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亞
摘 要: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地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實現人民基本的民主權利為核心價值進行了一系列理論與實踐上的探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實現公平正義所做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對現今亦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公平正義;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103-02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地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隨之而來的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主要綱領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樣明確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在中國革命史上是第一次。這是黨準確把握國情,為實現人民民主權利所做的理論回答。
隨著我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特別是京漢鐵路大罷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鎮壓之后,認識到單憑無產階級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取得勝利的;而需要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組織統一戰線。于是中國共產黨決定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一大,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有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內容,如民權為“平民所共有”和“節制資本”的口號,民族中“反對帝國主義”和民生中“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并且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結合起來。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的形成,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戰爭雖然摧毀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主力,但隨著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后叛變革命,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終失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成立蘇維埃工農民主政權,制定了土地革命綱領: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據此綱領,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中國共產黨還在蘇維埃地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社會建設,其內容包括社會保障、社會救濟、醫療衛生和社會教育。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民主政府,聯系各地的革命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障的決議和法令,以中央蘇區最為典型,在社會救濟方面,采用救濟貧困農民及受災群眾的方針,開展互助互濟工作,其規模和穩定程度遠遠超過了大革命時期,方法也更加靈活。在蘇區的衛生建設方面,蘇維埃政府努力保護和鼓勵城鄉原有的私人診所繼續開業,同時組織零散的江湖郎中和社會游醫在人口稠密的集鎮建立醫療所,方便群眾治病求醫。為防病治病,蘇維埃政府還組織民間中草藥醫生,就地取材,采制中草藥,開設醫藥合作社。閩浙贛等蘇區提出建立公共醫院,為蘇區貧苦人民實行免費醫療。在蘇區的社會教育方面,蘇維埃政府注重發揮紅色歌謠的作用,教學內容比較切合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內容通俗易懂。左右江蘇區還提出了建立免費學校,實施免費教育,還要創設勞動人民通俗閱報室、圖書室、文化講習所、夜課學校等,開展福利性免費文化教育工作。這些措施非常適合解決當時蘇區絕大多數貧苦人民無錢享受文化教育的實際狀況。
抗日戰爭時期,黨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黨在抗日根據地政權組織上實行“三三制”,即在參議會和政府組成人員中,不僅有工農代表,還有其他階級階層的代表,即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共產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1942年1月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制定了抗日時期土地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除了重申“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借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和“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借以聯合地主一致抗日”兩項基本原則之外,進一步提出了“獎勵富農發展生產和聯合富農”的原則。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先后參加了重慶談判以及1946年1月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重慶談判結束后,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此外,還達成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協議[1]1163-1164。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定的簽訂,表明國民黨方面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地位,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1946年1月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達成了五項決議。關于政治體制,協議規定國民政府委員會為政府之最高國務機關,可討論與決議立法原則、施政方針、軍政大計、財政計劃及預算、各部長官及監察委員之任免、主席交議的事項等。協議還規定國府委員為40人,半數為國民黨員,但施政綱領變更時須2/3的委員通過;還規定必須有3/5的國府委員同意時,國府主席方可使用否決權。以中共提出的方案為依據,協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綱領中確定了用“政治方法解決政治糾紛,以保持國家的和平發展”的原則。同時就人民權利、政治、軍事、外交、經濟、財政、教育及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規定。會議通過了《關于憲法草案問題的決議》,確定了國會制、內閣制、省自治制的政治制度等[2]38-41。
與此同時,黨在解放區為滿足農民對于土地的迫切要求,實行土地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五四指示》。該指示決定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到1947年2月,各解放區已經有2/3的地區解決了土地問題。1947年9月13日,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團體的土地所有權和鄉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債務;以鄉或村為單位統一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所有權歸農戶所有。土改前的土地契約、債約一律繳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他營業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等。《中國土地法大綱》不但肯定和發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將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原則,而且改正了其中對地主照顧過多的不徹底性,成為一個在全國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公布與實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經驗教訓,體現了土地改革的總路線,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對保證解放戰爭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隨著國民黨南京政權的覆滅,1949年9月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施政綱領并起到臨時憲法作用。綱領確定:在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央人民政府為國家最高政權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在軍事上,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建立的統一的軍隊。在經濟上,實行“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的根本方針。綱領規定,中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建設人才為主要任務。在民族政策上,實行團結互助、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和領土完整,擁護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原則等。綜上可見,《共同綱領》對公民的選舉權、平等權、社會權等基本權利有了明確的規定,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
綜上可見,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理論建設從明確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戰略的實施;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綱領制定到抗日時期土地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除了重申“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實行減租減息,借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抗日與生產的積極性”和“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借以聯合地主一致抗日”兩項基本原則之外,進一步提出了“獎勵富農發展生產和聯合富農”的原則的制定,用理論指導著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革命實踐,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在不斷的革命實踐中,公平正義在革命中不斷實踐,不僅是黨理論體系承前啟后的價值鏈,也是衡量各階層利益時秉持的一貫判斷標準,并對最終實現人民基本的民主權利的核心價值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彭月英,孫海林.毛澤東中央蘇區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點[J].求索,2010,(8).
[4]郭燕.淺析中央蘇區的文化教育及其特點[J].文教資料,2011,(15).
[5]黃惠運.中央蘇區社會保障機構建設述論[J].江西社會科學,2010,(7).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