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 于暢
摘 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更是我國一直奉行并遵守的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在國際交往過程中,我國首倡并一直遵循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認可,是由于原則高度的科學性、實踐性與廣泛性,尤其原則中所蘊含的西方文明與學說,更體現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博大與精深,對原則所蘊含的西方政治文明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借鑒參考價值。
關鍵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西方政治學說;理論意義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001-0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更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協調國家間關系,解決國際爭端的重要原則,這是因為它不僅體現著東方文化的經典,更包含著西方文明的成就。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所體現與蘊含的西方政治學說進行研究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因為“政治學說是西方文化傳統的象征”[1],是文明的真情流露與表達。
一、“和諧說”與“戰爭說”
“和諧說”思想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遵循的最重要原則,而“戰爭說”則突出了協調與統一的作用,通過“協調性的戰爭”避免真正的“暴力戰爭”,實現統一與和平。
(一)和諧說
“和諧說”是畢達哥拉斯最重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和諧”正是古希臘哲學思想的永恒主題。在哲學家看來,整個物質世界存在著差異與對立,也正因為差異與對立的客觀存在,整個物質世界才是豐富多彩的,要實現“和諧”就必須承認差異、對立和沖突的存在,通過秩序化的調整使差異在保持自身特性與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對立統一,實現客觀世界的和諧,“和諧是眾多混合的‘一,是在不一致間的一致”[2],畢達哥拉斯的這一思想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準備了早期的歷史積淀與理論依據。當今國際社會,各主權國家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形態,體現為眾多混合、不一致的“一”,各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承認差異的同時,擱置爭議,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用和解的態度解決難題,從而實現個體與整體的統一,即在尊重主權、互不干涉的基礎上,實現互諒互助、和平共處。
(二)戰爭說
“戰爭說”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法學家赫拉克利特所提出,這一學說本身正是對立、斗爭與統一思想的最直接表達。
赫拉克利特的“戰爭說”是在畢達哥拉斯的“和諧說”基礎上發展而來?!皯馉帯笔且环N寓意的說法,表現為差異性。個體的差異在眾多個體的差異中顯現出來,表現為對立與沖突,通過個體差異的斗爭逐漸協調、統一,形成多樣性的和諧。因為差異是形成和諧的關鍵,而戰爭又孕育和諧,于是通過“協調性的戰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真正的暴力戰爭,從而呈現和諧的狀態。由此我們可看出,赫拉克利特與畢達哥拉斯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是在承認事物差異與對立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秩序的協調與調整,實現多樣性的統一與和諧,也因為個體的差異才形成了整體的和諧。這一思想被借鑒并應用在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中,在國際社會,正因為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與不同,各主權國家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互利,從而和平共處,這也是國際社會發展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二、國家與主權學說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協調國際關系的重要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的政策保障,它規定了國家的權利與義務,科學而全面地體現了主權國家的職能、作為與作用,充分體現了主權與國家的關系與聯系。因此,先對相關的國家與主權學說進行分析研究,是探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政治內涵的重要前提與必要準備。
(一)布丹的主權與國家學說
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以自由、民主的思想將主權理論與國家理論結合在一起,全面并深入地闡述了國家與主權的精義,從此以后,主權概念成為西方政治學正統學派理論的中心[3]。
布丹在《國家論六卷》中第一次全面而細致地論述了主權理論,將其定義為“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力”,并對主權概括歸納出三個特性:絕對性、永久性和不可分性。“絕對性”指,對內具有最高地位,不受法國國內任何人、任何條件的限制;“永久性”指,國家永久擁有主權,不因主權者的逝去和更迭而變化;“不可分性”指,一國主權要整體一致地掌握在一個人或部分人手中,不能拆分為幾部分。通過對主權及其特征的分析,布丹將主權行使與國家權力緊密結合在一起,系統闡述了主權對于國家具有至高無上性、絕對性、永久性和不可分性的特征,科學證明主權對于國家是極其重要的,是國家的本質特征和固有屬性。
布丹的主權與國家說雖具有資本主義的先進性,但也存在著缺陷。他提出的政治學說是服務于資產階級及其革命的,其目的是為了資產階級更加“名正言順”、更加廣泛地獲取對國家立法、行政和管理等方面的政治權力,卻忽略了廣大民眾、廣大市民的情感與利益。并且,當時的海上貿易與國家間交流還不夠發達,他關于國家與主權的論述更多局限在了國內政治環境方面,還缺乏對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的綜合考慮與深入思考。這一學說為國家主權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思想與理論基礎,更為之后的理論完善留下了廣闊的拓展空間。
(二)格勞秀斯的國家主權說
荷蘭政治思想家格勞秀斯繼承并發展了布丹的“主權說”,他不僅延續了主權是國家最高權力表現的思想,更將國際關系的思維方法與學科體系引入了主權的內涵,“所謂主權,就是說它的行為不受另一種權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為不是其他任何人類意志可以任意視為無效的”[4],從而奠定了國際法理論確立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國家主權不受另一種權力的限制和支配,明確地強調其對外方面是獨立地行使國家權力[5]181。格勞秀斯的這一思想與布丹的主權思想相結合,使國家主權體現為對內的至高無上性和對外的獨立自主性,從而成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理論依據與來源,完整表達出主權對國家的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國家的生命與靈魂,更是國家得以存在的重要表征。
(三)霍布斯的國家主權與人民權利說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著名思想家霍布斯,在面對革命的浪潮和一系列西方政治思想的經典時,將主權、國家、統治者和人民四者相結合,提出了國家主權學說和人民權利學說?;舨妓沟膰抑鳈鄬W說是在布丹和格勞秀斯國家主權學說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霍布斯提出國家主權是至高無上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轉讓的?!皣抑鳈鄬取ν饩哂兄粮邿o上性”的思想與布丹、格勞秀斯的國家主權思想相接近,但又擁有著獨特含義:國家主權的不可分割,是因為主權一旦被分割就會引起國家的四分五裂,使領土和行政管轄權都一并遭到破壞,主權的至高無上性就蕩然無存,主權國家便難以維系與生存,“國將不國”。國家主權是在社會契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思想核心就是要主權掌握在一個人或一部分人手中,因此,統治者要掌握國家主權,并集中好、維護好、實現好,不得轉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國家主權是對內、對外的最高權力代表,不可分割,更不能被破壞。雖然霍布斯的國家主權學說為日后的君主獨裁留下了“隱患”,但極大促進了國家主權的集中與行使,為國家利益的實現和經濟發展鋪平了道路,更為后世的國家主權與國際關系學說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積淀與思想基礎。
霍布斯總結出國家主權具有至高無上、不可分割和不可轉讓的三大特性,并由此推導出主權是國家最大“善”和最大“利”的源泉,國家主權的利益與實現應表現在統治者與臣民的關系中。因為統治者掌握國家主權,臣民就要無條件服從統治者,這源于國家最大的“善”,即國家起源的目的是和平,要實現和平,就要做到平等、公平地行使法律,使臣民心悅誠服,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平,實現“至善”?;舨妓沟娜嗣駲嗬f雖有“偏執”的弊端,但明確體現了法律面前的平等,也正因為平等的存在,和平的秩序才有了保障,和平的局面才能實現。推至國際社會,各主權國家應“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從而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保障國家的獨立與尊嚴。這正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思想內涵的體現,國際交往中不僅要實現政治與經濟、權利與義務的平等,還要實現國家間的政治、經濟和地位的平等,并平等地遵守國際法、國際條約等原則規范,從而實現互利,也只有這樣,國際社會的“和平共處”才能最終實現。
(四)盧梭的人民主權說
盧梭的人民主權說源于他的國家起源說——社會契約論。盧梭認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賦人權,國家是社會契約的產物,由人民權利的讓渡而形成,因此,國家主權屬于人民,具有不可轉讓性、不可分割性、不可代表性、絕對性與相對自主性相統一的特征。“不可轉讓”證明了國家主權的歸屬,主權必須由全體人民直接行使,不可轉移,這是國家的靈魂所在[5]270,這也將國家主權同國家利益、人民權利行使緊緊結合在了一起,更呈現了主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是國家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重要體現;“不可分割性”是“不可轉讓性”的延伸,主權體現人民的意志,不可轉讓,自然就更不可分割,從而反映了主權的統一性與整體性,雖然國家職能由多方面構成,但主權必須由人民直接行使,從而體現國家主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代表性”最直接體現了盧梭的民主思想,主權由公意集中所形成,必須反映人民意志,即立法權的體現,立法權必須且只能由人民自己來代表和表達,這直接體現了民主的思想,更是法國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意志代表與權利訴求;而“絕對性與相對自主性的統一”則來源于主權的絕對與至高無上,并且不能超出法律所規定的人民權利行使的界限,這都充分體現了進步、先進、科學的民主思想。
盧梭的人民主權說不僅證明了國家主權的至高無上與對外獨立,更將國家主權與人民權利的行使結合在了一起,充分體現了歷史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人民主權說既顯示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又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與辯證性;既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造作用,又將絕對與相對的哲學范疇以科學的方式進行了辯證的證明,實現了科學與嚴謹、辯證與實際的統一,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體現的同時,又將嚴謹與辯證的思維一起融入了科學的理論原則中。
三、結語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融合了東西方政治文明的經典與精華,它源于中國古老文明的厚重,更廣博吸納了世界文明的意蘊,因此被國際社會廣泛尊重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世界文化中融聚精彩,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體現出理論原則對現實的指導與影響,體現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在現實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不斷展現新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美]喬治·H.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盛葵陽,崔妙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7.
[2]汪子蒿,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82-383.
[3]浦興祖,洪濤.西方政治學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51.
[4]漢默頓.西方名著提要·哲學社會科學部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113.
[5]浦興祖,洪濤.西方政治學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84.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