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赤峰市圖書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在國際、國內大形勢下,我國要繼續努力發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斷完善各方面建設,實現新要求.所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物質和精神共同發展,在報告中強調物質建設成的同時也同樣強調了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建設成.這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讓人民深入了解社會主義價值核心體系內涵,加大提高社會文明度及公民文化素養.加強社會主義文明,讓文化、文明力量的發揮越來越重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不僅要注重文化建設,更重要的是其所發揮出來的潛移默化的隱藏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無形的、賦予了凝聚力和號召力的,這樣,作為這種凝聚力與號召力的傳播體——公共圖書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共圖書館是文化傳播的媒介,他是先進文化的引領又是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它集人類幾千年文明于一身,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展現時代風貌.它的時代特點、職能,以及所賦予的精神實質都體現了公共圖書館所具有的先進文化方面的導向作用.首先公共圖書館是弘揚我國先進文化的載體,這種載體是圖書館本身功能所決定的.它所包含的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我國先進文化的引導者和傳播者.它宣揚國家精神、弘揚法律、傳播科學、塑造人格、弘揚社會發展主旋律,用文化加強對廣大人民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和信心.其次,公共圖書館是城市文明的體現,是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現,城市文明建成是一個文化長期積淀和廣大人民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城市最終展現的將是有序、文明……,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公共圖書館管因具有流動性大、開放面廣、面對人群多樣的特點,因此是提高公民素質、加強城市軟環境建設成的重要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早已到來,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儲備庫作用不斷增強,公共圖書館所面臨對象人群廣泛,無身份、階層、地位等等區別,它為人民提供道德修養和科技才能.
公共圖書館在對思想道德素質提高方面的作用是無形的、潛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優秀作品增添愛國熱情、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家庭美德,把有形文字通過學習領悟,通過事例提醒教育等方式轉內化為廣大讀者的內在品質.例如,抗日戰爭題材的圖書讓我們在了解歷史真實面目的同時感悟我們現在祖國的強大;反腐題材的圖書讓我們在了解社會現象的同時為廣大干部時刻敲響警鐘;科學文化用書用科學說話,促進科學文化的發展與應用,使群眾能夠更好的用科技武裝自身.
公共圖書館對于每個讀者來說都是沒有區分的,人人都可以通過這一本本圖書而領略到每不同的“風景”,無論是孩子、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可以用圖書激發他們心中的情感,用共鳴起到思想道德建設成的目的和科學文化教育的目的.
知識創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民族發展、國家發達的動力之源.我們俗話說的好:“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但是一個人一生在學校時間僅僅是一個時間段,所接受的教育與知識有限,雖然說知識可以讓人受益終生,但學校時期的知識會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后勁缺乏,使知識缺乏時代性.知識陳沉舊社會發展緩慢,我們一生中用到的大部分知識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完善和積累.公共圖書館是“人們尋求知識的渠道,為個人和社會群體終身教育、自由決策和文化發展提供基本條件,是傳受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很好地媒介,他可以為讀者提供新的知識源.公共圖書館作為存儲、傳播、收集知識源的機構,可以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提供不竭動力.
公共圖書館是巨大的知識資源寶庫,尤其是對農村的讀者來說更是難能可貴.他為廣大農民讀者掃除農業知識盲點,提升知識在農村的利用度,為農民進行知識創新提供了一個平臺,加快農民步入小康社會的步伐.
小康社會的發展體現在經濟建設成和文化建設成多方面,多方面的建成與發展都需要文化作為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知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公共圖書館的成立會加強文化的反作用,加深小康社會的文化底蘊,促進經濟建設成的快速發展.
公共圖書館通過對知識的儲備、整理,最后轉化為社會的發展動力,產生新的增長點,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新技術,加大工業的機器化力度,縮短經濟發展的周期,尤其在農村經濟建設成方面作用更為突出.在農村具有廣袤的土地,然而耕種者卻由年輕化向老齡化轉變,土地閑置而不能充分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通過知識作用于土地,增大種植、收割等農業務的機械化程度,增加經濟總體收入.廣大農民讀者通過公共圖書館進行農業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促速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將在技術引領下蓬勃發展,為經濟添磚增瓦.
經濟建設成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推動,一個地方的發展除了地區自身發展外也離不開一個好的外部經濟環境.經濟環境好的情況下會有利于吸引外部資金,促進地區發展,一個好的投資環境與當地人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知識的積淀為經濟建設成的發展奠定了人文基礎起到了支持作用.
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推動了先進文化的發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人們除了基本的生活條件外還要有精神上的需求,如,精神愉悅、審美情趣的滿足等.特別是在占我國大部分人口比例的農村,把公共圖書館通過因地制宜的改造,最大程度的吸引農村居民參與到精神文化的建設成中來.通過喜聞樂見的一些活動充分利用圖書的資源,讓他們在活動中提升文化修養、完善自身發展.年幼的孩子通過書籍豐富童年,青年人通過書籍增長精神財富,老人通過書籍娛樂晚年,再通過對一些擴展活動的開展,公共圖書館真正發揮了自己的社會使命,增強了人們的綜合文化素質,為進一步邁買入小康社會提供了精神支持和保障.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圖書館的社會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要以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為契機,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圖書館通過知識的儲備、整理以及轉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支持和保障.
〔1〕林祖藻.公共圖書館服務指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2〕吳慰慈.公共圖書館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老區建成,2003(8).
〔3〕惠君.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促進和諧社會發展[J].圖書館論壇,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