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許建禮
(西安科技大學 期刊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格致匯編》是晚清時期影響中國最大的首份中文科技期刊,“西儒”傅蘭雅親自擔任主編,與中國學者徐壽、徐建寅等共同擔當刊物編輯出版工作.首次通過期刊這一媒介形式向國人傳播西方“格致”之學.對其內容的研究一直是科技史與報刊史界研究的重要內容.《格致匯編》中對日本的報道篇章不多,但通過對其內容的研究發現,中日兩國科技優劣地位發生根本逆轉的形勢,在首份中國科技期刊中已初見端倪.本文將以1876、1878、1890年《格致匯編》中關于日本的科技報道為核心史料,再現刊物文字中所反映的晚清時期日本科技發展的初狀,以及由此獲知更多的對日科技認識.
2.1.1 日本效學西國工藝
第一年(1876年2月)第一卷《日本效學西國工藝》一文,以大量篇幅介紹了近十年(1866-1876)日本仿效西國的“新工藝”.現代廠房的建立,如“日本國現今設造洋紙廠一座,每日能造紙一噸”,又有“造黃強水與硝強水之鉛房等器,能造上等黃硝強水”,又設“提凈糖廠每日能提凈本地糖四五噸”、“紡紗織布之廠”、“漂白布廠”、“染布與印花布坊”、“造玻璃之廠”,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與“西國運來者難分上下”,而“價比西國之來者更賤”,購買者除本地人之外,“羈旅于日本之西國人亦購用也”.先進工業機器,如“織羊毛線之機器”、“織羊毛毯之機器”、“縫衣服之機器”、“造磚之機器”,這些機器在日本“廣行自造,雖為粗物,大不及西國所來著,但因其價賤數倍而用之,能略得其益”,導致“西國所來者礙于銷售”,若“來之洋貨其價若不賤而取利輕微者,則不能與日本自造之物價相斗”.
文中展示了近十年日本已擁有了現代化的工業基礎和設備,工業發展之迅速,令人瞠目,連作者都慨嘆若日本“再加十年之工藝不知造就至如何地步矣”.而反觀中國近年來的學習“西法”之路,國家“雖創行西國有益之法,尚未推廣.所重于西法者惟各種軍械而已,其余西國各種有益之工藝尚未盛行”.指出晚清政府偏重軍工的發展,忽視了西國各種之“工藝”建設.暴露出改革的弊端,指出有利于國家民生之方向才是強國富民的根本.若能像日本那樣則“不久必勝于東洋矣”.
2.1.2 游覽東洋日記
第一年(1876年6月)第五卷《游覽東洋日記》,作者4月21日坐船從上海出發,游歷了日本的長崎、神戶、大阪等地,“略觀日本情形也”,從“信局”、“寶鈔局”、“開煤處”等視角,展示了日本初具規模的現代化設施.
現代化的通訊手段,“數年來路邊設電報,每一二百尺立一柱,其鐵線架于柱上,長崎所有各要事立刻通至京都及本國之大埠”,此“電報為日本國家所設,其益處甚大”,國家管理者“京都執政之人能早知遠處之事”,及時處理緊急事務;而日本民眾“亦樂此電報之便用,并無以為壞風水之意”.“此電報與信局公用之舉,俱效學于泰西是其明理之處也”.
精準的計量儀器,“稱金銀之錢”房,此處“有天平數座,能稱微數不差,內有大天平能稱至一忽即千分厘之一”;“稱金錢之機器”,將“金錢數十元置于器內,令其輪轉動,則其錢逐個自落于秤內”,過重者“左邊之門出”,過輕者“右邊之門出”,準者“從前門出”.這些機器只須“一人管理,每座機器每分時內能秤金錢三十元,此為大省人工之器”.
煤礦開采現代化,“請西人照西法開煤買汽機鍋爐并開煤需用之器,建造洋房,設起水與扇風之器”,井內有“車籠兩座”,從井底運煤至井口,井口到碼頭有“斜面之鐵路”,上有“滑車”,方便運輸.“開煤之工人一千二百名,分班下井,其人所住之房屋,俱在山邊,近于開煤處”.
文章雖為游記,但作者在游山玩水之間,首先介紹了當地的電報業之興盛,其優勢在于“無論遠處近處具能信息往來,民間因此大便”,而國家“尚有盈余”,社會都由此受益,指出晚清政府應積極效仿,提高國家運行管理效率,順應時代的發展,此為“明理”之國家也;親身實地參觀了日本“寶鈔局”與煤礦開采地,親眼看到了日本學習的新技術,感受到日本科學技術的迅速提升,描述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新日本形象,由此也反襯出當時中國關于科學技術的改革不利,與一衣帶水的日本相比,差距是遠遠的拉大了.
第五年(1890年春)第一卷《查得日本整頓蠶務大概情形說略》一文,全文以“計開”的形式展開論述,主要從日本蠶業發展特色、蠶業管理規范化、預防“蠶瘟”的制度化等方面,勾勒出日本蠶業發展之“興旺”.
2.2.1 詳論西方蠶務管理經驗,踐行制度化的管理方法
在日本國設立“養蠶公院”,所有章程完全按照奧國“格爾子之公院”執行.一、訪求“伯撇靈”之病;二、整頓蠶務各事;三、整頓與蠶務有關之農事.公院內設教習,介紹西方養蠶新法,招收學生在公院學習四個月,“自四月初至七月底止,此期內,學生于蠶務各事均應工作,國家不給薪水,房飯衣履均自備.每次學習期滿,由公院如法考試,可者,給以文憑或準其自作蠶子買賣或由國家派往檢查蛾子局,即當遵依每年往局辦事數月酌給薪水”.
2.2.2 “伯撇靈之病”條例,預防“蠶瘟”制度化
一、“凡做造蠶子及販賣蠶子均須請領準貼”;二、“凡做造蠶子之人均須照此條例已聽檢查”;三、“凡蠶子無檢查印據不準販賣飼養”;四、“檢查蠶子于各府州縣,適中合宜之地設立檢查所,但視地方情形或派人前往各地檢查亦可”;五、“凡檢查蠶子之員由國家派充其檢查之,法則另有專條尊奉以行”;六、“凡檢查春蠶子于每年十月初一日為始,,檢查夏秋蠶子則由該管官酌量相宜之時為始”;七、“凡做造蠶子之人,春蠶子則將現收子數及做種額數于每年七月三十一日前呈報.夏秋蠶子則將現收子數及做種額數于擇定檢查之日期三十日前呈報”;八、“凡做造蠶子之人,送蠶子至局檢查,宜將住地姓名及何行店屬何聯合公所一一開載,并將為種蠶用之子分別呈明”;九、“凡檢查蠶子如病在百分之五以內,準其為種,蠶子用如病在百分之十五之內,準為制絲子用,均分別蓋以準用印據,如過此分數,則蓋以不準用印據”;十、“凡蠶子蓋有不準印據不得販賣飼養”;十一、“凡做造蠶子及販賣蠶子之人或歇業不做或往他州府籍或移居,均須呈明,將準貼繳還,若在移居及入籍之處再為此業,仍照第一條請領準貼”;十二、“凡本條例之第一條及二條十條如有違犯者,罰洋二員至二十五員不等”.
2.2.3 “檢查蠶子專條”,管理有章可尋
一、“凡按照檢查蠶子防止‘伯撇靈’病例第一條內所載發給準貼、應分別其為做造蠶子與販賣蠶子之準貼”;二、“凡販賣蠶子之準貼宜用輕便之物而成,以便其販賣時易于攜帶”三、“凡蠶子檢查所宜就各州府縣分治署內設立以省經費”;四、“凡產蠶子數目不多之處,其做子之人又復散處,則按檢查蠶子條例之第四條派人前往各處合宜之所暫行設局周巡檢查”;五、“凡檢查蠶子之員必須為蠶業熟悉可靠之人,其姓名履歷須呈明農商務省”;六、“凡檢查蠶子在蠶子紙全面直條取下蠶子一百粒,分為兩分(份),再取一分(份),分為十分(份),每分(份)為五粒,每五粒盛之小乳缽,加藥水一滴,細為研碎,用顯微鏡查看其汁于四圍中間,詳細查閱此為一回檢查也,如檢查一回中見汁內有‘克拍司格粒’形,即為該蠶子百分中有二分病之據,故查十回,每回見有‘克拍司格粒’形,即為該蠶子百分中有二十分病據也”;七、“凡為制絲用之子,各子中見其有病,則照上第六條檢查,如其病在百分中十五分以內,尚可準用”;八、“凡檢查蠶子之顯微鏡湏(須)能顯大五百倍以上者方可用”;九、“凡檢查蠶子準用印據其式如下準為種蠶子用之,印據圓式,徑一寸五分,其文曰某府州縣檢查所準為制絲子用,其不準用之印據長方式,直一寸橫五分,其文曰某府州縣檢查所不準販賣飼養”;十、“凡檢查所每年將檢查之事開冊,于次年二月呈報農商務省”.
中國與日本蠶業發展相比,應積極效仿其模式化的管理,明確提出中國蠶業制度改革方向.首先蠶業發展應趨向多元化.“中國蠶務何不逮日本遠甚,蓋中國人多以絲之一物惟中國獨檀之利”,“殊不知于各出絲之國不過十分,中居其數分耳”,僅以“日本一國情形以觀已可概見矣”.其次科學務蠶常態化.日本蠶務發展迅速,得益于“仿用西國查得天然利益之法耳”,學習“格致家所查新理尤為至要”,第三,蠶務從業者自身的合作化.“中國之病在各業之人不能連為一氣,互相輔助,各人只計本身所業一端之事而不計所業以外之事”.“譬養蠶者但重養蠶繅絲者但知繅絲而他事不計焉,殊不知聯為一氣彼此均沾利益”.最后,政府法律制度的保障化.制度上國家應“暢率西國有何良法,倘國家不示民以準則,恐民終不能自為”,中國蠶務“亟宜設局講求整頓以保利源事宜”,一旦“民知有益,自能相從俟”.
對日本的科技發展,《格致匯編》完全以平等的態度客觀進行了報道,字里行間并未使用天朝上國自居的詞語,稱日本為“日本”或“東洋”,沒有表現出傳統中國之大國的優越性.這與后來《萬國公報》的報道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這可能與《格致匯編》專究“格致”有關.
縱觀《格致匯編》創刊7年,對東鄰日本的科技報道篇幅不多,內容以西方工業和蠶業的發展為主,宏觀上可以感受到日本維新改革成效明顯.在微觀科技報道上,以現代化工業設施、工業設備與蠶業管理制度化為報道重點,充分肯定其改革的成果,由此認為日本有條件的全盤西化,導致了日本國勢出現欣欣向榮的跡象;并以此與當時之中國相對比,針對前期對西方科技吸收、發展而言,都難于與日本比肩,且這種差距有越來越大之勢.
〔1〕編者.日本效學西國工藝[J].格致匯編,1876(1):8-9.
〔2〕編者.游覽東洋日記[J].格致匯編,1876(5):7-9.
〔3〕康發達.查得日本整頓蠶務大概情形說略[J].格致匯編,1890,春季卷(1):23-28.
〔4〕閭小波.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5〕王強,姚遠,許建禮.<格致匯編>中疏浚技術的重要價值[J].蘭臺世界,2013(4):25-29.
〔6〕鄭翔貴.晚清傳媒視野中的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