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權
(葫蘆島市財政局,遼寧 125200)
1.政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2007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提出加快服務業發展。為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比重,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國家政策體系逐步健全的情況下,遼寧省和葫蘆島市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2012年,省、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葫蘆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葫蘆島市政府從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營造寬松發展環境、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和扶持重點服務行業四個方面,發布了30條相關政策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了葫蘆島市政府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服務體系。
2.經濟總量穩步增長。近年來,葫蘆島市服務業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總量持續攀升。2012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90.3億元,增長10.1%,高于GDP增幅1.1個百分點,增幅列全省第3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0.4%,同比增加1.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2.9個百分點,增幅列全省第2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317.6億元,增幅15.8%,增幅列全省第6位;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2.8億元,增長60.1%,占全市比重為59%。
3.財稅收入貢獻加大。服務業對地方財稅收入貢獻日益加大。2010年和2011年服務業地方稅收占全市稅收收入比重分別為54.1%和55.2%。2012年,服務業地方稅收完成35.2億元,增長34.2%,占全市比重56.1%,成為葫蘆島市公共財政收入的主力軍。
4.新型業態發展迅速。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發展,葫蘆島市生活性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門類不斷擴大。批零貿易、專業市場得到迅猛發展,以連山老商業區為代表的連山商業中心、以龍港文翠路商貿街和富爾沃財富街及玉皇商城為代表的新區購物中心、以興城明代古城街等為代表展示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構建了全市的生活性服務業體系。以百大物流和市物流中心為主體的物流配送體系,以葫蘆島渤海鋼管集團的鋼管檢測為代表的產品研發、檢測以及信息服務、廣告、咨詢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技術協會等組織提供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共同形成了遍布城鄉的生產性服務體系。
經過多年的建設,葫蘆島市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與先進地區比,由于經濟總量小、發展水平低,城鎮化進程較慢,市場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原因,服務業仍屬于薄弱環節,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服務業總量小、增速緩。據中國社科院財經藍皮書顯示,當前全球服務業產值比重平均已超過了60%,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70%,而中低收入國家則達到43%的平均水平。葫蘆島市經濟總量較小,2012年,雖然葫蘆島市服務業增加值增幅超過了GDP增幅,但服務業增加值總量仍然較低,列全省第13位,列沿海6市末位,有的縣區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還低于GDP增幅。
2.內部結構發展不平衡。從服務業增加值構成情況分析,作為為生產活動提供中間投入的生產性服務業,即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發展緩慢,和居民服務業等為老百姓提供終端服務的生活性服務行業相比,增長速度明顯滯后,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對服務業發展的帶動并不明顯。我國工業總體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進入中期之后所面臨的產業升級,一定離不開服務業的配套發展。例如,現代工業所必須的人員培訓、金融支持和物流配送等。葫蘆島市作為重工業城市,產業升級問題也難以規避,而葫蘆島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個短板,對工業的產業升級必將缺乏有力的支撐。2012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四大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77.6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61.2%,仍居主導地位;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高附加值行業發展緩慢,實現增加值13.9億元,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4.8%,產業層次有待提高。
3.域間產業發展不協調。2012年,葫蘆島市連山、南票、興城、建昌、綏中兩區三縣的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占當地GDP的25.5%、37.5%、37.7%、33.9%、33.7%,均低于全市40.4%的平均水平;而龍港區為50.6%,高于全市水平。這反映出葫蘆島市服務業發展依然薄弱,縣域擁有發展服務業最重要的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是發展服務業的主戰場。但葫蘆島市縣域服務業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輻射功能還很弱。消費外流現象比較普遍,吸引城市內外消費的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服務性基地和領軍的大型龍頭企業發展還存在短板,服務業聚集區的建設落后于工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業態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比較完善的中央商務區的形成也有待時日;以服務外包為主要途徑的工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僅處于起步階段,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的融合互助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
4.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從目前葫蘆島市現代服務業就業結構看,服務業從業人員多集中在傳統型服務行業,批零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服務業中較高,對經濟效率和技術創新起著關鍵作用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所占比重仍較低,缺乏足夠的復合型高端人才和高素質從業者。同時,葫蘆島市服務業缺乏龍頭企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不強、競爭乏力、行業內部集聚度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較弱,抗市場風險能力低。
5.財政支持能力較弱。受財力的影響,市以下財政對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保障能力較弱。多年來,葫蘆島市主要是通過爭取中央、省支持服務業發展各類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服務業發展。目前,葫蘆島市專項資金規模僅為幾百萬元;有關服務業用水用電價格與工業并軌等政策也沒能得到有效落實。
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與政府兩個方面的作用,市場機制主要是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從國內外經驗看,財政稅收政策的設計與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服務業的發展。財政政策作為重要的政策手段,對地區服務業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解決公共服務行業中的“市場失靈”問題,解決服務業發展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緩解服務業中小企業資金不足問題,以及引導服務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按照“政府導向、統籌兼顧、重點突出”的基本原則,財政要加大對第三產業領域的投入,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支持商貿市場流通業的發展,加快城鄉市場體系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購物環境及便利條件,促進消費穩定增長,支持外貿出口,著力實現對外貿易恢復性增長。
1.完善政策體系,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一是規范準入標準,降低準入門檻。對于法律沒有禁入的服務行業,一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對于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一律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為民營企業注冊開辟綠色通道,打破公共服務行業的行政壟斷。二是平等待遇,統籌安排。服務業與一、二產業要享有同等的稅收優惠。民營服務企業稅費的收取與其他各類投資主體一視同仁。三是轉換政府職能。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而通過制定規劃和政策,加強市場監管來引導、調控、推進服務業發展。
2.建立專項引導資金,突出財政扶持重點。在積極爭取中央、省支持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同時,由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服務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并實現逐年增長,主要用于中央、省財政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配套資金,以及對葫蘆島市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示范效應明顯、綜合貢獻突出的重點園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扶持。一是支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重點服務業園區建設。集聚區是推進現代服務產業集聚、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按照省、市服務業集聚區的標準,根據不同類型予以獎勵,推動集聚區提檔升級,形成規模效益。二是支持重點服務行業發展。選擇文化旅游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科技信息等重點行業,對引進和新創辦的企業按其財政稅收貢獻給予獎勵或補貼,鼓勵創業及成長,使其成為經濟結構轉型、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支持發展總部經濟。對在葫蘆島市新設立實行總部納稅的國內外總部機構、采購中心、研發中心、物流分撥中心、海運中心等,給予補貼或獎勵。四是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或全國性大型電子商務網站在本市新設立的分支機構、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外貿出口基地平臺建設等給予補助。五是支持重大服務業項目建設。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對重大服務業項目建設包括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會展中心等予以貼息或補助,提高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水平。
3.整合專項資金,擴大資金使用效益。對各級財政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進行整合梳理,進一步明確財政支持服務業發展上的資金規模、支持原則、支持方式和支持重點,并加強監督管理,培育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如:城區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用于城區引進重大項目及做出重大成就等方面,給予城區政府的獎勵及項目補助;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等專項資金,專項用于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糧食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外貿發展專項獎勵資金用于獎勵實際利用外資貢獻突出的縣(市)區政府。
4.落實金融政策,緩解企業融資難題。采取貼息、貸款增量獎勵等方式,吸引金融機構加大對服務業的投放力度。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向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發放貸款。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對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流通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要加快服務業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擔保機制,增強融資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項目融資、資產重組、股權置換等方式籌措發展資金。
5.加快人才培養,積累人力資源。一是支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力度。實行與引進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勵政策,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服務業專業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勵機制。二是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和人才培養。安排財政資金支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和業務水平。三是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利用職業教育的基礎和優勢,面向眾多初、高中畢業生,有計劃地在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中開設服務業緊缺專業,逐步擴大招生規模,同時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培養適應服務業發展、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