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仁
區域教育戰略規劃在教育發展中發揮著戰略與規劃的雙重指導作用。一個有效的教育戰略規劃總是沿著一定的價值路線,解決面臨的問題,完成其固有使命。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價值邏輯,研究區域教育戰略規劃在哪些維度實踐“教育改革與發展”這一重大主題,破解教育難題,推進深度變革,從而探索我國因地制宜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是一種工具類構架,肩負著銜接國家戰略目標與區域發展需求的使命。[1]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戰略規劃對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引領和管控作用,將戰略研究與規劃制訂有機結合起來,以人為建構的政策和制度把握未來發展的形勢。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價值不僅在于對國家的宏觀教育發展戰略與政策進行本行政區域內的空間細化與具體落實,也在于能夠因地制宜地解決當地教育問題,通過強化對所屬各市域和學校的教育發展規劃的指導,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急劇變化的教育現實。區域教育戰略規劃不僅在宏觀上和國家整體教育發展息息相關,而且還涵蓋了經濟區域化背景下區域教育事業發展的全局和利益關切。區域教育戰略規劃必須承擔起“承上啟下”的重任,實施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實踐驅動有效結合的發展路徑。
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是一種開放性探索,承載著正視問題、推進改革、發展教育的事業精神。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根本價值訴求,是通過合理、必要和恰當的制度供給,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組織狀態和制度保障。而在研制過程中,必須體現教育決策需要,觸及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必須重視目標的可行性和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遵循態勢導向、實情約束原則,因時、因地、因勢創造性地開拓區域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尊重規律、正視問題,創新思路、順應趨勢的教育戰略規劃,才能成為政府行使職能權利、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的有效杠桿,才能真正發揮戰略規劃在推動區域教育發展和進步方面的巨大力量。
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是一種協作式創新,肩負著區域教育的戰略設計和構建多元支撐體系的使命。教育固然有其自身運行的邏輯,但它只能在更大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多重邏輯體系中,才能找到教育自身前行的理路和可釋放的空間。區域教育戰略規劃不能就教育談教育,它必須跳出教育現象或問題之外,深植于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整體脈絡當中,與社會領域之內的其他變革緊密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區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與實施必須突破體制性障礙,破除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加強縱向體系之間以及橫向部門之間的協作與交流;[2]把協同主義作為一個基本原則,整合多元利益主體的共同參與機制,進一步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進一步消除阻礙創新的不利因素,為區域教育改革和發展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和土壤。
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把當代教育問題置于宏觀的歷史與社會視野中,從政治、經濟、教育多個視角切入,設定區域教育規劃的發展性和戰略性的多元評判標準,為人們深刻理解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問題提供多元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教育追求的價值中軸是釋放個人自由發展的空間。作為培養人的活動過程,秉承時代精神,關注人的需要和價值,是教育實現這一過程的最佳方式。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就是直接指向人的認知發展、技能獲得以及豐富的生活。具體來說,基礎教育主要是培養認知及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側重培養人的生產性、服務性技能,高等教育則是培養具有雄厚通識基礎的專業性人才。各級各類教育各有不同定向,但追求卓越的終極目標是不變的。因此,質量的作用至為關鍵。正如洪堡所言,教育使人“達到個人天賦完全的發展,最終融合為一個整體”。[3]這種整體發展關鍵在于教育的改革、發展和創新,實現教育質量的高端躍進。這就要求我們追尋現代教育存在著的內在普遍原則來系統設計教育發展方向,以優質和卓越為宗旨,以保障公民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權利為目標,實現區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系統設計了區域教育發展的實現方式,它憑借規劃約束機制、規劃激勵機制和承諾、授權等途徑成為推進區域內教育發展和實現教育質量的重要力量,從頂層設計保證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以構建區域教育競爭力。
政治追求的價值中軸是彰顯正義的公平。[4]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不僅是教育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公平的底線。以公平為導向,保障公民教育權力,成為教育普遍的價值目標。為此,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應秉持以下理念:一是包容教育的理念,即強調教育服務的全面性,強調教育普惠和社會公平,主張受教育權是每個人都應平等享有的權利,努力實現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權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之于社會公正的一種倫理訴求。[5]二是均衡發展的理念,即區域教育要堅持適度傾斜,弱勢補償的原則,以實現從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跨躍;堅持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并舉,以完善區域教育體系,縮小城鄉差異、區域差異,實現優質均衡發展,保障每個公民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從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伴隨著教育民主化思潮的發展,眾多的國家均把發展教育公正與滿足學習權利作為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讓更多的人接受優質教育已成為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目標。
經濟追求的價值中軸是資源配置的效益。特別是在區域教育投入逐年增長的當下,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益業已成為區域教育發展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教育效益是一個教育經濟學概念,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對社會產生的效果和利益;二是指教育投入消耗與所取得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成果之間的比較。就教育戰略規劃而言,提高區域教育效益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加強教育規劃的區域對應性,綜合把握教育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全面關系,把保障教育投入作為提高教育效益的基礎,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投資內容的多樣化,鼓勵政府、社會捐贈以及個人等對教育的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等的投入。二是提高教育產出的社會適應性,即教育成果必須符合社會需要,這是教育效益的目標指向,如果教育產出不符合社會需求,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即使教育效率很高也不可能產生效益。三是發揮制度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有效性,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發展都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資源投入與分配方面,而對制度效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然而,制度是教育資源配置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制度在教育資源配置中具有維護教育的使命,降低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交易費用,約束教育資源配置中權力的分配和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作用。
我國正進入區域教育戰略與規劃的創新活躍期。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越來越依賴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從宏觀的教育行政到微觀的學校管理,都需要通過戰略規劃來提升教育發展的方向性、科學性與針對性。面對區域教育改革、教育內涵發展和教育公平等日益迫切的現實需求,必須整體提升教育戰略規劃的質量和水平,在發展路徑、發展目標、規劃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實現創新。
堅持走有差別的多樣化發展道路是成功區域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對于區域教育戰略規劃而言,就是要體現區域本位的發展要求,不能盲目追求“普適性”的發展模式。由于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仍不均衡,不同區域教育發展的主導性任務和戰略定位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城市、不同區域,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也有較大差異。區域教育規劃的研制要對教育發展的主導性任務和戰略定位進行分析,對區域教育發展狀態進行分類,明晰發展重心,使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戰略定位服從于區域教育發展的現實。[6]如對于貧困地區,應首先解決居民迅速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和這些地區教育質量普遍不高且質量提升緩慢的矛盾,重點是關注教育質量鞏固普及成果;而對于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的大中城市,其戰略重點是謀劃教育特色發展的教育資源優勢,通過評價制度重構,超越攀比性規劃、趨同性規劃,實現特色發展。
恩格斯說:“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7]教育實踐也是以過程的方式存在的,并充滿無數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傳統的以數學模型為基礎的靜態規劃方式已然落后于教育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時效性。當前也不存在一種戰略規劃,其宗旨、目標、途徑、措施可以做到“以不變的計劃應萬變的實踐”,戰略規劃只提供了一種某種情境下解決教育實踐過程中現實問題的可能性,不可能代替鮮活的教育實踐本身。區域教育戰略規劃作為整個區域教育治理方式的頂層設計,本質上是在區域教育改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基于變革與發展的藍圖,應加強動態性和綜合性的目標和規劃理念、思路的把握,在政治、經濟、教育三重價值維度上,需要以教育邏輯為中心協調教育質量、教育均衡、教育效益三重邏輯關系,綜合不同維度以拓展區域教育的立體發展空間,引導區域教育沿著“公平”“優質”和“效益”的方向發展。
區域與國家是“點”與“面”的關系,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研制的基點和出發點是“教育區域自身意義上的教育區域構成要素和作為國民教育意義上教育區域構成要素”[8],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域教育戰略設計,最終實現國家教育事業的良性運作。區域教育戰略規劃不但直接關系到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也直接關系到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全局。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形成,一方面強調國家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另一方面強調立足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下而上的實踐推進。作為一個包容性的、帶有改革趨向的規劃,區域教育戰略規劃應在一定范疇內,在“國家一盤棋”統籌下,依據實際開展多樣化選擇和多模式探索。堅持“思維全局化、行動本土化”原則,處理好發展進程中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既強化自主發展能力又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既提高效度又能保持區域教育系統的特色,要深化實化區域教育規劃的成功經驗,提煉發展模式,并努力推進國家規劃體制的深層次改革。
從發展趨勢看,未來區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的研制,要一如既往的突出全面系統的現狀研究、科學合理的比較研究以及基于趨勢、規律的對策研究,更要關注在新的社會背景和多元的社會環境驅動下引入新的理論與方法。目前全球進入轉型時代,而轉型過程中最顯著的將是結構的調整,因此加強結構分析,重新認識經濟結構調整對未來教育的需求,重新探索不同的教育要素組合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影響,按照新的價值導向加以引導將成為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關鍵。同時,全球化時代和城市化進程使區域成為流動的空間,從而有可能帶來嶄新的教育問題和資源配置形態,加強對區域范圍內流動因素的分析,把握人口流動、資源流動對教育結構規模的影響將是一個新的課題。另外,在經濟區域化背景下,運用區位選擇理論、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學校布局、教育結構和教育投資的區位選擇,運用空間動力擴散理論研究教育集聚、擴散和不同層次教育中心的形成,運用區域增長理論研究區域教育系統的發展模式、管理機制、調控路徑等也成為未來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必然選擇。
總之,由于區域教育的綜合性、復雜性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區域教育戰略規劃面臨嚴峻挑戰。人們在反思應該如何改進戰略規劃體系的問題時,其首要前提就是如何正確理解和評價區域教育戰略規劃的維度和成效,在明確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區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工作,在創新中加強和完善區域教育戰略規劃體系。
[1]劉國瑞,王少媛.區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的使命與創新[J].遼寧教育研究,2008,(4).
[2]張德祥.體制轉軌背景下省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遼寧教育研究,2007,(9).
[3]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北京: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1998,44.
[4]劉猛.論中國教育改革的三重邏輯[J].當代教育科學,2012,(4).
[5]傅金蘭.教育公正:一種必要的教育關.當代教育科學,2011,(1).
[6]秦玉友.在發展浪潮視域下明晰發展重心[N].中國教育報,2012-10-1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0.
[8]焦鳳君.區域教育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