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冠男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與有關貿易的知識產權協議》中,地理標志被定義為:“標志出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于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1]地理標志代表著商品來源地的位置,也由來源地決定著某商品的優良品質等特征,如被人們所熟知的“巴黎香水”、“瑞士鐘表”、“西湖龍井茶”等。地理標志已被普遍認同為一種知識產權。
1.地理標志中的地理名稱標明了商品的真實來源地。地理標志所指示的地理區域沒有一定的限制,它可以大到一個國家的名稱,如法國葡萄酒、古巴雪茄、中國絲綢等。也可以小到一個鄉鎮或者村莊,如“金華火腿”、“花牛蘋果”等。
2.地理標志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地理標志所昭示的某種產品通常由于某地的地理環境而聞名某一區域乃至世界,為廣大公眾所知曉。
3.地理標志是一種無形資產。地理標志昭示著某項產品與該地理環境的密切聯系,它是在長期積淀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某產品穩定的質量與特色,而且這種質量與特色已為廣大公眾普遍認同,可以說地理標志實際上成為了一種產品質量的證明書,它具有無可辯駁的經濟價值,它的使用無疑會帶來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和巨大的利益。
4.地理標志具有特殊的集體利益。地理標志不為某一個人或組織獨享使用,它是為該地理標志本地所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所共同享有的,前提是產品符合真實、穩定的傳統條件和質量特點。而本地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使符合上述條件也不能使用該地理標志,并且當假冒地理標志的侵權行為發生時,本地內任何一個生產經營者都有權提起訴訟。
深入剖析地理標志的內在法律屬性,對于農產品,尤其是特色農產品法律保護體系的理性認知,意義重大。
1.集體性。地理標志作為一種集體性的共有權利,基于產地的自然條件和產地的世代勞動者的集體智慧而形成,屬于產地范圍內符合一定標準的全部生產經營者,不允許某企業或個人獨占。
2.不可轉讓性。地理標志的質量、加工技術、聲譽等特征與一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等條件緊密相關,它有權利的不可轉讓性。
3.永續性。地理標志是一種永續性權利,沒有保護期限的限制,該權利不會因時間的推進而失去法律的保護。
和一般的商標不同,地理標志標識的商品凝聚了品質、加工技術、聲譽等特征,取決于其來源地,即與產地存在因果關系。由于各種原因,各國對地理標志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但在地理標志的注冊審查中,對于其構成要件,相關國家都不僅僅局限于對這個標志識別性和知名度的考察,而將標識背后商品的質量、信譽、技術等特征及其與地理的關聯性都納入審查的范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將傳統知識定義為:“傳統的或基于傳統的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表演;發明;科學發現;設計;商標、商號及標記;未披露信息;以及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中的智力活動所帶來的其他所有以傳統為基礎的創新和創造。”針對某一地理標志標識的特色農產品,其發育的自然因素(包括雨水、日照、氣溫、植被、土壤類型、有機質含量等)和人文因素(包括種植地選擇建設、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皆屬于特色農產品產地人民在長期生產過程中總結出的利用環境、保護環境和一定程度上改造環境的成果。
要解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過程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處理好各相關方,包括政府、地理標志產品公司、行業協會、種植戶等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求一種理想的利益平衡和社會合作機制。這種機制,不是單一的、平行的、平面的,而是綜合的、交叉的、立體的解決方式和制度規劃。
結合當前地理標志制度運行的法律依據和實踐經驗,并考慮到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戶等主體的意愿及利益訴求,提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總體思路為:完善行政監管機制、健全法律配套制度、運用經濟刺激手段、形成綜合保護體系;按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綜合舉措,逐漸建立起“理順行政權力分配關系、強化產品后續監管、構建產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品質損害補償基金、注重產品國際法律保護、探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運行模式”的地理標志產品復合保護體系。
1.改革地理標志管理體制,理順行政權力分配關系。地理標志所昭示的共同利益必須共同維護,在加強政府部門監督管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生產者組織,依靠集體組織的力量來保證管理措施到位[2]。同時,鑒于我國國情,在改善地理標志管理體制層面,應考慮商標權和地理標志的共性,進一步理順行政權力分配關系,為種植戶、果農協會等私法主體作用的發揮創造理論前提和制度空間。
2.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深化地理標志產品后續監管機制。行政權限交叉等一系列管理體制的缺陷造成了地理標志保護工作的不盡人意。民間力量在當今社會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有效地把農戶和農產品加工增值利益聯系起來。應依靠該類組織,連結相關種植戶和企業,創建相關示范園區,制定好監管機制,促進地理標志產品全程標準化。
3.加強污染企業的整改監管,構建地理標志保護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第一章第二條)在立項時就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可能給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區帶來污染的企業,應予否決或責令整改后重新評價,達到環評標準后方可立項。誠然,環境影響評價并非一勞永逸,對地理標志產品賴以生長的系統環境的污染,是一種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的資源的破壞,因此通過一定強制性手段勒令污染企業的限期整改就顯得尤為重要。
4.建立品質損害補償基金制度,拓寬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渠道。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較長周期性使得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判斷和衡量相關不法行為帶來的品質破壞和利益損失。為了充分保障地理標志受益各方的合法權利,品質損害補償基金制度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制度設計。建立損害補償基金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采用政府財政投入、社會捐助、對企業征收稅費等途徑)作為保障,應推行市場化運作,在政府給予地理標志產品種植戶生態補償款之外,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社會化主體的協調中介作用;應以責任主體為中心,為產品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受損權利主體提供實在的物質補償和資金支持,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證地理標志產品的綠色無公害生產。另外,還須進一步細化侵權因果關系的鑒定流程,以保證地理標志產品在受到侵害后,能依當事人申請,由環境監測、質量監查等部門對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鑒定并做出結論后,進行責任的認定和補償數額的確定。
5.開啟地理標志國際化視野,審視產品質量保護新維度。伴隨我國產品出口數量的增加,如何在產品銷售國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的品質及其聲譽,成為維護產品國際品牌優勢的首要問題。首先應通過政府扶持行業協會,積極進行地理標志的海外注冊;同時,注意注冊方式。不僅要注冊中文,而且要注冊當地文字的地理標志。不僅要在特定產品上注冊,還要在其相關產品上注冊。其次應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通過多種途徑保證我國地理標志的域外效力。應加強和國際知識產權組織或與地理標志相關的協會、國際組織的合作,構建起以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要參加者的保護體系。再者,農業相關主管部門應當主動熟悉各國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法律信息網絡發布平臺,密切監視他人對地理標志的不當注冊和使用,積極應對地理標志侵權。同時給予農業協會或者企業必要的指導,使得相關主體在發生實際糾紛后可以作出迅速反應,維護自身權利。
[1]鄭思成.關貿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中的知識產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方興順.TRIPS協定下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