的聲譽或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發生重大事由”等。
收回權制度中是否規定客觀事由要求,以及客觀事由要求的苛刻程度,反映了著作權法制度在“保護作者自由之人格”與“維護交易穩定”的權衡中的價值取向。筆者認為:(1)對于公開權,即作者決定是否公開作品的權利,應該給予絕對的保護。而作品一旦被公開,其本身已經從一種“私益”變成一種“公益”。在這種情況下,不應允許作者任意地恢復對作品的絕對控制,否則,對于公開權的保護也喪失了其基礎的意義。(2)著作權法制度賦予作者公開權,作者在行使該權利,決定公開作品時,即應必然地承擔作品公開所帶來的法律后果。(3)“著作權授權或轉讓的交易穩定”對于“促進作品的傳播和利用”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作者自由人格”的保護,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宜過于寬泛。確定作者行使收回權必須滿足的客觀事由要求,而不是單純憑借作者的“信念改變”輕易行使收回權,能夠更好地在上述二者的利益權衡中取得平衡,在給予作者一定的自由人格保護的同時,也避免作者濫用其人格自由,損害他人及社會公益。(4)各國著作權法律制度價值取向的差異,以及在“保護作者自由之人格”與“維護交易穩定”二者利益平衡中的具體考量,決定了收回權制度是否存在,以及收回權行使條件的嚴苛程度。筆者認為,在我國著作權法制度的現狀考量中,收回權制度仍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并且應以“因人格上的重大理由”或“發生重大事由”,而不宜以單純的“信念改變”,作為作者行使收回權的前提條件。
意大利著作權法和《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都規定了司法機關頒布收回裁定的制度。22.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另參見《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第144條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是否符合法定客觀事由的判斷可由司法機關作出。
(四)行使方式
1. 賠償收回行為造成的損失
按照德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人行使收回權,應“適當”賠償利用權人的損失,“只有當著作人做出賠償或者為此做出擔保,收回才有效。”“賠償至少應當與利用權人至收回權聲明發出時為之支付的費用相當;然而對于為已取得的利用而支付的費用不予考慮。”23.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很顯然,法律規定的損失賠償并不具有懲罰性,而是由作者補償利用權人為獲取或行使利用權支付的,但仍未實際利用的那部分費用。對此,《法國知識產權法典》和《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為“賠償所造成的損失”24.參見《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法律部分)L. 121-4條的規定。另參見《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第1269條(收回權)的規定。,《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規定了“支付合理補償”25.參見《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第144條的規定。,意大利著作權法規定“司法機關在其裁定中應當確定損失賠償數額和支付期限”。26.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1)賠償收回行為給利用權人造成的損失,是作者收回行為有效的前提。(2)大多數的收回權制度僅規定作者應當“適當”賠償因收回行為給利用權人造成的“合理損失”,而未要求作者因“反悔”行為付出過多的經濟代價。(3)大多數收回權的規定中,都使用了“賠償”的措辭,僅《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使用了“補償”的表述。27.參見《埃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著作權部分)第144條的規定。對利用權人而言,其通過合法方式獲得了作品的利用權,卻因作者的“反悔”而被“收回”,盡管作者的收回行為并沒有違法性,但對利用權人的利用權確實構成了侵害。因此,使用“賠償”的措辭更為妥當。(4)為了避免利用權人怠于就費用問題提出主張,從而影響著作人行使“收回權”,意大利著作權法規定在一定條件下,作者可通過提供擔保的方式獲得臨時禁令。即“司法機關經作者要求并確認其有緊急人格理由的,在作者提供擔保后可以發出臨時禁令禁止將作品進行復制、播放、演出或者發行。”28.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德國著作權法則規定,“只有當著作人做出賠償或者為此做出擔保,收回才有效。利用權人應當在收回之聲明發出三個月內將費用數目通知著作人;不履行這項義務的,期滿后收回權生效。”29.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在上述情況下,盡管收回權因利用權人不履行義務而生效,但利用權人并不因此喪失針對損失的債權請求權。
2. 通知或聲明
作者行使收回權,必須向利用權人履行通知或聲明的義務。意大利著作權法還規定:“作者行使收回權時應當通知被許可人和內閣總理府,內閣總理府依本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方式予以公告。”30.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作品已經發表的,作者必須公開通告其收回事宜。”31.參見《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第1269條的規定。
(一)行使收回權收回的是利用權人的“利用權”
關于收回權的對象,理論界形成了三種主要觀點【3】:第一種觀點認為行使收回權收回的是“投入流通渠道的作品的復制品”【6】【7】,也就是公開發表的作品;第二種觀點認為收回權并不是指作者收回作品的原件,而是指作者阻止其作品繼續在社會上傳播,其表現形式是將已經轉讓的發表權、利用權收回,因此收回的是“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8】;第三種觀點認為收回權收回的僅僅是“作者讓與他人的作品的使用權”【9】,即不再允許受讓人繼續以原來的方式使用其作品。筆者認為,上述第三種觀點是正確的。作者為阻止作品的進一步傳播和利用,通過行使收回權的方式,使利用權人已經合法獲得的利用權歸于消滅,從而使利用權回復到作者控制之下。作者收回的是“利用權人繼續利用作品的利用權”,而不是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因此,收回權只能規制收回行為生效后的利用權人的利用行為,對于此前利用權人合法行使利用權的行為(以及已制作、發行的作品復制件)并無收回的效力。特別是,在利用權人并未開始實際利用作品的情況下,作者行使收回權,即是收回了利用權人利用作品的權利。
(二)收回作品并非使作品回復未公開狀態
公開權將作品從“私有領域”發布到“公共領域”,而收回權則將作品從“公共領域”收回到作者的“私有領域”。公開權和收回權都體現了作者對作品物的控制,并且看起來方向是相反的。這讓人不免認為“收回權與發表權存在聯系,……如果作者不愿將作品公之于眾就收回來,這是發表權的另一方面”【10】。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公開權是一種決定權,收回權雖然也有決定的意思表示,但是本質上并不是一種決定權。作者行使公開權,即產生了作品公開的法律后果。即便作者行使收回權,收回了利用權,但卻不能改變作品已經公開的事實狀態,只是利用權人不能夠繼續行使利用權而已。公開是某些作品獲得國際保護的前提,并且是某些作品保護期限計算的依據,因此,收回權的行使,并不能夠暫停或終止上述行使公開權帶來的法律后果。
(三)作品收回權的后果一般具有相對性
收回權的行使除了不能改變作品已公開的狀態,不能夠暫停或終止作品保護期限的計算之外,對于公開作品產生的“著作權權利限制”的后果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從各國關于收回權的規定看,“聲明收回”(或“通知收回”)的相對人一般是明確的、合法獲得作品利用權的主體。而收回的行為也是針對這些特定主體的,其收回的后果也僅對這些主體發生法律效力。而對于那些不特定的人,在作者沒有明確向其主張收回權,或作出收回的聲明或通知的情況下,仍然享有合法利用作品的權利,特別是公眾對于作品的法定許可使用和合理使用行為。
在諸多的立法中,意大利著作權法的收回權行使模式比較特別。作者行使收回權時“應當通知被許可人和內閣總理府,內閣總理府依本法實施條例的規定方式予以公告。”32.參見《意大利著作權及與其行使相關的其他權利保護法》第142條的規定。另參見胡立峰.論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收回權[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3):86.文章指出:……作者應當事先通知作品著作財產權受讓人或被許可使用人并履行其他相關手續。特別是由于作品使用權的收回可能涉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為此有的國家專門規定收回權的行使必須向不特定的眾人公示。這種“公告收回”的方式使作者收回利用權人的利用權的同時,還向不特定人昭示了作者“決定停止作品繼續傳播和利用”的內容。此外,《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規定“作品已經發表的,作者必須公開通告其收回事宜。同時在賠償所造成的損失后,作者有權將已經出版的作品復制件從社會流通中撤回。”33.參見《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著作權部分)第1269條的規定。上述情況下,收回的效力除了及于利用權人外,還將及于公告(通告)的不特定受眾,從而使利用權的“相對收回”具有了“絕對收回”的色彩。筆者認為,按照這種收回方式,除了利用權人不得繼續行使利用權外,不特定主體也不得實施對于已公開作品的法定許可使用和合理使用。當然,這種后果并非是因為作品回復到了未公開的狀態,而是因“公告收回”行為,使得已公開的作品不得再通過法定許可和合理使用的方式予以利用。
(四)對作品再次使用設置限制
為了防止作者利用收回權規避法律,假借各種虛假理由在經濟上謀取比最初合同更為優厚的報酬,如果作者在行使收回權后決定重新發表其作品,則原來的作品使用人享有以原合同約定的條件與作者達成作品使用協議的優先權【5】。正是由于收回行為是基于作者的“信念改變”,而非是利用權人的違約或侵害行為,利用權人對作品收回并無過錯,因此,在作者經歷了“公開作品→利用權移轉→信念改變→收回利用權→信念回復→再次利用作品”的一系列過程中,應該給予“無端”喪失利用權的原利用權人“重獲利用權”的優先機會。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人在收回后又想利用該著作的,有義務以適當條件向前利用權人提供相應的利用權。”34.參見《德國關于著作權與有關的保護權的法律》第42條(因信念改變而引起的收回權)的規定。《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在行使追悔或收回權利后,作者決定發表其作品的,必須優先將作品的使用權向最初選定的受讓人以最初確定的條件報價。”35.參見《法國知識產權法典》(法律部分)L. 121-4條的規定。
收回權制度為作者人格利益提供了更深入而精細的保護,其權利的設置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對于收回權的進一步研究,可為在我國著作權法制度中設置這一制度提供相應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53.
【2】唐廣良.試論版權法中的“精神權利”【G】//中國版權研究會.版權研究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46.
【3】欒東福.作者收回權淺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91.
【4】楊文彬.收回權芻議【J】.中國版權,2007(1):38.
【5】胡立峰.論著作權法中作者的收回權【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8(3):86.
【6】吳漢東,胡開忠,董炳和,等.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54;
【7】張燕強.知識產權法原理與實務【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243.
【8】李莉.論作者精神權利的雙重性【J】.中國法學,2006(3):86.
【9】劉沂江.著作精神權利基本問題分析【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43.
【10】王云心,于語和.知識產權法教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