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杲 茍虹
高等教育系統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具有生態屬性,并且能夠依據生態運動規律運行,通過生態學的思維方式研究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培植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目前,我國高校人事制度有所松動,人才流動局面良好。高校的教師資源配置主要采取市場化的配置方式,有利于人才資源效益的發揮。高校教師也希望能夠提高物質生活質量,從而使一些熱門專業的高校教師轉入到收入待遇高的單位工作,國內的一些優秀教師轉到了達到國家工作,一些經濟條件不好地區的教師轉到了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工作,從而使一些高校不能挽留優秀教師,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對于受教育的高校學生,正值年富力強的時期,在價值觀和人生觀上都趨于成熟,并且有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他們經過高等教育的培訓之后,將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成為具有更高價值的人力資源。目前,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制度還沒有改變,高考分數的高低決定著學生進入哪個層次的高校,這種方式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斷完善人才選拔制度,從而使學生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設施、實驗設施、圖書和文獻資料等物資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僅為60%左右。在一些高校里,有15%以上的資產處于閑置狀態或者是使用效率非常低的狀態,甚至一些價格昂貴的科研設備也處于無用的狀態,高等教育資源的總量比較欠缺,但是在利用率上又非常低,這些情況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非常不利。
此外,高校一些科技成果無法轉換為生產力導致了資源的浪費。高校之間、高校內部各院所之間各自獨立,在物資資源上不能進行共享,很多實驗設備重復購買,使用效率非常低。根據生態學的觀念,富集越大,系統的水平越高,但是不能超過一定的界限,如果過高就會導致浪費。目前,高校擴大招生規模非常普遍,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擴建過程中,如果過于盲目,就會出現許多負面問題。一些高校由于擴建導致了資金周轉不靈,產生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教師工資不能及時發放,從而使高校產生了不穩定因素。
一些高校沒有做到堅持大學精神,過于追求功利。高等教育的文化資源在配置和培植上都缺少連續性,從而不能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有效地發揮。目前,“攀高求全”、“趨同化”、“升格熱”等現象經常出現,從而使高等教育制度配置失當,出現了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高校結構性的過剩和缺乏特色使高校畢業生無法順利就業,并且導致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高等教育系統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其中不同因子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常表現為平衡與失衡,通過生態學動態觀點可以有效地研究高等教育問題。高等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和發展使基于外部環境而實現的,只有在高等教育系統中保持動態平衡,才能確保系統的發展。高等教育資源在系統中的某個環節上產生偏差就將限制高等教育系統的順利發展。
目前,從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培植的層面上來看,不管是人才資源、物質資源,還是文化資源,都和高等教育系統平衡有著不一致之處,并且使高等教育系統的資源出現了不必要的浪費和資源匱乏的矛盾,所以,基于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資源配置和培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提高人力資源生態承載力方面,最為關鍵的就是擴充教師隊伍,將高等教育教師和學生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應該提高教師資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出現教師資源的浪費。此外,合理地調整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的管理體系,并且達到“去泛行政化”的目的,從而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高等教育資源,將物質資源應用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來,保障高等教育體系的均衡發展。高等教育系統的均衡發展一方面能夠避免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從而能夠使高校學生能夠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極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
高等教育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系統和高等教育系統所處的環境,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生態承載臨界值。在生態承載臨界值之內,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整的水平。高等教育系統中為了能夠獲得具有一定質量的高等教育所需要的人力和物質投入。目前,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出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生態承載力匱乏的局面,同時導致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為了能夠保障高等教育系統生態平衡,應該通過增加高等教育辦學經費投入的方式來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生態承載力。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不能夠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完全聽任自然的安排,任其自生自滅,因為教育是“失敗不起”的事業,我們不能把犧牲大學生的青春作為代價。因此,在處理市場和行政的關系的時候,二者需要各安其位,防止錯誤和缺位現象的出現。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高等教育資源的市場配置應該占主導地位,而計劃配置模式則更注重宏觀調配和個別領域的特殊保護。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情況來看,打破單位所有制,利用現代信息系統,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提升高等教育資源利用效率顯得尤為急切。同時,還應全面提升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對高等教育資源的管理水平,避免鋪張浪費。另外,加強對無形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減少無形資源的流失。
我國高等教育應該遵循高等教育的特點培植出“自由和自治”的文化資源。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首先,使高等教育機構具有辦學的自主權,使高等院校真正成為自主辦學的主體。將制約高等教育“自由和自治”的因素消除掉,使高等教育不成為經濟的試驗場,可以更加獨立自主。其次,在全社會范圍內培植“追求學術”的價值觀,從而使高等教育能夠保持良好的生命力,創造最佳的學術氛圍,提高教師對學術的忠誠。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學術活力的提升能夠使高等教育系統產生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創新性人才,從而能夠培植出一個個高水平的大學。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從走出“象牙塔”到步入世俗,雖然滿足了社會需求,但是卻誤入了庸俗之路。不是高等教育生態系統通過智慧引導社會,而是高等教育始終追隨著社會文化,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里隨處可見各種社會上的流行文化。高校應在和社會文化交鋒的過程中進行慎重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掌握社會需求,適應社會需求,甚至要超過社會需求。此外,應該突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學術本性,促進系統的學術創造力和活力,在和政府以及社會的交流中,應該堅持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學術獨立性。
[1]彭勃,薛賽男.生態化:高等教育資源的新觀照[J].現代教育管理,2009,(4).
[2]張忠迪.高等教育資源浪費的生態學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3]趙書山.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生態失衡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