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黨委黨校,新疆博樂833400)
邊境民族地區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融合的中外文化,國際化步伐較快,為旅游業提供了寶貴資源。黨中央、國務院對邊境及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給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2009(《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大旅游與綜合性產業的概念,強調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地處新疆北部邊境,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近幾年來,博州旅游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為邊境地區民族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面對新機遇、新形勢,如何實現博州旅游產業化,進一步提升博州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成為博州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博爾塔拉,蒙古語意為“青色的草原”。博州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全州轄博樂市、阿拉山口市、精河縣和溫泉縣,境內駐有新疆兵團第五師及其9個團場,邊境線長380公里。全州由蒙、漢、維、哈、回等35個民族組成,人口44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5%(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這里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樞紐地段,312國道橫穿全境,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和橋頭堡阿拉山口口岸是向西開放的前沿,連接中國與中亞、歐洲各國的國際貨流。雖然博州地處偏遠,發展經濟受到諸多制約,但多民族聚居和共同繁衍生息造就了博州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濃郁的民俗風情,使其具備發展旅游業的良好基礎。
旅游資源就是那些客觀存在的、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可產生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博州素有“西來之異境,世外之靈壤”的美譽,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概括來說,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博州35個民族中,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創造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尤以蒙古族風情最濃郁。在各旅游景區和城鎮區域內,隨處可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的繪畫、雕塑、建筑等,如蒙古族土爾扈特東歸和察哈爾西遷寫下的壯麗歷史詩篇;境內分布廣泛的烏孫古墓群、古巖畫群落和古城堡遺址;“那達慕”草原旅游節是新疆三大旅游節之一,集民俗、文體、經貿、旅游為一體,是蒙古族人民歷史與文化積淀的結晶;蒙古族“江格爾彈唱”、長調、歌酒禮儀等文藝表現形式。自然景觀與草原文化相映成趣,古老風情與現代文明交融。
2.旅游資源類型多樣,風景品質獨特。按照1992年版旅游資源分類,在中國旅游資源69種基本類型中博州就擁有19種,資源種類齊全而且比較集中,特色鮮明,層次豐富。博州擁有許多著名的“最”風景:賽里木湖——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艾比湖——全疆最大的內陸鹽水湖;溫泉縣——全國唯一以自然資源溫泉命名的縣;怪石峪——亞洲規模最大的怪石群;甘家湖自然保護區——亞洲最大的白梭梭樹林生長地;博爾塔拉壁畫長廊——全疆最長(180米)的高溫陶瓷彩色壁畫,展示了蒙古族東歸、西遷的歷史畫卷;精河枸杞——全疆面積最大、最集中、具有原產地商標的枸杞產地。
3.地域特點明顯,區位優勢突出。博州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地廣人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區。境內阿拉山口口岸是新歐亞大陸橋橋頭堡,是全國最大、新疆唯一的鐵路、公路、輸油管道兼通的國家一類口岸。中哈邊民互市貿易區2009年12月開通,哈薩克斯坦公民可以“一日免簽證”方式入境,來貿易區選購中國產商品。
4.兵地共建旅游,時代特色鮮明。新疆境內分布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發揮著屯墾戍邊的重要戰略作用。博州境內分布著兵團第五師,近12萬人口,主要是漢族,在維護博州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由第五師旅游部門管理的國家4A級景區怪石峪,以及兵團的高科技農業、軍墾文化都有著鮮明特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博州不斷推出新興旅游項目。沿州內各主要區域以及熱線沿途都以農業旅游為主題,開展了以農(牧)家樂、休閑農莊等為載體的體驗性鄉村旅游活動,如精河枸杞及各類水果采摘、溫泉花卉欣賞等;開展運動與休養相結合的旅游活動,如徒步、沙漠賽車、環賽里木湖公路自行車賽、自駕車旅游等;利用不同季節推出各具特色的品牌項目,如胡楊林踏秋、冬季冰雪旅游等。
1.地理位置偏遠,交通建設滯后。新疆地處邊遠,疆域廣闊,進入較難。博樂火車站距博樂城區約45公里,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區離州府城市最遠的火車站;博樂機場2010年建成啟用,但航線單一。隨著人流、物流的增加,運輸難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旅游行業管理體制不完善。旅游業宏觀管理與協調乏力,地陪制度不完善,景區(景點)條塊分割、多頭交叉、重復管理現象嚴重。資源配置以行政手段為主,阻礙了旅游業向“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方向發展。
3.經濟基礎薄弱,旅游設施開發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很多特色資源處于待開發狀態,難以與旅游業發展大環境和游客需求相適應。
4.旅游產品開發滯后,特色不明顯,沒有形成產業鏈。旅游購物產值不高,以門票經濟占主導,市場化程度較低;旅游景區開發不成熟,特色不突出;精品旅游項目還不多,現有的旅游產品整合開發不夠、產品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缺乏具有震撼力的“拳頭”產品: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
5.市場開發與宣傳促銷力度不夠。旅游宣傳促銷缺乏統一策劃與實施,整體形象不明確,品牌塑造不到位。
6.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專業人才隊伍。旅游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缺乏現代管理經驗,旅游及餐飲從業人員不夠穩定、服務技能不熟練、服務質量不高,旅游人才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將建立起人才、技術、管理、資金等全方位援疆的有效機制,支持新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推進新疆旅游經濟跨越式發展。2010年到“十二五”末,國家旅游局每年投入2000萬元,從政策、資金、人才、客源等方面予以支持,將新疆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1年5月,新疆區政府出臺了扶持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召開了首屆新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提出努力把新疆建設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旅游勝地。2011年6月,中國邊境及民族地區旅游業創新發展大會以“邊境及民族地區旅游業——中國旅游的下一個熱點”為主題,力求通過探討邊疆地區旅游發展的具體問題,共同打造中國旅游業的下一個旅游及投資熱點。在巨大的機遇面前,博州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踏實奮進,借勢借力以實現旅游經濟的突破性進展。
組織聘請國內一流的旅游策劃專家、規劃專家,進行實地調研摸底,認真分析旅游市場供求形勢,對全州旅游產業培育進行科學統籌規劃。建議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實施文化興旅,塑造地方品牌。文化是旅游的內涵,要注重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突出民族特色,培育民族文化精品。從景區、主題酒店、餐飲小吃街、購物場所、民俗觀光體驗園和娛樂區等硬件設施到那達慕、枸杞大會等節慶品牌,要構思巧妙、突出細節,切實增強旅游產品文化品位。第二,在“硬開發”的同時,注重“軟開發”,力求二者的動態平衡。“軟開發”是指通過考察研究,發現和發掘旅游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要注意項目的參與性和趣味性,提高游客體驗質量。而服務設施和工程項目建設這些“硬開發”,要避免陷入求大、求高、求洋、求新的誤區。第三,綜合吃住行游娛購消費,從時間到空間,精心設計每個環節,形成旅游經濟消費鏈和產業鏈。把景區進行有效組合,把服務做到游客心里,在對游客產生強烈吸引力的同時,讓游客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愉悅和滿足。
一是加快推進酒店、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大力改善重點旅游交通線路,使全州通往A級景區旅游公路全面貫通。二是規劃建設博樂市、阿拉山口市、溫泉縣、精河縣等城市景區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咨詢服務中心。三是結合自治區旅游公廁建設項目,在重點旅游線路、城鎮、旅游區和重點旅游村,規劃建設一批旅游廁所。四是逐步完善各景區、景點的支線道和游步道,停車場基本滿足需要,從而形成“游覽性”和“通達性”兼顧的旅游交通線路格局。五是積極推進支線機場之間的環飛和到國內主要客源地及周邊主要目的地的航線,改變目前的單線狀況。六是積極完善旅游購物設施建設,努力為游客打造一流的旅游環境。
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必須創新旅游人才培養機制,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引進各類專業人才,努力建設一支具有現代旅游意識、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規范各類旅游經營單位和個人的經營和服務行為,保護旅游消費者和經營者合法權益。不斷提高旅游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行業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服務技能。整合教育資源,在大中專院校開設旅游專業,重視培養本土旅游專業人才;加強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辦好導游講解員、旅游車輛駕駛員、旅游企業安全生產、星評員、行政執法等培訓班,以全面改善和提升旅游產業服務質量。
按照“請進來,走出去,連起來”等方式,注重借助國內外各種博覽會、交易會、洽談會、促銷會,利用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及影視、歌曲、廣告等多種宣傳形式,精心設計,長遠謀劃,有效整合,擴大宣傳營銷的影響力、覆蓋面和科技含量。加強旅游網絡建設,在主要旅游集散地設立旅游信息服務中心,提供旅游咨詢、景點介紹、旅游預定、交通集散等服務。通過實行門票減免等價格營銷方式,擴大疆內及州內客源市場規模。在“新疆人游博州、博州人游博州”項目基礎上,深度拓展“湖北人游博州”活動,切實提高口碑效應。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
1.疆內合作。一是緊緊抓住自治區北疆大環線線路整合的機遇,加大與疆內周邊區域的市場合作,進行產品組合,實現各地州旅游聯動態勢。伊犁博州休閑生態旅游區是新疆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發展的六個重點旅游區之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與博州相鄰,所在地伊犁河谷知名度很高,那拉提大草原、霍爾果斯口岸等名勝眾多。賽里木湖是通往伊犁必經之地,因此也是其重點宣傳的景區之一。以此為紐帶,博伊兩家進行深度合作,組建旅游合作集團或者進行項目合作,整體開發兩地產品。二是強化兵地合作。積極實施兵地融合發展戰略,堅持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推進自治區與兵團市場共享、客源互送、紅綠結合、產業整合,實現兵地旅游業的互利雙贏局面。聯合培育旅游精品線路,帶動兵地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進一步促進兵團軍墾文化旅游、綠洲生態旅游、邊境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的大發展。與第五師下屬的新疆艾比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兵團首家股份制旅游企業集團)開展業務合作,借助湖北援博,共同開發博州旅游經濟,做大做強博州旅游產業。
2.國內合作。與國內各大旅行社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其來博考察,進行廣泛宣傳,開展項目合作。目前要充分利用湖北援疆,借“湖北人游博州”進行推介和宣傳。
3.中哈合作。借助阿拉山口口岸優勢,充分利用阿拉山口邊民互市貿易區和歐亞大陸橋,延伸亞歐草原,吸引歐洲游客,積極爭取哈薩克斯坦入境旅游客源,打開國外市場。把邊境貿易和邊境旅游聯合在一起發展,推出以阿拉山口邊境為主的邊境購物旅游線路,強化阿拉山口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建設和管理。加強與哈薩克斯坦旅游合作,推動次區域經濟合作,聯合開發國際旅游線路。積極發展獨聯體、中亞和西亞、南亞地區等周邊國家的購物旅游市場,拓展中亞國家入境中轉度假旅游市場。
在旅游資源開發活動中,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妥善處理好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建立生態承載力評價和預警機制,維護生態平衡。引導和規范旅游及其開發建設、經營管理、消費等行為,將旅游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加強旅游科普宣傳工作,積極開展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與培訓,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動其他各方的生態保護意識,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旅游行為。尤其要重視保存好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文化保護機制,增強民族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避免或減少民族文化受到不良文化侵蝕影響,做到文化與經濟和諧發展。
[1]博州統計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博爾塔拉政府網,2013-04-02.
[2]林越英,陶靜.如何讓民族地區群眾從旅游業發展中受益[N],中國民族報,2012-02-10.
[3]馬曉婷.淺談霍城縣發展旅游經濟的思路[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9(2).
[4]王晨光.旅游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5]苗雅杰.旅游景區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