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摘 要: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歷史命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探索,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部門宣傳教育,網絡大眾傳播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A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028-02
中共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為了能更好地貫徹這一重大任務,我們必須在搞清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內涵和意義的基礎上探索適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展路徑,使之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和信念,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服務廣大人民。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理論的抽象轉化為具體生動、由被少數人理解和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在內容、形式和語言上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地接受和認同,最終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大眾化,也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而狹義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主要是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從黨的十七大提出這一重大命題的直接語境來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達到了新的境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在形式上看,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在一些語言的使用上甚至是有些晦澀的。在現實中,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來說,他們的研究可以抽象、可以深奧、也可以概括,但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則需要更加簡單和通俗地表達,也就是需要將“深入”的理論,用“淺出”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化、民族化、時代化,不斷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使之變成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大眾知識。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需要,也有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因此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路徑至關重要。如何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呢?本文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來論述: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路徑
教育是立國之本,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材,抓好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良好開端。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把馬克思主義變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多數高校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輕視素質教育。學校在專業課的設置上目標明確、要求分明,而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方面不重視。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只是把它當作一門應試課程,僅以拿到學分為目標,學生對這門課的認識不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目標得不到體現。第二,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利影響。文化多元化,一方面開闊學生的思維與眼界,但是也容易讓一些腐朽文化乘虛而入,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相對滯后,擾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教育方式、教育內容陳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授課模式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未能構建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模式,這種授課方式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只限于課本,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內容枯燥乏味,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四,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數量、整體素質、工作能力上還有待提高。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與我們國家未來的前途有著密切的關系,使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政治水平和政治辨別能力,才能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只有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和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并自覺成為他們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夯實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基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徑。隨著社會思潮的多元化和復雜化,沖擊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在大學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渠道和陣地,擔任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任,因此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形式。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多樣化地宣傳來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課堂上,以學生易于接受地方式,比如啟發、參與式等多種方法來講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條件允許下開展專題講座、討論、知識競賽等方式,形成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逐漸地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性的學習,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三支一扶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二、宣傳部門的宣傳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導路徑
無論何時何地,宣傳部門具有宣傳面廣、涉及面寬、滲透性較強等優勢。其中,理論工作者的宣教是宣傳部門的主要手段。在宣傳部門的引導下,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從事理論工作的隊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人力支撐。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人民群眾才能徹底得領悟馬克思主義真諦。因此宣傳部門應帶頭組織專家學者進行馬克思主大眾化的宣講。在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必須把政治話語轉變為大眾話語,馬克思主義理論絕不是為專家學者設立的理論,而是面向大眾的、面向生活的科學理論。為了使馬克思主義真正擁有廣大人民群眾,我們必須把停留在政治文件和報告中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轉變為易于人民接受地生動的、形象的形式表達出來,把政治語言轉化為大眾語言。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必須運用大眾話語在社會上或群眾中傳播和普及。我們在宣傳教育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努力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理論宣傳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將理論成果用通俗易懂的事例、生動活潑的語言回答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破除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地理解,這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會得到有效地傳播。
三、充分利用網絡、影視傳媒等,為廣大人民群眾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平臺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應充分利用網絡傳媒和影視劇方面的影響,建立理論宣傳網絡互動系統,實現傳播手段創新。目前,網絡傳播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中的新興手段,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群眾面對面,為人民大眾提供了及時、快速、方便的平臺。良好的社會輿論宣傳可以對人民起著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現在互聯網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要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利用網上黨校、網上理論學習專題網站等新陣地,開展開放式學習、互動式學習,擴大馬克思主義的覆蓋面和吸引力。因此要實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可以通過廣大人民群眾樂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諸如講壇、小品、話劇、電視劇、電影及其他各種娛樂節目,使用電視、電影廣播、書刊、網絡等多種載體將理論內容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視覺化以及多媒體化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使人民群眾輕松愉悅地接受那些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使他們學起來不再煩惱,而是一種享受。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網絡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豐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的同時,也具有不規范性、缺乏權威性等特點,因此必須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劉書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9).
[2]邱柏生.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和過程[J].思想理論教育,2008,(5).
[3]秦嶺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思考[J].理論界,2008,(8).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