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竹唐瑤瑤王 臻
(1.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新沂市中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抑郁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征,與應激密切相關的一類精神疾病[1]。抑郁癥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單胺遞質假說認為其發生可能與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功能失衡有關,近年來此假說已得到證實和公認。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被認為是與抑郁癥的發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腦內單胺神經遞質。無憂湯為清代陳士鐸《辨證錄》的有效名方,主治不寐,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的早期抑郁癥癥狀十份相似。目前尚未見關于無憂湯的相關實驗研究報道,臨床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使用無憂湯加味治療抑郁癥,能夠有效地緩解和改善患者抑郁癥狀,療效較好。本研究擬制作慢性不可預見性輕度應激(CUMS)抑郁癥模型大鼠,予無憂湯不同劑量灌胃干預,檢測治療后模型大鼠腦組織中5-HT與NE含量,初步探討無憂湯治療抑郁癥機制。
1.1 實驗藥物 無憂湯由人參、白芍、當歸、酸棗仁、竹茹組成,根據《方劑學》[2]古方藥量換算表和《辨證錄》換算法,綜合為人參 15g、當歸 15g、竹茹 9g、白芍 15g、酸棗仁 9g,以此量為實驗中藥組中劑量。藥材購于云南中醫學院門診部,經鑒定均為正品。大劑量∶中劑量∶小劑量比為4∶2∶1,按照灌胃劑量煎藥濃縮,分別為濃度4g生藥/mL,2g生藥/mL,1g生藥/mL,存于4℃冰箱備用,用前恢復至常溫。文拉法辛膠囊(成都康宏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批號:H19980051),25mg/粒,臨用時用蒸餾水配成質量濃度為0.3mg/mL的藥液。
1.2 實驗動物 由川大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清潔級SD雄性大鼠60只,體重為180~200g。
1.3 實驗試劑 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ELISA檢測試劑盒,購于昆明晨綠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1.4 實驗儀器 自制敞箱,WLB-98-F型振蕩器,LSY電熱烤箱,游泳缸,電刺激儀,大鼠固定器,藥物冷凝回流儀,酶標儀,恒溫水浴箱,勻漿機,-20℃冰箱,-80℃冰箱,離心機。
2.1 分組與給藥 將60只大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10只和抑郁造模組50只,空白對照組每籠5只飼養,正常飲食飲水,不予任何刺激。抑郁造模組大鼠適應性飼養1周后單籠飼養,并接受21d CUMS造模。造模成功后,將抑郁模型組50只大鼠隨機均分為模型組、文拉法辛組和無憂湯高、中、低劑量組,分別連續灌胃相應藥物或生理鹽水21d,每日1次。
2.2 模型制備 采用孤養結合慢性不可預知性輕度應激刺激為造模方法,參照Willner等[3]方法:大鼠1只/籠飼養,構成孤養模型,在21d內接受各種不同的不可預知的應激性刺激,包括電擊足底、冰水游泳、搖晃、熱刺激、夾尾、禁水(24h)、禁食(48h)和晝夜顛倒等。每日隨機安排一種刺激,平均每種刺激使用2次,使各種刺激成為長期不可預知的應激性刺激。
2.3 行為學測定 行為學指標是判定模型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包括敞箱試驗(Open-field test)和蔗糖水消耗試驗等,能夠較為全面地模擬人類抑郁癥的行為,評價給藥后對抑郁癥心理行為的影響[4-6]。各組于實驗0d(實驗前)、21d(造模結束)、42d(給藥結束)進行抑郁行為實驗,一般經過2~3周的孤養和CUMS后,大鼠敞箱實驗中的水平與垂直運動得分均明顯下降,糖水消耗量明顯減少,表現出與抑郁癥患者類似的精神運動性遲滯、精力減退和對獎賞的反應性下降等癥狀。
2.4 腦組織樣本制備 將大鼠斷頭,快速在冰盤上分離出腦組織,放入勻漿器中加生理鹽水冰浴磨成勻漿液,4℃高速離心20min(離心速率為18000r/min),取上清液放-8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測。
2.5 中樞單胺類遞質5-HT、NE的測定 采用雙抗體一步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定量測定大鼠腦組織勻漿液中5-HT、NE含量。往預先包被NE、5-HT抗體的包被微孔板中,依次加入標本、標準品、HRP標記的檢測抗體,經過溫育并徹底洗滌。用底物TMB顯色,TMB在過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轉化成藍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轉化成最終的黃色。顏色的深淺和樣品中的5-HT、NE呈正相關。用酶標儀在450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OD值),計算樣品濃度。
2.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統計結果用()表示。
實驗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腦內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含量明顯降低(P<0.01),表明腦內5-HT、NE降低可能是造成抑郁的原因。與模型組比較,文拉法辛和無憂湯高、中劑量能顯著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腦內 5-HT、NE 含量(P<0.05,P<0.01),無憂湯低劑量能顯著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腦內NE含量(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5-HT、NE含量() ng/mL

表1 各組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5-HT、NE含量() ng/mL
注: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動物數空白對照組10模型組 10文拉法辛組 10無憂湯高劑量組 10無憂湯中劑量組 10無憂湯低劑量組 105-HT含量 NE含量8.43±1.57 15.18±3.44▲▲3.71±3.39** 8.21±0.89**6.72±1.98▲▲ 13.77±6.25▲▲7.79±1.68▲▲ 12.90±1.74▲▲7.18±1.62▲▲ 11.64±2.29▲4.62±2.02** 9.34±1.17▲*
自Schildkraut J.J.[7]1965年首次提出抑郁癥發病的單胺遞質學說以來,5-HT、NE被認為是與抑郁癥的發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腦內單胺神經遞質。該假說認為,抑郁癥的生物學基礎是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合成、釋放減少或代謝增加而導致其突觸間隙的數量減少或功能下降[8]。許多學者通過研究NE的代謝產物3-甲氧基4-羥基苯乙二醇(MHPG)和受體的變化來研究抑郁癥患者腦內NE的改變,推測NE的缺乏可能是由于內源性的生成釋放異常或由于NE系統慢性刺激所致的繼發性耗竭[9-10]。藥理學研究也表明,大多數的抗抑郁藥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提高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隙的濃度或功能而發揮作用的。臨床實驗發現,抑郁癥患者腦內5-HT、NE含量降低[11],且隨著藥物的治療和癥狀的改善,5-HT、NE含量逐步提高。
CUMS抑郁模型是目前比較公認的一種抑郁癥動物模型,其慢性輕度不可預知性應激能升高腦內獎賞刺激的閾值和降低位置偏愛性,與抑郁癥患者的核心癥狀快感缺乏非常相似。重要的是CUMS模型與人類抑郁癥的發病機制也極為相似,其不可預知性的應激刺激模擬了人類抑郁癥發病的機理,采用的刺激因子與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遇到的應激性事件的強度更為貼近[4-6]。該模型容易復制,持久而穩定,作為抑郁模型具有較高的價值,是作為抑郁癥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和抗抑郁藥物篩選的最佳模型。
無憂湯為清代陳士鐸《辨證錄》治療不寐癥的有效名方,癥見夜不能寐,恐鬼祟來侵,睡臥反側,輾轉不安,或少睡而即驚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屬于郁證心膽氣虛型,具有補氣養血、養心安神、清心除煩之功用。本實驗證明:無憂湯能夠提高孤養加CUMS抑郁模型大鼠腦內單胺神經遞質5-HT和NE的含量,提示無憂湯通過提高大鼠腦內單胺神經遞質5-HT和NE的含量或活性,從而達到治療抑郁癥的目的,以高劑量組效果最好,這也為臨床應用無憂湯治療抑郁癥提供基本劑量依據。
[1]Gelen berg AJ.Depression Symptom antilogy and neurobiology.Cline Psychiatry,2010,71(1):e02
[2]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7
[3]Willner P,Towell A,Sampson D,et al.Reduction of glucose Preference by chronic mild unpredictable stress and its restoration by a try cyclic antidepressant.Phychopharmacy,1987,93(3):358
[4]馬妮,陳林慶,藺興遙,等.慢性應激抑郁大鼠模型的復制與評價.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0,27(6):7
[5]湯球,劉志學,崔淑芳,等.大鼠抑郁癥模型的建立與評價.實驗動物科學,2011,28(1):6
[6]張雪琴,崔躍,駱淵.抑郁癥的環境應激動物模型研究.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0,10(1):100
[7]Schildkraut JJ.The catecholamine hypothesis of affective disorders:a review of supporting evidence.Am J Psychiatry,1965,122:509
[8]陳辰,徐維平,魏偉.抑郁癥的神經內分泌學研究進展.山東醫藥,2008,48(37):110
[9]田慶鍔.抑郁癥的神經生化機制及抗抑郁藥研究進展.中國藥房,2005,16(23):1828
[10]姚輝,陶領綱,張曉,等.抑郁癥患者抗抑郁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及單胺類神經遞質代謝產物的變化特征.中國臨床康復,2004,8(15):2978
[11]汪春運.去甲腎上腺素與精神藥理.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3,30(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