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月
(華僑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綜觀我國多校區管理的發展過程,基本上可以分為“條式管理”、“塊式管理”、“條塊結合,以條為主”、“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四種管理模式.而從學生管理主體的互動角度看,這四種模式可歸納為兩種:協作管理模式和協調管理模式.其中以條為主模式為協作管理模式,以塊為主模式為協調管理模式.但是結合協同理論的一些觀點,學生管理模式可由協作管理模式和協調管理管理模式向協同管理模式演進.這三種模式既有關聯又有區別.
首先,協作管理是多校區管理的雛形,也就是多校區管理的初期基本上屬于協作管理模式.協作管理模式階段,關注的是多校區間的分工與定位,管理層級是垂直型的結構,新增校區的設立并不影響本部校區的組織管理,新校區作為本部校區的一個分支,其組織管理是直接延續本部校區的管理模式,接受本部校區的管理.這個初級階段,學校事務較簡單,校區間的交往頻率及信息傳遞程度較低.學校的效益是多校區的簡單和,但是這種管理模式下,新增校區往處于極為被動的狀態,缺乏積極主動性,在缺乏提高學生管理效能的創新意識,只是簡單的接受本部校區的控制,依靠本部校區的支持,因此,校區間的關系是是機械性、臨時性的單一協作.
第二、協調管理階段是一個相互競爭又有針對性協調的階段.其主要特征就是在集合多校區資源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多校區資源要素集在時間和數量上配合,從而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多校區管理在初期的親情似協作階段后,資源的稀缺性問題和利益博弈問題也將不斷積累,多校區間關系轉變成不規則競爭的婆媳關系,出現“公地悲劇”.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各校區管理人員長期簡單協作管理,一方面形成習慣工作關系另一方面也產生某種潛在的非法的內部規則.如,理性經濟人的特性使其利用手中的職權,通過各種手段控制多校區的資源,要么出現學校資源在多校區間的分配缺乏科學性,要么為自己謀取私利.其次,由于資源競爭和理性經濟人特性,信息流動受阻,當各校區在面對涉及整個學校利益的維護與發展時,容易出現拖拉、推委現象等,使學校公共利益陷入集體行動的邏輯困境.不論是校區間、學院間、或是不同職能部分之間、或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資源競爭的出現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著名管理學家法約爾在管理職能的分析中曾提出,協調就調動所有可聯合的力量實現組織目標,使組織的行動有一個合適的比例,使組織的一切活動都能相互配合并和諧地進行.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一階段的協調管理,只是為了保證各資源要素在多校區間的分配,解決由于各校區的資源競爭引起的組織管理的梗阻問題.協調管理模式的管理效益仍然處在保證1+1=2的目標中.
第三、協同管理可以使多校區管理機構成為一個大家庭,各成員間協力、盡責,追求共同的目標、應付共同的挑戰.各校區的教學資源、生源、財政資源、科研資源的共同利益的追求和互補現狀,要求多校區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管理層級,也就是總部的管理機構.協同管理是在協作管理、協調管理的基礎上,多校區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進行協同管理,追求資源在多校區間的合理分配、實現1+1>2收益.
社會發展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過程,協調促進了互動與發展,互動的過程實質就是利益的分配過程,是各主體要求的滿足過程.然而,隨著多校區的發展,高校的資源分布情況和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人文環境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多校區之間的相互利益博弈亦將越來越激烈,各校區間爭奪資金和資源,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由于功能分隔、各自為政,資源浪費和內耗問題仍將繼續發生并不斷惡化,使學校這個大家庭實力受損,失去競爭力、失去發展的機會.
但是,當代電子科技高速發展使得信息技術極為發達,這縮小信息流動距離,某種意義上促進了社會的互動,沖擊了組織管理中層級節制的集權體系,調整了學校各校區,及各職能部門的邊界,增強了校區間與部門間的協作,改變了高校管理組織各主體的構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為多校區學生的協同管理模式提供硬件基礎.多校區是當今高校發展的趨勢,各個校區都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具備完整的組織管理架構和所需要資源,具備系統的整體性,又分別是構成高校的整體系統的子系統,各個子系統間由于資源要素的差異性,存在學生的交流互動,教師資源的交流互動等,這既有縱向的流動又有橫向的校際、院際的互動,因此各子系統又都是開放的、關聯的系統,他們之間的交流說明其間存在協同必要性.要提高學生管理的效能,就要從整體系統的角度為出發點,站在系統戰略管理的高度去實現各子系統的有序協同,其主要內容包括校區內部縱向分權協同管理、校區間的橫向整合協同管理和學校與學生主體的協同管理.
多校區學生管理的協同是一個涉及多區域、多部門的復雜合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學生處、團委、學生社區及各學生組織是協同工作的主體,信息資源是協同工作的基礎,優化各項業務流程是提高協同工作效率的關鍵.
學生管理主體間的合作主要是指高校各職能部門之間、上下級部門之間,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協作管理模式下,條塊分割的二維模式是多校區學生管理的主要組織結構,即由縱向層級制與橫向職能制共同構成的矩陣結構,并形成金字塔式層級架構.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學生管理組織部門的設計是基于職能范圍的,各不同職能部門都獨成一體,相互之前很難開展協同工作,而信息的傳遞更是無法順暢進行,阻礙信息的共享.電子信息技術及網絡改變了傳統的條塊型組織結構,這種組織形式實現了學生管理主體間的協同工作模式,使學生管理工作實現點對點的交流模式,同時又能實現縱向協同與橫向協同及二者的并行工作.如既有利于單一校區內部各部門的合作又有利于與其他校區的合作,提升協同效率和工作效果.然而,需要說明的是在不同校區的職能劃分方面,賦予各校區相對獨立的人財物調配權和政策執行權.從而減少各校區工作開展的顧慮,提高積極性,因此多校區的協同管理才擁有保障性基礎.
傳統多校區管理模式,包括協作管理和協調管理都是以部門內的互動和固定的業務流程為主的靜態管理流程,適應于多校管理初期的簡單問題處理和適應期.但隨著學校的發展,面臨的問題多樣化、管理工作的增加及各管理主體間的沖突也將增加,對各校區間、部門間的互動及業務流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管理工作中大量的工作和對學生的服務是跨校區、跨部門的,需要各校區各部門聯合共同完成.有效提高學生管理效能,需要各校區、各部門間的協同,任何一個部門都很難獨立去實現整體學生管理的發展.
跨校區協同管理系統一方面要解決業務工作中某一獨立環節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還需要將整個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連接起來,保證各環節的協同,避免環節的脫節.協同管理系統下的工作流程,實現跨校區、跨部門的動態組織管理,也有利于學校管理總部對管理流程的監督和控制,避免傳統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只能獨立完成任務及片面的結果控制缺陷.因此,應該推動以環節控制為核心的流程再造,以業務流程的環節控制作為改進全校管理、統一管理標準的切入點,做到兩校區“一項業務一個規范、一個流程一個制度、一個崗位一套規定”①,實現崗位和流程之間的責任牽制.按照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要求,分析、簡化、改進、整合和優化各校區職能部門對同類業務的辦理流程,推動管理業務的流程再造.
信息資源是管理工作必不可少要素,高校學生管理的過程實際是信息流動的過程.當信息流動出現阻滯,如學生需要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應,則學生管理工作則只能是失敗的管理.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和職能的實現都必須得到來自管理系統內部和管理系統外部多方信息資源的支持.當前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各管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工作提供了技術基礎,同時管理者還可以通過共享的信息系統對業務流程進行監督和控制,充分調動多方積極性與潛能,有利于發揮各校區,各管理主體相互協作的核心優勢,實現1+1>2的成效.
根據系統動力學理論,提高多校區學生管理的協同效應,剔除破壞協同效應實現的消極因素②.針對當前多校區協同管理系統中,信息資源利用與管理只于本部門或本子系統等信息孤島問題,需要建立一個高于各校區子系統、各部門子系統的系統,從戰略的高度對各子系統進行統籌規劃,為各子系統的協同工作提供支持.基于現有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的具備戰略高度的高層系統將協調管理各層次結構的資源,采取協同管理模式實現資源的共享.
任何一個系統總是處在一個比其更高一層級的系統之中.協同系統中存在一個控制系統發展的外部參量,也就是“控制參量”③.在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的演化過程中,控制參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為因素,正是借助控制參量實現對系統的戰略控制.在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中,信息系統就是一個重要的控制參量.因此,大力推動校園的信息化建設是實現學生管理協同機制的保障.按照“需求驅動、先進實用、安全可靠、適當預留”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的基礎設施和應用支撐平臺建設;結合流程再造,完善教學、科研、學生以及人財物管理等應用系統建設,并以“資源共享、權限明晰”為目標推動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整合,搭建內部網絡化、自動化高效協同辦公平臺.
總之,多校區學生工作的協同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既涉及到成員、資源和過程三個基本協同內容,還涉及各因素之間的協調和協作.面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高校發展所面臨的競爭,多校區高校學生工作需要結合自身的辦學優勢與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加快管理工作的流轉速度,提高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利用率,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及系統,積極開發適合本校的協同管理模式,實現協同管理的自動化,并最終實現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的高效能.在多校學生管理尚不具備協同條件時,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安排等方式增強各校區間的關聯度和依賴程度.另一方面,當多校學生管理的協同條件成熟時,也就是達到臨界狀態時,有利于及時把握時機,實現協同效應.④
注 釋:
①張建.跨部門協同電子政務的協作模式研究[J].東岳論叢,2006(4):205-206.
②H.哈肯.協同學-自然成功的奧秘[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8:78.
③李輝,全一.地方政府間合作的協同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1(5):118-121.
④曾健,張一方.社會協同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
〔1〕譚廣峰.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9).
〔2〕黃志榮,王希才.基于多校區辦學的高校學生管理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9):15.
〔3〕李輝,全一.地方政府間合作的協同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1(5):118-121.
〔4〕姚煒,等.多校區辦學:蘇州大學的經驗、問題及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2007(5):120-123.
〔5〕張建.跨部門協同電子政務的協作模式研究[J].東岳論叢,2006(4):205-206.
〔6〕劉影秋.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探討[J].生產力研究,2007(9):62-63.
〔7〕敬科.如何加強高校管理精細化與信息化的研究[J].管理視野,2010(9):8-12.
〔8〕唐建民.戰略協同研究回顧與展望[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9(5):107-111.