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元
(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國際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議。理論界與實務界的觀點正好相反,前者認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所提供的信息能大幅度地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不但有助于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更能真實地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而后者卻認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不僅使財務信息缺乏可靠性,更有可能會使收益產生激烈的波動效應,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健性,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短期化決策或錯誤判斷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再次引發實務界的銀行家和金融業人士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批判。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則強調問題不在于公允價值計量本身,而是金融界在采取激進的放貸政策和失敗的風險管理后才導致的次貸危機,最后擴展成全球金融危機。抨擊公允價值計量無非是轉移公眾的視線,尋找替罪羊,為自己所造成的惡果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行開脫。隨后,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財務分析師協會(CFA Institute)發表聲明表示,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比歷史成本計量將使會計信息更加透明,使投資者能夠實時高效地了解次貸危機發生后所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動態和影響,所以堅決捍衛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存在。
我國2006年2月15日所頒布的會計準則中,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這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的一項重要標志。也恰恰證明了在反映資本市場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動方面,公允價值計量具有其他計量屬性所沒有的優越性。在未來的會計發展中,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由于其局限性將必然被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取代,那么在現階段如何有效解決公允價值計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受到宏觀與微觀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目前在上市公司中運用公允價值計量還存在較多不利因素,例如金融體制滯后、市場經濟不健全、信息不對稱、思想較為保守,這些因素無一不增加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難度。也正是因為這些難點,導致我國在制定新會計準則時存在諸多的限制,新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計量運用限制條件十分嚴苛。準則制定的出發點是防止管理層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觀不合理應用。主觀的不合理應用是指公允價值計量會成為管理層操縱利潤的便捷工具,導致會計信息的進一步失真,從而使我國資本市場亂象橫生,且投資人將會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危害國民經濟,并阻礙其有序和快速發展。公允價值計量作為一個新的會計理念,要被各界完全認可還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在這個被逐漸接受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在我國公允價值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在2006年新頒布的38個具體會計準則中,明確要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只有《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CAS 8)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CAS 22)提供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指南。企業在對其他會計要素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時均需參照CAS 8和CAS 22。因此,新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指南是不充分的。
在CAS 8和CAS 22的公允價值指南中,CAS 8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首選參數是公平交易中的銷售協議價格,其次是活躍市場中該資產的買方價格,再次是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最后是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按照CAS 22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的首選參數是活躍市場的報價,其次是最近交易日的市場報價,最后是使用估值技術(包括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經過分析可以看出:CAS 8和CAS 22在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首選參數上截然不同,前者是公平交易中的銷售協議價格,后者是活躍市場的報價,這種差異可能造成公允價值計量實務的混亂,因而必須引起準則制定部門的重視。
1.與盈余管理動機的糾結是公允價值應用的最大障礙
盈余管理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美國會計學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的一種具體表現。他認為,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在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當中,對公允價值的估價成為了使用者必須要考慮的首要任務。而估價技術又不是恒定和穩健的,存在著很多變量系數,充滿了主觀判斷。這些一旦被人為的因素所影響,那么對股市就會產生連帶波動效應,從而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在我國證券市場還不成熟和相關監管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利用公允價值操縱企業利潤成為一種常用手段,所以在這方面的監管需要逐步完善和進一步加強。
2.我國對公允價值計量估值技術缺乏統一標準
在IASB中,公允價值計量的估值主要存在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在活躍市場上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標價計量;第二層次是對沒有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使用最近的市場交易價格計量;第三層次是對既沒有活躍市場又沒有最近交易的工具使用估價技術。但估價技術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公允價值的估價就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有的企業按照第一層次標價計量來確定公允價值,有的企業按照第二層次最近的市場交易價格計量來確定公允價值,有的企業按照第三層次估價技術來確定公允價值,這樣就會影響到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作為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基本前提,明確公允價值計量的內涵,確立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目標是迫切的且必須的。在會計準則中明確公允價值的內涵是會計準則制定者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使會計人員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所要實現的目的有全面的、詳細的了解,進而影響會計人員正確地使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也是保證公允價值正確、有效應用的前提條件。
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講,對其專業水平和職業判斷的要求更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會嚴重影響到公允價值估值的結果。隨著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基本會計理論的發展,包括會計準則制定者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公允價值的認識與理解程度也會制約著公允價值在我國的廣泛運用。公允價值在我國推廣的時間并不長,從新會計準則到目前為止只有僅僅不足6年的時間,在會計人員公允價值計量內涵不明確的情況下,會產生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解不透徹,從而公允價值計量在實務中的應用就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會計規則是計量的規則(羅伯特,2005),會計計量是現代會計的發展動力之一(井尻雄士,1975)。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到財務會計的方方面面。
我國2006年新會計準則中的定義含糊不清,內涵和外延不明確、不具體是導致實務應用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我國應參考IASB和FASB對公允價值重新定義的嘗試,結合我國實際,從而給出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全新定義。
IASB和FASB主要嘗試了三種不同方法:
一是市場價格計量目標。2005年11月IASB發布“財務會計計量基礎——初始確認中的計量”討論稿指出,公允價值計量目標是反映計量日資產或負債不存在可觀察的市場價格,公允價值計量目標就是估計假定市場存在情況下的市場價格。二是脫手價計量目標。SFAS 157指出,公允價值計量目標是確定計量日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即脫手價格;即使采用不可觀察參數股價,脫手價計量目標仍保持不變。三是用脫手價和買入價替代公允價值。IASB“公允價值計量”討論稿指出,多數IASB理事認為脫手價目標是恰當的,因為它所反映的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主體的預期是基于當前市場情況的;盡管其他理事同意上述觀點,但認為買入價也反映基于當前市場情況的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主體的預期,因此建議用更具體的計量屬性替代公允價值。
很明顯,IASB和FASB都在努力為公允價值計量設定一個明確具體的目標。與以前不設定計量目標,將公允價值理解為“符合計量屬性”比較,確定具體的計量目標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對改進公允價值計量實務有重要意義。
1.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審計
注冊會計師對公允價值的審計是防止公司管理層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公允價值舞弊的最后一關。為了達到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目的,注冊會計師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和懷疑態度,堅持客觀公正的職業操守,嚴格按照鑒證業務準則的要求實施鑒證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鑒證證據,對公司公允價值選用的合理性,包括公司的決策程序、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及披露的充分性給予關注,對上市公司選用的會計政策、作出的會計估計及其合理性、適當性作出獨立的實質性專業判斷,并恰當地發表鑒證意見。如果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管理層在公允價值的取得缺乏客觀數據的支持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注冊會計師就應當考慮該事項對審計報告的影響,決定是否在增加強調事項段或在說明中進行說明,提醒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該事項引起充分的重視。
公允價值在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等準則中直接或間接地得到應用,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公允價值審計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領域: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謹慎適度選用、投資性房地產范圍的劃分及后續計量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的確認、各項金融工具的劃分及計量和企業合并會計處理及相關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等。
會計師事務所應當以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為基本準則,在實施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堅持應有的職業審慎,針對獲取的審計證據的充分適當性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公允價值的確認、計量和披露的充分合理性進行判斷,并得出適當的結論。
2.加強證券監管部門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監管
我國的證券監管部門是證監會,證監會的職責之一是規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加強信息披露事務管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針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截至2007年8月,證監會共發布了23號《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要求上市公司根據披露準則的要求提供相關信息。針對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布,證監會于2006年11月29日專門發布《關于做好與新會計準則相關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對新舊會計準則過渡期的總體要求、監管政策銜接以及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監管進行了規范。
3.行業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特定行業公允價值應用的監管
銀監會是我國銀行業的監管部門,在新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作為銀行的監管部門,銀監會一再提出應當在將公允價值全面用于會計核算之前,先將公允價值用于信息披露,以使商業銀行在過渡期內更好地積累經驗。在銀監會2007年3月的《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報告》中,承諾“推動國際會計準則在我國銀行業的全面實施”。此外,銀監會陸續發布的一系列文件,主觀上是為了促進新巴塞爾協議在我國銀行的應用,但在客觀上也為銀行提供如貸款在內的許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創造了便利條件。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為了提高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所披露的信息的真實和可靠度,公允價值的確定離不開高素質的會計人員,高素質的會計人員能很好地掌握公允價值計量有關知識,在實務中加以應用,能有效地防止公允價值被人為地進行操作。
因而,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會計人員一要加強對新企業會計準則,特別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學習,上市公司應對有關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使其盡快掌握公允價值計量的有關知識,減少因為對公允價值不熟悉而造成的偏差。二要擴大會計人員的視野,在熟悉所屬行業的特點及相關市場的基礎上,在實務中提高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計量業務的分析判斷能力。
[1]周明春,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9):15-21.
[2]朱丹,劉星,李世新.公允價值的決策有用性:從經濟分析視角的思考[J].會計研究,2010(6):84-90.
[3]孫再凌.金融危機沖擊下的美國公允價值發展變化及啟示[J].學術交流,2010(5):80-83.
[4]王樾.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應用的經濟后果分析——基于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視角下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J].財經論叢,2011(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