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 福州350001)
發展綠色經濟是在對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進行生態改造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環保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創新為動力,以綠色化為發展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率與效益為手段,通過不斷創新和高效管理,在資源與環境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協同發展。我國相關學者立足國際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探索我國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路徑,指出綠色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1];以地區為研究對象,構建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測算、評價,最后提出發展對策[2]。
福建省作為海西經濟區的主體,由于歷史、區位等原因,多年來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轉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逐步推進,認清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和當前綠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而加快轉變福建省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生態方向轉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已成為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綠色經濟是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它涉及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承載與社會發展四個層面,即將市場和生態相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能夠有效利用,人類現代文明與人類發展相融合。發展綠色經濟的過程,不僅體現了人類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包含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要遵循協同創新原則、“三效統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以及綠色先導原則。
根據綠色經濟的內涵以及指標構建原則,從經濟發展持續健康、資源利用回收循環、環境污染控制減排和社會效益綜合有效四個角度出發,選取21 個指標,將指標劃分為四個層面: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環境承載以及社會效益,以此來評價、考察福建省綠色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潛力(如表1 所示)。

表1 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
根據福建省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所搜集到的樣本數據,本文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熵值法可以根據指標數據提供的信息量對指標進行客觀賦權,從而減少主觀因素的負面影響,增加指標權重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并在多指標綜合得分的基礎上進行相對性評價,在不同時期對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可以作出更客觀、合理的評價。
基于熵值法原理,假定對m 年綠色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由n 個指標構成評價指標體系,用數學模型表示如下:
設論域為U={u1,u2,…um}(i =1,2…,m),其中評價對象ui由n 個指標的數據表征:

得到評價系統的初始數據矩陣X={xij}m×n(xij表示第i 個樣本的第j 項評價指標的數值)。
為了消除量綱和量綱單位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可比性,先對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文采用公式(2)和公式(3)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公式中,x'ij為無量綱化后的指標值,xjmin是第j 項指標的最小值,xjmax是第j 項指標的最大值。正指標用公式(2),逆指標用公式(3)。

第j 項指標的信息熵值為:

其中常數K 與系統的樣本數m 有關,對于一個完全無序的信息系統,有序度為零,其熵值最大e=1,當m 個樣本處于完全無序分布狀態時yij=1,則

某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用該指標的信息熵ej與1之間的差值表示,即

第j 項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后,可以利用公式(9)計算出區域創新能力的綜合得分。

根據以上構建的熵值法評價模型,對福建省2006—2011 年綠色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測算,得出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各項指數
由圖1 可知,福建省綠色經濟指數是建立在四個子模塊指數根基之上的,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2006—2011 年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向好的趨勢。2011 年福建省綠色經濟指數達0.5481,較2006年上升了32.7%;2007—2008 年,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指數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因為由于政府對綠色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一系列社會綠色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投入力度有所下降,導致綠色經濟社會效益下降。2009年以后,政府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高綠色經濟社會效益,促使綠色經濟整體指數恢復增長并穩步上升。

圖1 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結果趨勢
2006—2011 年,福建省經濟效益指數整體呈穩定上升的態勢。這主要是因為步入工業時代中期,社會、市場以及大眾對綠色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開始向現代綠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單位GDP 能耗、電耗不斷下降,生產成本開始降低。同時區域產業結構開始優化,以第三產業為代表的綠色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開始凸顯。
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下的四個子模塊中,以資源利用模塊指數上升幅度最大,在2009 年達0.1831,較2006 年增長8.41 倍,反映了福建省六年間對資源循環利用的成績,從側面彰顯了伴隨著綠色技術、綠色工藝對傳統技術工藝的替代,對提升資源綠色利用的貢獻;2009—2011 年資源利用指數不斷下降,反映了福建省資源利用水平不夠穩定,仍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環境承載指數呈波動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節能減排缺乏長效機制,省內綠化生態效益不明顯。福建省環境污染控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在今后相當長時期里,環境容量有限將成為制約福建省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2006—2011 年,福建省綠色經濟整體呈現良好發展趨勢,但是仍然存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不夠優化、省內污染控制力度不強、綠色技術研發投入不足且成果轉換率低等問題,不僅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制約了福建省綠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 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2011 年福建省第三產業產值占GDP 比重為39.2%,較浙江省的45.2%、廣東省的46.2%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福建省產業結構仍然有待優化。一方面要加強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以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生態農業等為代表的高效益、原生態綠色產業,并以此作為綠色經濟發展的先導帶動產業,實現由傳統的低效益、高排放、高消耗生產方式向高效益、低排放、低消耗的綠色生產方式轉變,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 加強綠色技術開發與應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綠色技術是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綠色技術的推廣需要遵循“研發—應用”的發展模式。為此,福建省首先要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科技投入,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政府,構建“政產學研”的戰略同盟體系,為綠色技術的研發夯實根基;其次,要把握市場方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鼓勵企業聯合高校,依托市場信息,并借助企業平臺,將綠色技術充分、及時地在市場推廣,解決資源利用中的技術瓶頸,借助綠色技術的應用,提高對廢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
(三) 加大污染排放監控力度,嚴格節能減排
要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監管,確定重點污染企業名單并對其實行嚴格監管,組織定期和不定期專項檢查,對污染物排放不達標或超標的企業,實行掛牌跟蹤,要求限期整改、治理。建立企業排污情況實行報告制度、污染物排放增量、減量、變量等“三量”臺帳,建設并運行全省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監控系統。
合理利用有限的能源資源,實行節能減排。要把推進節能降耗作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點領域。積極組織科研機構實施重大節能技術專項研究,優先發展關鍵和共性節能技術項目,大力支持企業和應用開發高效節能工藝、設備和產品。要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審批,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審批的一道強制性門檻,建立嚴格的耗能行業準入制度。
(四)建立健全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政策
首先,政府要改變“唯GDP 論”的觀念,將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機制。其次,建立健全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已有的節約能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循環經濟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抓緊研究制定廢舊電器、電子、建筑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的法規。第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政策。通過政府補貼、獎勵、利益補償方式對綠色項目給予支持。第四,建立科學的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核算制度,為綠色經濟發展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以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為發展綠色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1]楊晶. 從國際模式看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戰略[J].生產力研究,2012(11) :156 -158.
[2]張小剛. 長珠潭城市群綠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 :87 -90.
[3]黃國慶,王明緒,王國良. 效能評估中的改進熵值法賦權研究[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 28) : 245-248.
[4]姚曄. 基于熵值法的網絡安全態勢組合預測模型[J].計算機仿真,2012(4) :157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