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杰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250002)
真實性是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基本要求,更是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最主要依據,然而,一些上市公司為了達到自身目的,在編制財務報告時往往虛報利潤、虛增資產、編造偽造財務報告信息等,對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狀況進行掩飾。這些虛假不真實的財務報告信息不但會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導致投資失敗,而且會使政府監管部門無法及時發現和化解財務風險,導致監管效率大大降低。
可比性是財務報告信息質量要求之一。為了便于投資者比較分析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要求不同企業對于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采取相同的處理方法,從而保證提供的財務報告信息的可比性?,F行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政策選用方面賦予了企業較大的靈活性,而各公司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由此產生的不同結果導致各公司同類財務報告的數據和信息不符合可比性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公司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
缺乏完整性是現行財務會計模式的固有弊病。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追求最大利益,在進行財務報告信息披露時避重就輕,充分、甚至過分披露對上市公司有利的財務報告信息,而對公司不利的財務報告信息則披露不夠充分甚至只字不提,回避對公司有不利影響的重要事項,隱藏不利信息甚至披露虛假信息。
在證券市場上,財務報告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信息使用者及時、準確地了解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即使是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信息,如果提供不夠及時,也會失去其時效性,其對信息使用者的作用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毫無實際意義。因此,財務報告信息的及時性至關重要,上市公司必須及時披露財務報告信息。另外,財務報告信息不及時披露會為內部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等提供條件,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且影響證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
1. 為謀取暴利
一些上市公司簡單地認為股市是一個“圈錢”渠道。我國法律法規規定,公司的業績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上市募集資金,所以有些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條件、抬高發行價格,獲得通過正常經營渠道無法得到的超額利益,從股票市場上“圈錢”,謀取暴利,肆意編造、提供虛假的財務報告信息。
2. 為騙取商業信用
企業到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籌集資金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對籌資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進行審核。有些上市公司在經營狀況不佳又急需資金時,往往會通過粉飾財務報告、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信息等方法騙取商業信用、實現其籌資目的。
3. 為減少應納稅額
大部分企業會通過各種途徑合理避稅,從而減少企業的經濟利益流出。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為了少交稅,而目無法紀,違規操作,通過做假賬、粉飾財務報告等來減少應納稅額。
1. 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缺陷
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與否對財務報告信息質量有重要的影響。若公司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長期處于低效率的狀態,就會給控股股東和經理等“內部人”操縱財務報告提供條件,對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2. 表外信息披露存在問題
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不僅要通過財務報告了解企業償債能力和經營狀況,還要通過財務報告附注更好地了解財務報告所反映的信息。但表外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問題,直接影響了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如表外信息披露避重就輕,導致內容缺失;表外信息擴張嚴重,導致信息混雜;表外信息形式各異,導致難以統一。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大大削弱了財務報告信息的實際作用。
1. 社會監管不力
一些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及律師事務所等存在執業質量低,執業道德水平不高等問題,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增加收入,在執業過程中,不按會計準則審計規范要求來收集審計證據,編制會計報告,有時,會因降低審計成本而不對賬項進行詳細審計,從而減弱了社會的監管力度,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
2. 會計法規、會計準則不完善
上市公司會計法規、會計準則不規范,會計確認基礎具有主觀性和局限性,相關責任人的界定比較模糊,導致會計規范的執行效果欠佳,使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出現問題。雖然2006 年《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報告規定作出了修改和調整,但是在報告合并等方面的處理上仍存在不足,這就給一些上市公司留下了操縱空間,從而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
提高上市公司內財務公司報告信息質量,要建立公司內部有效制衡的約束機制,尤其要加強對內部控制行為主體“人”的控制。通過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員工技術考核和業績評價制度、職務輪換制度等,強化公司內部控制,明確上市公司負責人和財務人員的法律責任和執業操守,保證上市公司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信息。
要建立健全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制度,特別是表外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應吸取發達國家上市公司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的具體特點,建立一套符合公開性、有效性、及時性和充分性原則的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制度,嚴格規范表外信息披露行為,增強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有用性,并逐步實現統一披露,保證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完整。
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不斷頒布新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知法犯法,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信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違規操作獲得的收益要遠遠高于其為此付出的成本。因此,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相關法律法規處罰力度,對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信息的上司公司要加大違法違規責任的追究,予以重罰甚至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另外,要讓上市公司賠償因其提供虛假財務報告信息導致的投資者損失,進一步提高其違規成本,減少上市公司違規事件的發生,提高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質量。
一方面,建立“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即實現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國家監督、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以單位為主體的內部監督,有效提高財務報告信息披露質量。另一方面,加強對表外信息的審計監督,通過對表外披露的信息進行審計,實施強制披露的表外信息制度,并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保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質量
[1]初姍. 淺議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的因素[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6).
[2]郭莉. 淺談財務報告的粉飾行為及其防范措施[J].財經界( 學術版) ,2012(5).
[3]楊瑩. 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一些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2).
[4]張霞. 會計信息質量探討[J]. 財會研究,2009(19).
[5]楊久宏. 影響財務報告質量的因素分析與解決的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5).
[6]許艷霞. 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的動機和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