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近年來,無論官方還是學界,對財政績效問題都給予了空前的關注,并圍繞這一領域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應該說,財政績效成為當前各方關注的熱點,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理所必然。
2012年,我國政府財政收入達到11.7萬億元,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了近百倍,與上年同比增長了12.8%。伴隨財政資金規模的迅速膨大,政府如何更加科學地分配好、使用好資金,充分發揮其效能,變得愈加迫切。從成本收益角度,政府具有提高財政績效的內在動力。收入有限性與支出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使政府永遠存在著預算饑渴,需要通過優化管理來有效提升政府的可用財力規模。從委托代理角度,開展財政績效評價也是公眾對政府問責的客觀要求。對財政績效關注的背后,實際凸顯出民眾參與公共決策、強化民主監督的強烈意愿,體現了一種更具有可實現性的政治訴求。因此,推進財政績效,并非僅僅是財政管理方面的創新,而是兼有深化經濟與政治改革的雙重意義,是一個重要支點。
財政績效改革,是結果導向的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必須以提高成本收益和促進民主政治為基本目標,唯此才能保證改革方向不會偏離。因此,雖然這是一場政府主導的改革,但我們又需要在改革設計過程中將政府本位主義的不合理內容加以剔除或限制,使財政績效改革涉及的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財政部門、預算單位、民眾、人大以及專家等獨立第三方,都能充分發揮各自不同的職責和作用,從而為改革目標的最終實現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財政績效管理過程中,績效評價是核心內容。從當期改革實踐情況和其本應的定位來看,績效評價仍處于起步階段,有些方面急需進一步探討并有所突破。比如績效評價作用機理如何設計的問題。是重在激勵還是重在約束?是重在程序、形式還是重在結果、內容?績效評價的對象可能千差萬別,但核心無非是對事和對人。一個基本的原則應是,鼓勵做事,只要科學合理地滿足轄區居民實際公共需要,就要支持該事業的發展,但對部門和個人的權力要有效制約,明確責任,從而形成好的導向。通過全面公開相關信息、提高法治化規范化程度,以及將績效評價結果與相關責任乃至下一輪預算合理掛鉤,使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效應進一步放大,使不作為、亂作為的效應進一步縮小,使績效評價結果能夠合理反饋,進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和激勵,促使相關政府和部門從“要我評”向“我要評”轉變,從追求“形式”向追求“實效”轉變。
當前,我國財政績效管理實踐過程中對于結果的強調和民主政治目標的踐行還遠遠不夠。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對“政府公信”的強調,為財政績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遵循,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的財政績效工作還需要不斷的創新,以及更宏觀的考量和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