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貴勇
(上海海關學院,上海201204)
2005年12月,我國某出口商與越南一進口商簽署外貿訂單,金額:306124.24美元;國際貿易術語:EXW;交貨時間:2007年 4月30日(EX-FACTORY DATE)。2006年10月,出口商與國內一工廠簽訂內貿合同,金額:2083176元人民幣;包裝:木箱且符合海運要求;交貨時間:2007年4月20日前,需方自提;結算:憑增值稅發票付全款。
2007年2月,出口商與某木箱廠簽訂合同,約定由木箱廠提供木箱并包裝;3月工廠完工,產品經進出口商聯檢合格;4月4日,木箱廠自帶材料到工廠制作木箱并包裝;4月5日,出口商支付包裝費119200元;4月10日,出口商申報出口,金額306124.24美元,貿易術語CIF越南;4月10日,進口商、出口商到工廠檢驗包裝,發現木箱包裝不適合海運,遂委托江蘇省某包裝廠進行包裝加固,發生加固費15440元,商檢費5000元(無發票);2007年4月11日,出口商支付從工廠到上海港的內陸運費35000元;4月19日,出口商支付海運費32500美元,港雜費23200元;4月20日,貨物通過班輪出運,提單顯示,托運人:出口商代理進口商;收貨人:憑指示(TO ORDER);通知人:越南電力公司水電站項目管理部;裝運港:上海港;卸貨港:越南海防港;運費:預付。貨到目的港后,因通知人未及時辦理清關業務,導致滯港。2007年6月10日—22日,出口商業務員因此業務赴越南,差旅費共計11327.50元。
進口商在2006年9月、2007年5月和6月分別付款50000美元、50000美元和204004美元,合計金額304004美元。
截至2007年7月,出口商向工廠付款合計1966297.60元;考慮到部分費用未得到補償(如加固費、商檢費、差旅費、匯率損失)和進口商拖欠貨款2120.24美元等,故拖欠工廠貨款116878.40元未支付。
2009年7月,工廠與進出口商協商,要求1周內支付近12萬元欠款;進口商則以已全額付款為由要求出口商在1周內支付該欠款;出口商則認為,因第4點所列費用未能有效補償,公司承受額外損失,所以不能支付該欠款,如果上述費用得到合理補償,其將毫不延遲地向工廠支付欠款。
外貿合同貿易術語為EXW,且在交貨條款“Delivery”處顯示“EX-Factory Date”,但出口商商業發票卻為“CIFDANANG”,存在差異。
根據《INCOTERMS2000》,EXW(Ex Work+ 指定地點)是指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地點將貨物交給買方處置時,即完成交貨;賣方無須辦理出口清關手續或將貨物裝上運輸工具;如指定地點未約定具體交貨點,或有若干交貨點可選擇,賣方有權選擇最適合其的交貨點;買方承擔在賣方所在地受領貨物的費用和風險;承擔自交貨時起的貨物滅失或損壞等一切風險。
在CIF術語下,如果貨物在裝運港已越過船舷,則交貨已完成,且交貨后貨物滅失和損壞的風險以及額外費用均由買方承擔。賣方須承擔交貨前貨物損壞或滅失的一切風險,支付至目的港的運費及其他費用、出口海關手續費、關稅、其他稅費及根據運輸合同規定應支付的費用;辦理海運保險并支付保險費,辦理貨物出口清關。買方須承擔交貨后貨物損壞或滅失的一切風險,支付交貨時起直至目的港的一切費用、運輸合同規定的駁船費和碼頭費在內的卸貨費,支付未按規定通知賣方所發生的額外費用、進口海關手續、關稅及其他稅費、過境費等。因此,CIF和EXW術語對買賣雙方責任、風險和費用的劃分存在巨大差距,如本案中的海運費、裝運港港雜費和到裝運港的內陸運費等。對此,出口商與進口商均承認,在磋商過程中,雙方一直使用CIF術語,最終確定的價格亦是CIF價;但因進口商疏忽,訂單雖采用EXW術語,但價格仍是CIF價;而出口商審核訂單時亦未注意到該問題,就以CIF進行制單和報關。
內貿合同約定:木箱包裝且符合海運要求。即工廠須用木箱包裝,并符合海運要求。案例卻顯示:包裝合同由出口商與某木箱廠簽訂,包裝費由出口商支付,即實際由出口商負責包裝,并承擔因包裝不足所引發的責任(加固費及加固材料的商檢費),而非按合同規定由工廠包裝,并滿足海運要求。工廠解釋如下:初始報價包含包裝費,總金額2373176元,但進口商以包裝費(29萬元)過高為由,要求改為由木箱廠負責包裝,合同總額降為2083176元。對此解釋,進口商予以否認。
根據《INCOTERMS2000》,無論是 EXW 還是 CIF,在目的港發生的費用都應由買方承擔。本案中,由于通知人在目的港沒有協助辦理清關,導致滯港并產生額外費用。出口商為盡快完成貨物進口清關,降低損失,親赴越南協助處理相關事務,發生差旅費。根據《INCOTERMS2000》,該差旅費應由進口商負擔。但進口商方稱:出口商赴越南出差并未獲其同意,亦未承諾承擔相關費用,故該行為屬出口商單方面行為,由此產生的費用應由出口商承擔。
本案中,出口商指出:雙方訂單總額為306124.24美元,進口商實際支付304004美元,拖欠2120.24美元,因此要求進口商支付余款。進口商解釋:當初協商價格為304004美元,其總公司備案文件中亦有明確記載,但不知為何,訂單總額卻為306124.24美元。總公司僅批準按備案金額付款,導致貨款拖欠2120.24美元,其無法支付該筆多余貨款。
本案中,外貿合同訂立于2005年12月,但貨款支付在2006年9月、2007年5月和2007年6月。期間,人民幣大幅升值,給出口商造成匯兌損失。根據《合同法》和慣例,買賣雙方應各自承擔因匯率變動造成的風險和損失,除非合同另有約定,即本案中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損失應由出口商承擔。但出口商解釋說:當初進出口商簽訂有包含一般交易條件(general terms and conditions)的總合同,其中第6款規定:如相對于合同訂立日,支付日匯率變動在0.05個點范圍內(即合同訂立時匯率±0.05),按合同金額結算;如波動超過該幅度,則按新匯率重新核算合同價款并結算,進口商對該條款完全確認。故出口商根據該條款核算出的匯率損失近2萬元應由進口商補償。
合同中雖顯示訂單為EXW術語,出口商實際以CIF術語報關,辦理貨物從工廠到上海港的內陸運輸、海上運輸和保險,并支付相關費用,但并不能據此認定該合同性質已發生變化。根據《INCOTERMS2000》,在EXW術語下,賣方可根據買方的委托,代辦出口清關、內陸運輸、海上運輸與保險等事宜,但風險和費用均需由買方承擔。即使買方沒有委托賣方代辦上述事宜,也只能認定為賣方超越界限履行職責,而不能就此判定合同性質發生變更。因此,本案仍是EXW合同,應按EXW術語劃分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中的責任、風險和費用。但考慮到該案的具體實情和雙方多年友好的業務關系,出口商同意按CIF術語進行處理。
鑒于內貿合同約定:木箱包裝符合海運要求,因此工廠須負責貨物包裝及其衍生的責任與風險;工廠雖解釋:因進口商嫌包裝費過高,逐改為委托木箱廠負責包裝,合同總金額亦相應降低,所以無須承擔包裝責任與費用;但工廠不能提供書面證據或其他有效證據予以證明。因此,出口商堅持按內貿合同進行處理,即工廠承擔貨物包裝及其衍生的責任風險與費用,包括包裝費、加固費和商檢費等;但因出口商不能提供商檢費5000元發票以證明真實性,所以工廠不承擔商檢費。后經過多方調查取證,最終查明原因是進口商業務員伙同出口商業務員私下將貨物包裝由工廠轉給第三方,同時調整過內貿合同總金額,而包裝合同簽訂、包裝費支付等均通過出口商業務員私下辦理。
根據《INCOTREMS2000》,本案中出口商赴越南差旅費應由進口商負擔;出口商雖不能證明已獲進口商同意及其承擔費用的承諾,但出口商的初衷是盡快處理問題以防止風險、損失擴大及最大限度保護進口商的利益,屬善意行為,不應承擔由此而發生的合理費用。因此,該差旅費應由進口商承擔。
雖然進口商提出當初協商價格確為304004美元,且其總公司備案文件中亦有明確記載,但該文件相對于外貿訂單而言無任何抗辯力,且進口商不能提供證據證實出口商同意按304004美元進行履約。因此,進口商應按訂單金額支付貨款,即進口商須補付余款。
本案中,從合同訂立日到貨款支付日間,人民幣大幅升值,導致出口商大額匯兌損失,按進出口商簽訂的總合同第6款核算的匯兌損失19364元人民幣應由進口商另行補償給出口商。
(一)考慮到包裝費用確實已從工廠初始報價中扣除,但因工作疏忽,工廠誤將包裝條款訂立在內貿合同中,且進出口商業務員存在主觀故意,考慮到三方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包裝費和加固費由三方均攤。
(二)進口商承擔匯兌損失、差旅費、合同價款差額,連同其應分攤的包裝費和加固費,統一按付款之時的匯率換算成美元,于5個工作日內付給出口商。
(三)出口商承擔無發票的5000元商檢費,并在收到進口商貨款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扣除工廠應承擔的包裝費和加固費,將所欠余款支付給工廠。
本案中,貿易術語使用混亂,表明進出口商對《INCOTERMS2000》等專業知識欠缺,更未意識到術語的變更將導致風險和費用劃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出口商在未獲進口商同意的情況下即赴目的港處理問題,充分顯示其缺乏外貿實務知識,特別是貿易術語的相關專業知識。對待突發問題,出口商的最優方案是及時告知進口商其做法的不當及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再表明己方能提供的幫助和服務,并特別強調無論己方提供幫助和服務與否,所產生的風險和費用均由進口商承擔;然后再根據進口商的指示采取行動,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同時《INCOTERMS》《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意見匯編》等將隨著國際貿易發展而不斷修訂,進而對企業經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因此,外貿企業應不斷適時組織員工參加學習與培訓,以充實專業知識和提升素質。
本案中,貿易術語使用混亂、包裝爭議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亦歸因于業務員的粗心和職業道德的缺失,特別是業務員對包裝問題的擅自處理更揭露行業職業道德危機。因此,企業在注重員工專業素質和技能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員工職業道德的塑造,創建并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認同度,提高員工對職位和企業的忠誠度,嚴格把關各業務環節,以降低風險。
本案中,如果涉案企業建有完善的風險管控制度并嚴格執行,則主要爭議發生環節都可避免。因此,企業可通過專家顧問確定企業主要風險環節(如價格核算、合同簽訂、租船訂艙、報檢報關、貨款結算等),每周確定固定時間(一般為周一上午)由企業負責人或部門經理召開例會,匯報和聽取上周業務進展、問題及解決情況,特別是主要風險環節的完成情況,并確定本周工作任務和要點,如此可在很大程度上預防風險,降低損失。另外,企業還可借助外部力量來監督企業運營,如與相關單位(特別是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聘請專家學者擔當業務顧問等,負責把關主要風險環節以規避風險。
該案中,進出口企業業務員出于各自私利,擅改內貿合同,致使包裝變更產生的17萬元的差價去向不明,充分說明兩個業務員的職業道德存在缺失,而針對這一情況買賣雙方均沒有約束手段進行追償,如果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成本與收益恐難以平衡。如果能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將業務員的違法違規行為記錄在案,則會對其今后的再就業及發展形成有效制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范員工職業操守,提升職業道德,進而改善社會信用水平和經濟運行效率。
本案中,我國出口商通過與國外進口商簽訂一般交易條款將絕大部分匯率風險轉嫁給進口商。但實際上,企業訂立如此具有優勢的避險條款難度很大,因此,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已成常態化的趨勢下,企業應加快建立匯率風險控制機制,勇于嘗試更多匯率風險規避措施,如縮短收匯期、簽訂保值條款或價格調整條款、開展外匯遠期或期權交易或掉期交易、嘗試人民幣結算、外匯配對管理法和投保貨幣險等。
[1]國際商會.INCOTERMS2000(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2]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實用版)[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3]法律出版社法規中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注釋本[M].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