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清
(蘭州商學院 隴橋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隨著我國各個高校中的整體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也需要隨時提高教學水平來適應教育教學的發展,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精讀教學一直是教學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針對這一具體情況,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調整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具體策略,采取大學生們樂于接受的又適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的英語精讀教學手段來切實提高大學生們的英語精讀課的成效,并同時使他們的英語總體水平和綜合素養得到培養和提高.
在本文中,筆者作為一名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將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和心得,就“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這個話題進行一些淺談.目的就希望對于這一教學方面的分析和探究來實現大學英語精讀課堂的最優化,更為重要的是,以此推動和促進大學生學習英語,尤其是英語精讀課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這也對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具有“教學相長”之功效,對于英語教學活動和英語學習活動雙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也將提高大學英語教師自己.
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教師們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1)詞匯加語法的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們,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主要以詞匯和語法的講解為主,要求學生就精讀文章中語言點或是語法結構進行詳細的認知和掌握.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法最終達到的是讓學生掌握和熟記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等方面的語言能力目標.(2)課文翻譯式的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們,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以課文理解為重點,通過對精讀文章中的每一句話進行翻譯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意思,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等.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方法最終達到的是讓學生理解全文、把握主旨等方面的閱讀能力目標.(3)交際式教學方法.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們,對于精讀文章中的詞匯、語法等知識不做過多講解和關注,通過引導學生在精讀文章中尋求信息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切實自我發現和自我使用這些語言技能,其關注的重點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以上三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各有利弊,因此,如果精讀教師們只是對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運用,其教學效果必將是不理想的.所以,筆者的建議是,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們要結合自己學校、自己班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這三種教學方法的靈活結合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或是不同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已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具體來談一談進行大學英語精讀課程的教學.
首先,大學英語精讀教師要改變只是注重傳授英語知識的教學理念,還必須根據學校、班級和學生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的調整和重組.在不影響學生獲取應得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前提下,更是要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在實際應用中感到實用性.而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角色也應該由以往的主將者和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引導者、督促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培養者等,這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身份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了主動接受者,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其次,大學英語精讀教師還要以“落實實用性和培養能力性”為指導思想,做到英語精讀教學的革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進行有重點、有難點的三維目標的培養,既不忽視學生語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也不忽視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切實將三維培養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再者,大學英語精讀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所處年級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本科四年學習為例:對于剛入學的大一年級的學生,在精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于語言知識的強調是合理的,因為沒有前期的語言知識奠定基礎,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就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是經過實際教學后的經驗之談.而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來說,此時的教學重點是語言知識和能力培養并重的階段,因此,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兼顧語言知識和能力培養兩方面的教學,并逐步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性能力方面有所側重.而到了大學四年級,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則要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趨勢等因素考慮到教學設計中,因為這時候的學生急需要的是具有實用性和適用性的英語技能.那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要多多側重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和實用性技能,適當注重他們的英語口語技能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安排和組織精讀當中不同部分的教學課時,即:調整“聽、說、讀、寫、譯”的學習和訓練比重.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教師就要切實從以下方面給與落實.
第一,教師要激發和刺激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針對很多大學生在課堂上極少發言(或回答問題)和不發言(或不回答問題)的現象,教師就要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例如,教師可以講課堂上的發言或是回答問題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項內容(期末考試成績=平時課堂表現成績+作業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并且這項成績的比重可以適當增加.這有這樣才可以切實將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接受者,讓教師的知識輸出與學生的知識接收獲得最佳結合.在課堂上,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引導學生進行回答教師提問、鍛煉自己語言能力、培養自己閱讀能力的互動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改善教師的授課質量和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或是主體.
第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大學英語的精讀課的課容量較大,因此,每節課中的所授內容還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性學習,也就是說,沒有課下的自主性學習時間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的.但是,大學教師不可能像中學教師一樣去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告訴學生要做什么課前預習、催促學生完成課后布置的作業等這些瑣碎的事情,完全要考學生的自覺性或是自主性去完成.因此,教師只有引導和培養學生提高自身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學習的意識,才能夠做好諸如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后復習和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等方面的工作,從而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和能力.
如前所述,目前,大學生們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和環境,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用性技能培養則成了當今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問題.這些因素就決定了過分強調和突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時代需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也不適合學生的需要.因此,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就要針對所教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等因素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和重組,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水平,必須改進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第一,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就需要首先從所教教材的內容方面入手,即: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單元不同的話題,去尋找和課文話題相關的圖片、視頻(或是小電影、小片段)等資料,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在平時收集一些相關的、有趣的背景資料,大家在課堂上一起共享.這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每節課課前讓學生進行一分鐘的話題式演講,激發學生在課下做足功課和準備.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其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動力.
第二,教師將課堂上的講解比重適當降低,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例如,教師可以事前在每一節課之前讓學生做課前的準備活動(可以是在詞匯、語法方面的;也可以是交際運用方面的,如:“說”的輸出等),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就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那么,留出的時間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課上講解,使他們作為“課堂主導者”的身份進行課堂活動的參與,學生還可以就課文內容設置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師也應該在這一階段給出一些相關的背景信息和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從而豐富學生學習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和必要步驟.此外,課堂的上的“聽寫(dictation)”、“自由對話(freetalk)”、“集中討論(discussion)”等活動都是激發學生學習和交流的有效手段,目的是盡可能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最終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用能力.
大學英語精讀教師還要注重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自身英語知識的更新以及自身英語教學水平的完善,這是對于學生和自身都為負責的做法.可以說,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必要保證.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和素養的提高包括自己的英語專業知識,以及自己的英語專業知識的實用技能、教學技能、科研技能等多方面的提高.眾所周知,科研促教學,教學促科研,只有經過深入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與同事進行積極和及時的交流及探討,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進步.
這就要求各個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為不同層次的教師制定培養計劃和安排進修機會,可以是短期培訓,也可以是中長期的深造學習,或者從而最終使學生受益,提高教師的同時也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以上就是筆者就“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這個話題進行的一些淺談.大學英語精讀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調整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具體策略,采取大學生們樂于接受的又適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的英語精讀教學手段來切實提高大學生們的英語精讀課的成效,并同時使他們的英語總體水平和綜合素養得到培養和提高.總之,大學英語精讀課堂是需要注入新鮮氣息的,教師和學生只有通過互動和溝通才能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
〔1〕田艷萍.談大學英語精讀課中的語篇整體教學[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
〔2〕楊麗艷.論大學英語精讀課的篇章教學[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3〕余立霞.篇章分析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7(32).
〔4〕張曉東,閆嶸.討論式大學英語精讀教學實驗研究[J].外語教學,2004(4).
〔5〕趙書敏,陳細竹.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寫作能力培養[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