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錫鑾
(瓊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新形勢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構建及實踐探究
謝錫鑾
(瓊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當前形勢下,高校入學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學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是完成從中學到大學轉變的重要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教育引導工作不僅會使高校新生終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培養其專業興趣,創造良好的班風和校風.學校的各級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對新生進行愛校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安全教育、專業教育、成才教育、入黨啟蒙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本文將重點闡述新形勢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入學教育;啟蒙教育;構建
高等學校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起點,是新生邁入大學的第一課,是其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重要階段.大學與高中的生活在學習模式、生活節奏、學習內容、方式和目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進入大學后,從校園環境,學習方法,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這一系列的轉變,新生們在思想上、生活上、心理上都可能出一一定的困惑.然而,當前開展的新生放學教育,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內容零散,形式單一,時間倉促,與新生思想現狀脫節等不足,往往難以取得期望的效果.因此,反思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進入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創新入學教育的開展方式,增強入學教育的實效,是新時期的必然要求.
新生入學的啟蒙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更是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成效.加強和改進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被列為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入學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近幾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但不可忽視的是高校的入學教育體系建設狀況非常令人堪憂.由于這種培養模式的特殊性,要求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建設不僅要與普通高等學校一樣積極應對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帶來的挑戰,而且還要克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帶來的挑戰.因此,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從哲學、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角度來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來揭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現狀和規律,從而為有效解決高校新生思想政治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將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問題為課題進行研究,不僅豐富了教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還拓展了有關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問題的研究,從而提高高校新生的思想素質.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建設在整個高校新生道德建設中,必然處在至關重要的環節中,應當得到我們各高校在新生道德建設時的重視和發展,將發展入學教育體系建設提升到更高的領域中,并不斷結合于校園和高校新生本身的情感實際中,創新和發展各種途徑的建設思路.
入學教育,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是哪個階段,它們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基于入學教育,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會對受教育者的認知產生影響,教育工作者在從事不同的入學教育時,相應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必須要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入學教育交織在一起,讓他們更加注重入學教育的特殊效果,以保持最佳狀態,有效地控制情緒,以便創造有利于積極的條件背景,從而實現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
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出臺,進一步規劃和部署了高校教育發展大計,對培養各行業職業人才不斷加強投入力度,對各高校的發展建設不斷加強扶持力度,進一步科學分析和認識了職業人才的培養途徑和崗位定位.現階段的國家經濟建設,正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能型人才,為建設更具有活力的經濟發展形勢而提供強大的保證,同時為社會各方面的科學合理發展提供更多的推力.在大好的形勢下,各高校應當抓住發展機遇,找出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以及其必要措施,發現合格職業人才應該具備的各個方面技能和重要能力,全面正確的、科學合理的改革教學管理體系,為人才培養重新制定規劃和構建環境.
各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更應當借著“十二五”規劃的出臺而加快發展腳步,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并且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都存在相對的滯后.要想在新時期的環境下樹立自己的品牌、體現自己的價值,自身的觀念轉變和發展思路改革,必須受到各高校的充分認識,并且不留余力的致力于發展高校教育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入學教育體系建設作為道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應當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中,通過合理有效的活動形式去弘揚和培育.在各高校中,紛紛開展著很多培育高校新生誠實守信的活動形式,最普遍的是誠信考試倡議.每學期的期末,大部分院校都會在全校或者是部分班級開展此類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建立高校新生對于自身自覺品格的修養,在大環境下熏陶他們的對事物判斷的能力,塑造思想政治行為.
所以,我們各高校的發展和培養人才思路,必須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整體環境,才能讓我們所培養的人才物有所用、物超所值.我們所知道的,人才的培養不應當僅僅只是技能的成才,還應該有品格的成才,我們重點關注品格的成才,因為這是最容易讓我們忽略的,認識不足的情況下甚至是拋棄的.品格的培養,極為重要的便是入學教育體系建設,對人的成才、院校的發展和行業社會的進步都有著緊密相連的必要性.
3.1 塑造高校新生的內在品質,讓培養的人才內外兼修
教學質量的優劣,是一個學校成果的直接體現,所以我們所有的教學單位,都會對自己的教學質量格外重視,并不斷在為提升質量而改革創新.通過對高校新生的調查了解,高校學校中,大部分具有優秀品格的高校新生,其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學習的心態也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們看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大部分都會是一個具有學習能力的人,接受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態度也響應的要好,而我們對知識技能的傳授,自然也將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對于道德教育的投入和產出,肯定會帶動我們其他方面的提升.
入學教育體系建設將為我們高校教育教學提供不可限量的提升,是因為它有助于塑造高校新生的內在品質,讓培養的人才內外兼修.培養他們在意志品質上的優秀,即是對高校新生未來的負責,也是對自身教學質量提升的選擇,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又反饋于高校新生的成才和院校的發展.在高校教育大跨步發展的今天,教學質量即是保證人才培養輸送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高校對自身優質特色的提煉和展示.
3.2 入學教育既要堅持有效的傳統形式又要與時俱進
傳統的入學教育多采用人們所能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工作.但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入學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需要與高校新生進行情感交流、促膝談心,有效地增強思想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行內容老套、滯后,缺乏時代性.很多內容并不能與時代相結合,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學內容不能讓高校新生充分信服,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其次,高校并沒有根據高校新生自身特點、沒有結合具體的對象和獨特的內容對本省高校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并且現有的入學教育內容枯燥乏味、抽象不生動,特點不突出,顯得入學教育空洞乏力,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在高校里入學教育既要堅持有效的傳統形式又要與時俱進,入學教育的內容存在很大問題,必須要進行革新.
3.3 入學教育要借助工作特點強化實際效果
一是在實行高校的入學教育管理中,任何形式入學教育下培養出來的高校新生,只有通過社會發展的檢驗,才能評判區分出優劣,這是檢驗入學教育成果的根本途徑,同時也是評判一種入學教育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高校入學教育是作為中國社會發展轉型時期的重要能量儲備之一,應該是科學合理的發展,而不是單一的、不結合人的全面性的發展,也不是被動的、機械式的技能灌輸式發展.高校入學教育的合理發展,要求我們從技能培養和素質培養入手,全方位的去培養個體人的技能能力和素質能力.我們面臨的標準和要求將不斷嚴格和全面,所以必須是不斷的提高認識和具備開拓創新精神,為國家高校入學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3.4 堅持入學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入學教育,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樹立新的奮斗目標、成功完成由一名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此時新生的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將成為他們設立奮斗目標與具體實踐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激發高校新生追求高遠理想的熱情,使其向著正確的行為方向發展,讓高校新生在最早的時間里確立自己遠大的理想目標也是當代大學生良好素質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另外,入學教育對高校新生人際關系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生之間愉快的情緒與和諧的情感對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喚醒人們在社會中的責任意識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諧的人際關系也能夠賦予集體中每一個成員強烈的合作精神,使他們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利益,這也促使現有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高校入學教育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力量的支持.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但同時它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發展中完善.因此,在我們的實踐工作中必須審時度勢,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案,不斷創新該體系,才能最終將該項工作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讓新生們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達到最好的引導和教育效果.
〔1〕劉冬妍.職校新生入學教育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2 (09):102-103.
〔2〕雷小明.“90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2(05):90-92.
〔3〕李璟.基于心理資本積累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54-155.
〔4〕楊麗君,李麗.淺議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內江科技,2012 (04):178-179.
〔5〕趙兵.加強高校校園文化的就業指導功能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65-66.
〔6〕彭海濱,等.高校新生教育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3).
G648
A
1673-260X(2013)06-0235-02
瓊州學院2012年度科研項目(QYQN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